Day 22_230621_關(guān)于盲盒的一些思考
昨天和朋友去了杭州的動漫節(jié)。
5月份的時候在蘇州本地逛了一次“漫展”,也算是我第一次去漫展,當(dāng)時還是有點失望的,逛了一個小時就差不多逛完就出來了,還想著以后再也不參加漫展浪費時間了。
但在朋友的勸說下,還是抱著隨便看看的想法參加了這樣一次大型展會,果然沒什么期待的時候往往就會有超出預(yù)期的收獲——大型展真香~作為一個二次元動漫愛好者,也算是圓了一次漫展夢。
回家的高鐵上,我看了會兒松浦彌太郎的《超越期待》這本書,讀到了這樣幾段話:
【大部分生意成立在讓世人花費金錢和時間的基礎(chǔ)上。是的,商業(yè)就是對金錢和時間的爭奪。】
【人們經(jīng)常會為一些事情感到困惑,可是也有人因不知道自己為何事所困而感到困惑。
因此,人們愿意在那些能夠解決自己正在直面的煩惱、消除自己當(dāng)下的不安、忘記自己的不愉快、解決自己的困惑的事物上花費時間和金錢?!?/p>
【感知對方的情緒,并不是要利用對方的情緒引起不安、導(dǎo)致誤解,而是借此思考如何使對方快樂。】
看到這幾段話之后,我想起自己當(dāng)天買的周邊盲袋。
其實自己回想一下,從小看動漫長大,我似乎很少買周邊,對二次元的喜愛僅限于動漫或者游戲本身,但是近幾年,我桌上的小東西似乎越來越多了,而且?guī)缀醵际强吹搅俗约合矚g的IP出了盲盒才買的。
想想也是是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盲盒之所以讓人“上癮”,就在于它的“不確定性”,并且這種不確定性在“打開盒子”的一瞬間都會給人帶來興奮感,相當(dāng)于給了大腦一種“正向反饋”——不論是開到了喜歡的款,還是不喜歡的款,大腦都會默認(rèn)你是“喜歡”這種感覺的,然后刺激下一次的購買行為。
如果稍不注意沉浸到這種刺激當(dāng)中,就有可能演變成“上癮”行為。
不得不說商家總有辦法勾起人們的購物欲,但背后最底層的邏輯還是利用人性。
關(guān)于買盲盒,我有自己的一些小規(guī)則:
比如說,只有遇到盲盒里每一個款式我都很有興趣的時候,才會買一個,如果僅僅只是對其中的某一款感興趣,那我就基本不會買。這主要是為了“降低風(fēng)險”,因為每一款都不踩雷,所以拿到哪個都OK。(“一鍋端”是一種降低風(fēng)險的方式,但是太燒錢~)
其次就是結(jié)合自己的任務(wù),在完成某項特定難度的任務(wù)之后,作為獎勵允許自己買一個喜歡的盲盒。跟任務(wù)結(jié)合起來我是比較喜歡的一種方式,既能提升完成任務(wù)的目的,也能給自己喜歡的、想買的非必需品一個“名正言順”的購買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