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一現(xiàn)的草原霸主:薛延陀


早期隸屬突厥
薛延陀出自匈奴鐵勒部,而突厥政權(quán)興起于6世紀中葉,其中鐵勒就是被突厥所依賴的重要力量。《北史》稱其“并無君長,分屬東西兩突厥?!辫F勒“并無君長”,只是分散的一群大散沙,并沒有整合起來,而分屬東西突厥,可見鐵勒實際上是處于被突厥帝國征服的狀態(tài)。

獨洛河北,有仆骨、同羅、韋紇、拔也古、覆羅,并號俟斤,蒙陳、吐如紇、斯結(jié)、渾、斛薛等諸姓,勝兵可二萬。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則有契弊、薄落職、乙咥、蘇婆、那曷、烏護、紇骨、也咥、于尼護等,勝兵可二萬。金山西南,有薛延阤、咥勒兒、十盤、達契等,一萬馀兵??祰?,傍阿得水,則有訶咥、曷截、撥忽、比干、具海、曷北悉、何嵯蘇、拔也末、謁達等,有三萬許兵。得嶷海東西,有蘇路羯、三素咽、篾促、薩忽等諸姓,八千馀。拂菻東,則有恩屈、阿蘭、北褥、九離、伏嗢昏等,近二萬人。北海南,則都波等。雖姓氏各別,總謂為鐵勒。(《北史·突厥 鐵勒》)
而鐵勒“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實為游牧民族本色,加之“人性兇忍,善于騎射,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可見其人不僅殘忍好殺,又懂得騎射,是極好的兵源,本來是柔然的附屬,后來反叛柔然,柔然派兵進攻結(jié)果戰(zhàn)敗,而突厥卻將其擊破,“降五萬余家”,之后突厥伊利可汗向柔然求婚,卻被辱罵,于是本為柔然“鍛奴”的突厥反叛,最終擊滅柔然,成為草原霸主。如此一來鐵勒又被突厥汗國統(tǒng)治者加以利用,“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br>隋文帝開皇末年,由于突厥被隋朝利用分化政策加上已有矛盾陷入內(nèi)亂,諸部離散,都藍可汗被屬部殺害,西突厥達頭可汗在漠北自立為步迦可汗,而之后鐵勒和突厥各部叛步迦可汗,步迦奔往土谷渾,不知所終。之后隋文帝扶持啟民可汗北歸,東突厥汗國復(fù)興。大業(yè)元年(605),東突厥阿波系泥撅處羅可汗強盛,鐵勒諸部都向泥撅處羅可汗稱臣,但是泥撅處羅可汗“擊鐵勒諸部,厚稅斂其物,又猜忌薛延陀等,恐為變,遂集其魁帥數(shù)百人,盡誅之?!保ā端鍟罚┤绱藲埍┑男袨?,自然引起鐵勒諸部的反抗,所謂“一時反叛,拒處羅”,可見此時鐵勒起義規(guī)模之大。鐵勒擁立“俟利發(fā)俟斤契弊歌楞”為“易勿真莫何可汗”,居貪汗山,又立“薛延陀內(nèi)俟斤”為小可汗。在處羅可汗失敗后,莫何可汗始大,“為鄰國所憚,伊吾、高昌、焉耆諸國悉附之?!笨梢姰?dāng)時鐵勒分為兩支,一支是契苾部首領(lǐng)契苾哥楞率領(lǐng),一支為薛延陀首領(lǐng)乙失缽率領(lǐng)。

根據(jù)《舊唐書》說法:“自突厥強盛,鐵勒諸郡分散,眾漸寡弱。至武德初,有薛延陀、契苾、回紇、都播、骨利干、多覽葛、仆骨、拔野古、同羅、渾部、思結(jié)、斛薛、奚結(jié)、阿跌、白霫等,散在磧北?!庇帧缎绿茣贩Q薛延陀“在鐵勒諸部最雄張”)可見當(dāng)時薛延陀部是鐵勒諸部中最強盛,其自稱本來姓薛氏,其先祖擊滅延陀部,擁有其眾,因此號薛延陀部,而《新唐書》指出薛延陀“姓一利咥氏?!辈还苋绾?,薛延陀本為鐵勒諸部之一,且為其中強大一部,故后來在東突厥汗國崩潰后能夠接替成為草原霸主。

為了能夠更好的了解一下薛延陀的興起,我們介紹一下突厥政權(quán)內(nèi)部的事。而處羅可汗的故事是這樣的,當(dāng)時西突厥謝匱可汗得到隋煬帝支持,于是出兵攻打處羅可汗,處羅可汗戰(zhàn)敗而走,于是入于隋朝,東突厥阿波系突厥就此斷絕。后來東突厥始畢可汗(啟民可汗之子)于武德二年(619)派使者至長安,遂索殺此位處羅可汗。謝匱可汗是西突厥歷史上的一代明君,當(dāng)初西突厥曷娑那可汗入朝于隋,被隋朝拘留,西突厥人于是擁立曷娑那可汗的叔父,是為謝匱可汗。后來隋煬帝西巡,想要讓東突厥阿波系的泥撅處羅可汗來相會(也就是表示臣服),而處羅可汗推辭不肯,于是隋煬帝聽從裴矩之策,讓謝匱可汗擊敗了處羅可汗,被迫來朝見隋煬帝,從而被隋煬帝帶著到處走。而謝匱可汗則于大業(yè)十一年(或許是沒有收到消息,又或者是感念煬帝恩德,要知道這時候隋朝已是強弩之末,外強中干),“遣其猶子,率西蕃諸胡朝貢”。在謝匱可汗時期,由于西突厥勢力強盛,于是薛延陀、契苾二部又去可汗之號臣服于西突厥(“及射匱可汗兵復(fù)振,薛延陀、契苾二部并去可汗之號以臣之?!保┲x匱可汗于大業(yè)十三年去世,之后即位的是其弟統(tǒng)葉護可汗,又是一代明君,史載:“統(tǒng)葉護勇而有謀,北并鐵勒,控弦數(shù)十萬,據(jù)烏孫故地,又移庭于石國北千泉;西域諸國皆臣之,葉護各遣吐屯監(jiān)之,督其征賦?!薄杜f唐書》甚至說:“西戎之盛,未之有也?!苯y(tǒng)葉護可汗時期不僅讓西域臣服,并且征收其賦稅,還北并鐵勒,可能又吞并了一些鐵勒的部族。但是大體上隋唐之際鐵勒部出現(xiàn)東西分屬的現(xiàn)象,“回紇等六部在郁督軍山者,東屬于始畢,乙失缽所部在金山者,西臣于葉護。”可見鐵勒回紇部是屬東突厥,而薛延陀是屬西突厥。

東突厥汗國的崩潰和薛延陀汗國的誕生
東突厥汗國的崩潰是薛延陀壯大的客觀原因,所謂一廢一興。而其中薛延陀部本屬于西突厥,又為何能在東突厥汗國瓦解之際接替霸權(quán)呢?
首先是薛延陀的東遷。上文所說西突厥謝匱可汗、統(tǒng)葉護可汗時期,鐵勒諸部是服從于西突厥汗國的,然而此時西突厥汗國內(nèi)部又爆發(fā)內(nèi)亂,《舊唐書》記載:“貞觀二年,葉護可汗死,其國大亂。乙失缽之孫曰夷男。率其部落七萬馀家附于突厥?!笨梢姰?dāng)時西突厥統(tǒng)葉護可汗死亡后,西突厥國中打亂,乙失缽的孫子夷男率領(lǐng)其部眾七萬余家投靠東突厥。其實這件事是這樣的,當(dāng)時西突厥汗國的統(tǒng)葉護可汗被其伯父莫賀咄殺害,莫賀咄自立為大可汗,非法的上位手段加上莫賀咄本為西突厥的小可汗,并無威望,于是“國人不附”,于是弩失畢部率先反叛,推舉泥孰莫賀設(shè)為大可汗,而泥熟不從,迎接流亡在康居的統(tǒng)葉護之子咥力特勒,將其擁立為可汗,是為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肆葉護可汗),雙方“連兵不息”,西突厥的附屬國紛紛背叛。早在之前就有統(tǒng)葉護可汗“自負強盛,無恩于國,部眾咸怨,歌邏祿種多叛之”的事件,而此時爆發(fā)的內(nèi)亂又導(dǎo)致鐵勒諸部(也薛延陀為主)的反叛,所謂“其西域諸國及鐵勒先役屬于西突厥者,悉叛之,國內(nèi)虛耗?!毖ρ油?xùn)|遷就是這樣的背景,是年為貞觀二年。
其次是東突厥汗國的內(nèi)亂。在西突厥汗國內(nèi)亂的同時,東突厥汗國也不遑多讓,阿史那氏為首的突厥諸部內(nèi)亂不斷,原來的汗位繼承人(東突厥處羅可汗之子郁射設(shè))投降于唐朝,許多突厥部落紛紛投降唐朝,而突厥屬部也選擇起義反叛,貞觀元年(627)五月,突厥大行臺苑君璋投降唐廷,貞觀二年四月,契丹酋長摩會率部投降唐廷,且之后唐朝攻滅了突厥扶持的梁師都,而位于漠北的回紇等六部(包括在附屬于東突厥的東支薛延陀部)不晚于貞觀元年(627)已反抗東突厥(實際上根據(jù)《舊唐書·阿史那杜爾》的記載:“武德九年,延陀、回紇等諸部皆叛,攻破欲谷設(shè),社爾擊之,復(fù)為延陀所敗?!蔽涞戮拍昙?26年,可見當(dāng)時欲谷已經(jīng)兵敗,接著阿史那社爾也兵敗,而同卷記載,阿史那社爾“年十一,以智勇稱于本蕃,拜為拓設(shè),建牙于磧北,與欲谷設(shè)分統(tǒng)鐵勒、紇骨、同羅等諸部。”這兩人的戰(zhàn)敗意味著東突厥汗國對諸屬部控制的瓦解)。東遷的薛延陀部也許在此時也跟著舉起義旗,也就是張公謹說的:“又其別部同羅、仆骨、回紇、延陀之類,并自立君長,將圖反噬,此則眾叛于下”,可見當(dāng)時起義規(guī)模之大,此外張公謹說的“拓設(shè)出討,匹馬不歸;欲谷喪師,立足無地,此則兵挫將敗”,“欲谷喪師”是指因回紇起兵,“突厥頡利可汗遣子欲谷設(shè)率十萬騎討之。菩薩領(lǐng)騎五千與戰(zhàn),破之于馬鬣山。因逐北至于天山,又進擊,大破之,俘其部眾,回紇由是大振?!被丶v首領(lǐng)菩薩以五千騎兵大破突厥十萬騎兵,是為東突厥一大挫折,又擊敗前去討伐的突利可汗(始畢可汗之子),其人被突利“輕騎奔還。頡利怒,拘之十馀日”,然而正如張公謹所說的,當(dāng)時反抗東突厥的鐵勒各部“自立君長”,沒有統(tǒng)一指揮,而薛延陀逐漸贏得了漠北諸部的歸心,如史載薛延陀首領(lǐng)夷男“遇頡利之政衰,夷男率其徒屬反攻頡利,大破之。于是頡利部諸姓多叛頡利,歸于夷男,共推為主,夷男不敢當(dāng)?!倍钟杏涊d貞觀二年時,唐太宗派遣喬師望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賜以鼓纛”,借助唐朝聲勢,加上夷男得到漠北諸部的擁戴(可能與其率眾七萬東歸,加上祖父乙失缽曾為鐵勒的可汗有關(guān)),遂成為漠北的霸主,貞觀三年,薛延陀正式稱可汗與漠北,派遣使者朝貢唐廷?!杜f唐書》記載:“夷男大喜,遣使貢方物,復(fù)建牙于大漠之北郁督軍山下,在京師西北六千里。東至靺鞨,西至葉護,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諸大部落皆屬焉”,而其中的回紇部菩薩雖然以少勝多,且與薛延陀并列為鐵勒強盛部落,也“因率其眾附于薛延陀”,此外如突厥別部的車鼻,本來也是阿史那氏,被北荒諸部推舉為大可汗,但是“遇薛延陀為可汗,車鼻不敢當(dāng),遂率所部歸于延陀?!笨梢姰?dāng)時夷男贏得漠北諸部擁戴,在大漠以北,西域以東的地區(qū)建立了絕對的威權(quán),而東突厥頡利可汗僅僅擁有漠南一地,東突厥汗國已經(jīng)瓦解,而之后唐軍李靖等于貞觀三年(629)十一月出擊,次年四月頡利可汗被押往長安,東突厥汗國滅亡,漠南地空,至此,薛延陀可汗成為草原上唯一霸主,因此有“東至室韋,西至金山,南至突厥,北臨瀚海,即古匈奴之故地。勝兵二十萬,立其二子為南北部?!钡挠涊d,雖然比之東突厥控弦百萬仍有不及,但也為勢力強大。

薛延陀汗國的發(fā)展
薛延陀汗國是建立在唐初鐵勒諸部反抗突厥的背景下的,僅僅鐵勒諸部就有十余部落,而其中回紇部又頗為強盛,加上投降的突厥部落(如車鼻可汗,還有“頡利之?dāng)∫?,其部落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而來降者甚眾”的記載,可見投降薛延陀的突厥部落必然為數(shù)不少),其根基較為東突厥汗國并不更穩(wěn)定,反而有更脆弱的嫌疑(比如《冊府元龜》中記載唐太宗問其:“自算何如頡利之眾”),雖然無法得知唐廷在薛延陀崛起這件事上起到了多大作用,但是薛延陀贏得漠北諸部歸心無論是借助了唐廷聲望還是追認事實(夷男自稱:“我本鐵勒之小帥也,天子立我為可汗”),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仰賴大國承認,也為后來薛延陀汗國的瓦解埋下禍根(見后文)。
此后薛延陀汗國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擊敗了肆葉護可汗和阿史那社爾的入侵。上文已述阿史那社爾的事跡,在鎮(zhèn)壓鐵勒諸部的起義失敗后,阿史那社爾于貞觀二年(629)“遂率其馀眾保于西偏,依可汗浮圖”,此時頡利可汗尚未失國,但是阿史那社爾的行為也暗喻著東突厥汗國的瓦解,在頡利可汗于貞觀四年被送往長安,東突厥汗國滅亡后,再恢復(fù)東突厥汗國很有困難(面對著薛延陀汗國和唐朝的雙重夾擊),因此向西進發(fā)是好的選擇。

而當(dāng)時西突厥汗國還處于內(nèi)亂之中(應(yīng)該是指當(dāng)時西突厥肆葉護可汗和權(quán)臣泥熟的斗爭。上文已述莫賀咄與肆葉護的爭斗,最終由于肆葉護可汗是原來大可汗統(tǒng)葉護之子,是為正統(tǒng)所在,加上統(tǒng)葉護本身也很有威望,所以弒君者莫賀咄很快就敗亡,貞觀四年(630)年左右,肆葉護統(tǒng)一了西突厥汗國。(《通典》:肆葉護既是舊主之子,為眾心所歸,其西面都陸可汗及莫賀咄可汗二部豪帥,多來附之。又興兵以擊莫賀咄,莫賀咄大敗,遁于金山,尋為咄陸可汗所害,國人乃奉肆葉護為大可汗。)肆葉護成為大可汗后,遂決定恢復(fù)其父的偉業(yè),征伐叛逆的鐵勒諸部,“大發(fā)兵北征鐵勒,薛延陀逆擊之,反為所敗”,所謂“大發(fā)兵”可見當(dāng)時的肆葉護必定是舉行了一次規(guī)模不小的征伐,但是被薛延陀部擊敗,也說明當(dāng)時薛延陀汗國處于朝氣階段,勢頭正盛。而肆葉護為人“性猜狠信讒,無統(tǒng)馭之略?!睔⒘斯谧疃嗟囊依】珊?,而且是沒有什么理由就將其族滅,以至于“群下震駭,莫能自固”,又猜忌泥熟(本來當(dāng)初就是要擁立他),于是泥熟跑到焉耆國居住,而肆葉護的暴行導(dǎo)致“其后設(shè)卑達官與突厥弩矢畢二部豪帥潛謀擊之”,肆葉護輕騎逃往康居,不久后死去,于是泥熟可汗被擁立,是為咄陸可汗。而大概就是在這段內(nèi)亂時期阿史那社爾向西遷移(即所謂“后遇頡利滅,而西蕃葉護又死,奚利邲咄陸可汗兄弟爭國”),阿史那杜爾揚言要投降,“因襲破古蕃,半有其國,得眾十馀萬,自稱都布可汗?!睉?zhàn)勝了西突厥后,阿史那杜爾決定向北進發(fā),將矛頭對準了薛延陀部,他對手下諸部說:“首為背叛破我國者,延陀之罪也。今我據(jù)有西方,大得兵馬,不平延陀而取安樂,是忘先可汗,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無恨?!逼涫窒轮T酋長說:“今新得西方,須留鎮(zhèn)壓。若即棄去,遠擊延陀,只恐葉護子孫必來復(fù)國?!比欢⑹纺巧鐮枅?zhí)意不從,親自率領(lǐng)五萬騎兵討伐薛延陀于磧北,當(dāng)時連兵百余日,相持不下,此時咥利始可汗(即泥熟)為唐太宗派劉善冊立,“社爾部兵又苦久役,多委之逃”,薛延陀部乘機擊敗之,阿史那社爾逃亡到高昌,只剩下萬余軍隊,又與西突厥交惡,于是于貞觀九年(635)投降于唐朝,由此再無人挑戰(zhàn)薛延陀汗國地位。

再說薛延陀汗國與唐朝的關(guān)系。雖然夷男幫助唐朝弄垮了東突厥汗國,但是隨著薛延陀部的興起,唐太宗又“以其強盛,恐為后患”,于貞觀十二年(638)冊立夷男二子為小可汗,所謂“外示優(yōu)崇,實欲分其勢也?!笨梢娖洳录芍?。東突厥汗國滅亡后,唐太宗將突厥各部安排在河套之地(即所謂河南地),之后向東西擴展,西至西域邊緣,東至遼東。在貞觀十三年(639),唐以阿史那思摩為可汗,讓其率領(lǐng)河南突厥諸部返回河北,也就是安置在漠南一帶,此舉大概出自經(jīng)費和安全因素考慮,然而此舉引起薛延陀的不滿,史稱:“會朝廷立李思摩為可汗,處其部眾于漠南之地。夷男心惡思摩,甚不悅?!彪p方爆發(fā)沖突顯現(xiàn),不過阿史那思摩直到貞觀十五年正月才正式率領(lǐng)部落渡河。
《太平御覽》引《唐書》記載:“貞觀中,彌泥孰可汗李思摩部落濟河,于故定襄城為牙帳,戶三萬,勝兵四萬,馬九萬匹。思摩之初建也,詔錫其土,南至大河,北有白道川。而白道牧田處龍荒之最,突厥咸競其利。思摩以北接延陀,種落初集,其力尚微,未敢北徙,至是始還其國。因上言曰:‘非分蒙恩,立為落長,實望子孫竭誠奉國,作國家一狗,北門守吠。若延陀侵逼,請家口徙入長城?!t許之?!备鶕?jù)這個記載來看,當(dāng)時阿史那思摩有戶三萬,兵四萬,馬九萬匹,相比于“勝兵二十萬”的薛延陀汗國確實顯得弱小,又從原文中“思摩以北接延陀,種落初集,其力尚微,未敢北徙,至是始還其國?!币约捌渥匝裕骸叭粞油忧直?,請家口徙入長城?!笨梢姰?dāng)時阿史那思摩思考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應(yīng)對薛延陀汗國的壓力。
果不其然,很快薛延陀于貞觀十五年十一月就發(fā)兵南下,“北狄鐵勒薛延陀,發(fā)同羅、仆骨、回紇等眾,合二十萬,度漢,屯白道川。據(jù)善陽嶺,以擊突厥可汗李思摩之部?!保ā短接[》引《唐書》)根據(jù)上文薛延陀汗國不過有兵二十萬,此次又動員“同羅、仆骨、回紇等眾”,達到二十萬兵力,多少有點傾巢而出的意味,即爆發(fā)著名的諾真水之戰(zhàn)。此戰(zhàn)無論是《新唐書》《舊唐書》還是《通典》《冊府元龜》《唐會要》都記載為二十萬,然而實際上的參戰(zhàn)兵力并不多,薛延陀本部大概有八萬人,而實際上與唐軍交戰(zhàn)的大度設(shè)(夷男之子)只有三萬騎兵。此次入侵還有一個原因是當(dāng)時真珠可汗(即夷男)聽說唐太宗打算東封泰山,跟手下說:“天子封泰山,士馬皆從,邊境必虛,我以此時取思摩,如拉朽耳?!逼渲杏型狄u空虛的唐朝之意。唐太宗擊敗薛延陀后,責(zé)讓真珠可汗說:“語爾可汗,延陀為大,突厥為小,爾責(zé)突厥羊馬,又勒首領(lǐng)侍衛(wèi)”,而薛延陀南下的理由是“突厥部數(shù)竊羊馬”,當(dāng)時薛延陀意圖讓突厥臣服的目的,也許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也是其率兵南下的原因,至于所謂盜竊風(fēng)波,估計也是借口。
不過即使這樣,阿史那思摩自然不是對手,于是引眾撤退到朔州,留下精銳騎兵迎戰(zhàn)。而唐朝為了援助東突厥,出動了大軍。《資治通鑒》記載:“(十一月)癸酉,上命營州都督張儉帥所部騎兵及奚、契丹壓其東境;以兵部尚書李世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將兵六萬,騎千二百,屯羽方;右衛(wèi)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將兵四萬,騎五千,屯靈武;右屯衛(wèi)大將軍張士貴將兵一萬七千,為慶州道行軍總管,出云中;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出其西?!笨梢姰?dāng)時唐朝出動了12.32萬兵力,以著名名將李勣為朔方方向的主帥,加上契丹和奚人的軍隊,規(guī)模相當(dāng)之大。唐太宗在諸將出發(fā)之前告誡說:“延陀負其兵力,逾漠而來,經(jīng)途數(shù)千,馬已疲瘦。夫用兵之道,見利速進,不利速退。其掩思摩,不能疾擊。思摩既入長城,又不能速退。吾先敕思摩燒剃殺草,延陀糧食日盡,野無所獲。頃者偵人來云,其馬嚙啖林木,枝皮略盡。卿等掎角思摩,不須前戰(zhàn),俟其將退,一時奮擊,制勝之舉也。”可見當(dāng)時薛延陀大軍犯了遠道而來,在突厥部落堅壁清野的情況下,又面臨補給不足的缺陷,唐軍準備抓住薛延陀將要撤退的時機一舉勝之。
薛延陀汗國之前擊敗西突厥的入侵和阿史那社爾都是依靠步兵,于是這次來打仗先在國內(nèi)講武,讓他們學(xué)習(xí)步戰(zhàn),每五個人為一個小組,其中一個久習(xí)戰(zhàn)陣的控制馬匹,其余四個人向前步兵作戰(zhàn),打贏了就騎著馬追擊,如此戰(zhàn)術(shù)頗為奇葩。而且用刑頗為嚴酷,所謂“失于應(yīng)接,罪至于死,沒其家口,以賞戰(zhàn)人,至是遂行其法?!边@種戰(zhàn)術(shù)被唐軍針對性打擊。當(dāng)時大度設(shè)率領(lǐng)三萬騎兵逼近長城,想要進擊突厥,但是突厥已經(jīng)逃走,于是讓人登上長城大罵,恰逢李勣的大軍趕來,大度設(shè)自知不是對手,于是率領(lǐng)其部眾從赤柯濼向北撤退,李勣選麾下及突厥精銳騎兵六千從直道來截擊,越過白道川在青山一帶追上大度設(shè),大度設(shè)跑了幾天,到達諾真水,決定率領(lǐng)軍隊還擊,列陣十里。當(dāng)時突厥軍隊先和薛延陀軍隊一接觸,結(jié)果戰(zhàn)不利,引兵撤退,薛延陀軍隊乘機進攻,遇到李勣率領(lǐng)的唐軍迎擊,薛延陀軍隊萬箭齊發(fā),唐軍戰(zhàn)馬被射傷,李勣下令唐軍下馬步戰(zhàn),以長槊兵數(shù)百列陣,一起向前沖擊,擊潰了薛延陀的軍隊,而副總管薛萬徹已率領(lǐng)數(shù)千騎兵提前襲擊了控制馬匹的“執(zhí)馬者”,“其眾失馬,莫知所從,因擊之,乃大敗。”由此諾真水戰(zhàn)役唐軍大勝?!啊杜f唐書·李勣傳》作“虜五萬余計”,《太宗紀》《北狄鐵勒傳》《薛萬徹傳》以及《冊府元龜》載“斬首三千余級,獲馬萬五千匹”(陳星宇《唐與薛延陀諾真水之戰(zhàn)真實戰(zhàn)況考略》)而經(jīng)過陳星宇考證認為“唐軍戰(zhàn)果僅為‘?dāng)厥兹в唷?,吳玉貴也認為:“漢文載籍中雖然對這次勝利大肆張揚,但實際上薛延陀在大漠南北的勢力并沒有受到多大影響”(《突厥汗國與隋唐關(guān)系史研究》)

在諾真水大戰(zhàn)后,薛延陀和唐朝關(guān)系又有所緩和,真珠可汗請求和突厥保持友好,又于貞觀十六年九月派遣其叔父沙缽羅泥敦策斤來請婚,獻馬三千匹,唐太宗問房玄齡說:“北狄世為寇亂,今延陀崛強,須早為之所。朕熟思之,唯有二策:選徒十萬,擊而虜之,滅除兇丑,百年無事,此一策也;若遂其來請,結(jié)以婚姻,緩轡羈縻,亦足三十年安靜,此亦一策也。未知何者為先?”唐太宗思考兩策,一為出擊,二為和親,房玄齡回答說:“今大亂之后,瘡痍未復(fù),且兵兇戰(zhàn)危,圣人所慎。和親之策,實天下幸甚?!敝鲝埡陀H,于是唐太宗說:“朕為蒼生父母,茍可以利之,豈惜一女?”決定和親,準備把第十五女新興公主嫁給真珠可汗。然而實際上陰謀頗多,按照唐太宗說法,真珠可汗這么渴求和親是因為:“薛延陀所以匍匐稽顙,惟我所欲,不敢驕慢者,以新為君長,雜姓非其種族,欲假中國之勢以威服之耳。彼同羅、仆骨、回紇等十馀部,兵各數(shù)萬,并力攻之,立可破滅,所以不敢發(fā)者,畏中國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國之婿,雜姓誰敢不服!”考慮薛延陀汗國立國不穩(wěn),又新遭大敗,想要迎娶大唐公主的目的也許正如唐太宗所說是假唐朝威勢震懾各部。夷男也說:“我本鐵勒之小帥也,天子立我為可汗,今復(fù)嫁我公主,車駕親至靈州,斯亦足矣!”可見“鐵勒之小帥”并不能脫離唐朝的幫忙。雙方約定在靈州會面。然而此次和親實際上毫無成果,史載:“薛延陀先無庫廄,真珠調(diào)斂諸部,復(fù),往返萬里,道涉沙磧,無水草,耗死將半,失期不至”,結(jié)果只是白白折騰,之后唐太宗下詔取消婚姻。
但薛延陀并沒有停止對于突厥部的壓力。貞觀十六年何力部不顧原來首領(lǐng)的反對全部北降薛延陀,通過“時薛延陀強盛,契苾部落皆愿從之”的記載來看,薛延陀汗國當(dāng)時仍非常強大且具有吸引力。在貞觀十六年的婚姻事件后,“李思摩數(shù)遣兵侵掠之。延陀復(fù)遣突利失擊思摩,至定襄,抄掠而去。太宗遣英國公李勣援之,見虜已出塞而還。太宗以其數(shù)與思摩交兵,璽書責(zé)讓之?!碑?dāng)時薛延陀汗國和北返的突厥各部始終爭斗不息,這是矛盾所在,到貞觀十九年,北返的突厥各部最終頂不住壓力盡數(shù)南還,請居內(nèi)地,薛延陀汗國還是最終取得了勝利。當(dāng)唐太宗于貞觀十九年舉行東征高麗的大戰(zhàn)役時,還不讓派遣使者警告薛延陀說:“語爾可汗,我父子并東征高麗,汝若能寇邊者,但當(dāng)來也!”真珠可汗并沒有硬氣,而是派遣使者致謝,還請求發(fā)兵助軍,之后高麗大敗于唐軍之手,高麗權(quán)臣莫離支許諾重利來希望真珠可汗發(fā)兵相助,夷男也不敢輕動。唐太宗得知后淡淡地對近臣說了一句:“以我量之,延陀其死矣?!碑?dāng)時左右近臣皆不解其意,后世司馬光也大感疑惑:“按太宗雖明,安能料薛延陀之死!”其實不難理解,薛延陀當(dāng)時雖然比不上唐朝國力強大,但絕無如此怯弱之理,唯一解釋是真珠可汗當(dāng)時病重,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于是采取穩(wěn)健的政策,因此唐太宗也推測出來真珠可汗?fàn)顟B(tài)不對。不久后真珠可汗(即夷男)去世,是為薛延陀汗國第一代君主,也是在位時期最長的君主。
在他死后不久,薛延陀汗國就土崩瓦解,走向滅亡。
薛延陀汗國的崩潰和滅亡
雖然薛延陀成功地將東突厥部落逼回了河套地區(qū),但薛延陀卻很快進入了分裂局面。呂思勉曾評價突厥汗國說:“蓋突厥部族,本不甚大,賴鐵勒歸附,又乘亂招致華人,并撫納西胡,以成其大。然大矣而本不固,故一朝失政,即土崩瓦解也?!保ā端逄莆宕贰罚┒回屎箛星胰绱?,薛延陀汗國又能如何?薛延陀汗國本身比東突厥汗國更加不穩(wěn)定,甚至沒有達到東突厥汗國時期的地位(比如多次與北返的突厥部落作斗爭,雖然最后成功,但是也反應(yīng)出其在漠南地區(qū)的控制力并無東突厥之強),而陳星宇曾評價說:“唐初鐵勒諸部反抗突厥的統(tǒng)治,建立了薛延陀汗國,實際上這個政權(quán)是十余個鐵勒部落合并而成的,‘突厥已亡,惟回紇與薛延陀為最雄強’,只因夷男為乙失缽可汗之孫,家室顯赫,具有較強的號召力,才被推舉為漠北共主,一旦薛延陀宗族核心發(fā)生內(nèi)亂,將無力鎮(zhèn)撫回紇等強大的鐵勒部落,汗國必然失去對漠北草原各部落的控制力,‘彼同羅、仆骨等十余部落,兵可數(shù)萬,足制延陀’,而這些部落此時已經(jīng)具備了同薛延陀統(tǒng)治核心分庭抗禮的實力?!笨梢姰?dāng)時薛延陀汗國本身立國未穩(wěn),鐵勒諸部為突厥壓榨,最終叛逃,又形成聯(lián)盟擊敗東突厥汗國,而在此背景下成立了薛延陀汗國,并非薛延陀部族本身能夠制衡整個草原,可謂立國根基不穩(wěn),加上此時爆發(fā)的薛延陀汗國統(tǒng)治層的內(nèi)亂,就進一步導(dǎo)致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一開始夷男(真珠毗伽可汗)任命庶子曳莽為突利失可汗,統(tǒng)治東方,而嫡子拔灼為肆葉護可汗,統(tǒng)治西方,也是傳統(tǒng)游牧帝國的三部分(左翼、中間,右翼),而那次入侵(諾真水之戰(zhàn))就是曳莽建議的,由此“國人多怨”,于是在葬禮上,拔灼分兵趕回將其殺害,并且自立為頡利俱利失薛沙多彌可汗,而這時候唐太宗還在征伐遼東的高麗,于是拔灼乘機南下,因唐朝已有防備,遂引兵北撤。而拔灼統(tǒng)治期間也不算穩(wěn)定,史載其“多殺父時貴臣而任所親昵,國人不安”,“多所誅殺,人不自安”,看起來是想建立自己一套班子,但是因為誅殺過多,導(dǎo)致局面相當(dāng)不穩(wěn)。而薛延陀的阿波設(shè)在靺鞨東境遇到唐朝使者,小戰(zhàn)不利,回來散布恐慌說:“唐兵至矣”,點燃了柴火,“眾大擾,諸部遂潰”。
多彌可汗僅僅帶著十多名騎兵(也有數(shù)千名騎兵之說)逃跑,投靠阿史那時健,但不久被回紇所殺,宗族被滅,其地盤也被奪走。薛延陀部剩下部眾五六萬人奔往西域一帶,擁立了真珠毗伽可汗的弟弟的兒子咄摩支,是為伊特勿失可汗,他派遣使者來對唐朝說:“愿保郁督軍山?!倍铺谙略t讓兵部尚書崔敦禮和李勣去招撫,提出了“降則撫之,叛則擊之?!辫F勒諸部一向臣服于薛延陀部,這時候聽說咄摩支到來都非常驚慌,唐太宗“更遣李世勣與九姓敕勒共圖之”,
而李勣到達后,咄摩支表面上表示要祈求投降,背地里準備抵抗唐軍(一說他想要投降,但是部眾持兩端),被李勣得知后,遂一舉擊敗,史稱:“斬五千馀級,系老孺三萬,遂滅其國”(其年為貞觀二十年,是為646年)。而薛延陀最后一任可汗咄摩支本來逃匿于荒谷之中,最后在唐朝招撫之下投降,送往長安,被拜為右武衛(wèi)大將軍。貞觀二十二年,契苾、回紇等十多個鐵勒部落因為薛延陀帝國的瓦解,稱:“薛延陀不事大國,暴虐無道,不能與奴等為主,自取敗死,部落鳥散,不知所之。奴等各有分地,分,扶問翻。不從薛延陀去,歸命天子?!庇谑窍嗬^投降唐朝,唐太宗“因其地土,擇其部落,置為州府”,其中“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仆骨為金徽都督府,多覽葛為燕然都督府,拔野古部為幽陵都督府,同羅部為龜林都督府,思結(jié)部為盧山都督府,渾部為皋蘭州,斛薛部為高闕州,奚結(jié)部為雞鹿州,阿跌部為雞田州,契苾部為榆溪州,思結(jié)別部為蹛林州,白霫部為置顏州,凡一十三州。拜其酋長為都督、刺史,給玄金魚以為符信,又置燕然都護以統(tǒng)之?!保ā杜f唐書》)唐太宗由此羈縻漠北各部,也可以算是開疆(),由此薛延陀汗國滅亡。

如此龐大的帝國就這樣土崩瓦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