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從整頓宮闈著手
呂不韋自從他的兒子“秦始皇呂政”十三歲繼位做了秦王,他表面上以皇上的干爸之尊,兼為朝廷政府的相國、文信侯,權重一時,就如秦國的宗室大臣,也不敢當面非議。尤其新王的生母皇太后,本來就是呂不韋的侍妾,現在做了寡婦,年齡也不過三十多歲。母子兩個,從前在趙國邯鄲的時候,本來就和呂不韋是一家人一樣,現在出入宮廷,當然毫無避諱。正如史書所載,太后時時與文信侯私通,那也可說是人情難免的事。 如果這種事發(fā)生在鄉(xiāng)下普通老百姓家庭,也會招來鄰居地方上人的輕視,何況在皇宮之中,左右前后、內內外外,所謂耳目眾多,豈能長久瞞住。而且兒子秦始皇漸漸長大了,哪有可能不知道的。呂不韋愈想愈不對。但是這個太后,對于男女關系的欲望又很大,在感情上她又當斷不斷。所以呂不韋在“舍人”(隨身侍從)中,找了一個叫嫪毐(讀音勞愛)的人,假裝太監(jiān)送給太后。結果太后又生了兩個私生子,又要求兒子秦始皇封嫪毐為長信侯。嫪毐本是市井無賴,小人得志,飛揚跋扈,令人側目。因此,宮廷中有人看不下去,就向秦始皇告密。這個時候,他也是快二十歲的人了,馬上下令逮捕嫪毐。嫪毐知道了就發(fā)兵叛變。秦始皇就命相國昌平君、昌文君兩人帶兵圍攻嫪毐,抓住他,夷三族。遷太后于萯(音倍)陽宮(陜西鄠縣),撲殺了兩個私生子。 但秦始皇在處理這件事上,始終對呂不韋并無舉動。到了第二年,才發(fā)布命令,免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而秦始皇又說呂不韋侍奉先王的功勞太大了,所以不忍心殺他,罷免了他的職位,叫他離開首都咸陽,到四川去住。 同時,因為這件事的刺激,經過秦廷宗室的提議,舊賬新算,決定要驅逐各國諸侯的賓客,不準在秦國從政。這個事件的發(fā)生,在歷史上,便引出一個年輕的書生李斯,當時他也是在被驅逐之列的外來賓客。為了此事,他寫了一篇對秦始皇的勸告書,就是后世所流傳的名文——李斯《諫逐客書》。其實,這件秦廷政變的事件,不應該說完全歸罪于少年時代的秦始皇。這是秦人狹隘的本土主義作祟,是對秦廷長期任用外來人才擔任政要的反彈。趁著呂不韋和嫪毐事件發(fā)生,由秦廷宗室大臣發(fā)起,抓機會來打擊從各國外來的勢力。 像這樣的事,是千古以來政治圈中派系斗爭的常事,都由于人性的極度自我自私的弱點所形成。例如清代三百年間政治歷史上,始終存在北人與南人之爭,學閥權要的門派意見之爭,朝廷與外藩的權力之爭。當然,不只是中國如此,歐美各國的歷史也是一樣,歸根究底,都是人性陰暗面所造成的結果。 以秦國來講,自秦孝公開始,起用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乃至李斯,凡與秦國逐步富強壯大有關的歷史名臣,幾乎都是外賓。秦國朝廷和秦國社會,只是坐享其成。但在濃厚的地域觀念上,又始終彼此不服氣,因此而形成中央在權力上的派系風暴,這是每個主政者最頭痛的事。不但政治圈中如此,就連現在的商業(yè)集團、公司、行號、工廠、店鋪,只要有三人以上的地方,就會出現人事摩擦。好在少年的秦始皇還算明白,看了李斯的《諫逐客書》建議,就停止驅逐賓客,才使外來的人才不散。因為秦始皇從小跟著父母在趙國長大,而且見慣賓客成群的場合,知道利弊。換言之,當時所謂驅逐賓客,便同現在所謂的“裁員”,多少也有裁減冗員、減少預算的作用。但在國家的大政上,有時因此而受影響,可能會非同小可。因此,宋代的名臣蘇轍對于這件事,大有感想,便寫了一篇文章《六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