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宮椿的愛情觀》VS《捂疼男的愛情觀》
今天重新讀了一遍【三宮椿】當初在自己的專欄中寫的《 三宮椿的戀愛觀》,大致的心情就是:當代年輕人,我可以理解,但我依然大受震撼。
這里面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問題,不過我還是盡力去做個水貨翻譯,雖然是翻譯~~但我基本上是按照我的理解去寫的,掛個原創(chuàng)不過分吧?
注水版原文如下(黑色字體是我做的標注,灰色字體才是原文):
你好,今天也辛苦了。
這次我想寫一下我所秉持的戀愛觀。
話說回來,《三宮椿的戀愛觀》不是小說的標題嗎?(無所謂啦)

我基本上對用“喜歡椿醬”這樣的話和態(tài)度來表示的人都會抱有好感(翻譯:我特么就只喜歡那些喜歡我的人)。
當然不論男女!如果喜歡上喜歡自己的人的話,我的周圍就變成了都是會對我表示肯定態(tài)度的人,形成了椿帝國。
請大家一定要試試(?她應該想說,希望大家都有這種體驗吧)
從自己的戀愛經(jīng)驗來說,我不擅長強加于人,所以我都很被動的被“跟我交往吧!”“嗯……說到那種程度的話……”這樣的話沖昏頭腦,在不太了解對方的情況下開始交往,也有發(fā)生糾紛的時候(笑)。
因為是那樣的感覺,所以我的初戀比較晚。
經(jīng)常聽說“初戀是在幼兒園的時候~”或者“中學的時候和前輩談戀愛~”,從那么小的時候就知道愛是什么嗎?。窟@樣的感覺,我個人認為不應該算在初戀的范疇中。
不是孩提時體驗過的那種戀愛,真正意義上的戀愛和愛(下文有說她對“戀愛”和“愛”的定義)實際上是讓人厭煩的麻煩。
所以說心里話我不想戀愛。
交往的話,交往了之后會因為出軌、陰差陽錯而煩惱,分手也很尷尬,之后也會因為糾纏不清而悲傷。也許也有開心的事,但是這種開心,朋友和家人也能給予不是嗎?
電影和晚餐都能和志同道合的人玩得十分開心。
和合得來的人也會有一樣的愉悅心情,不一定要把這種情感套進男朋友、女朋友的模子里,不需要刻意隱藏自己的癖好,盡情的玩樂happy也行,這世界好像把這種關系叫作~~(這個我不知道該怎么翻)
但是我覺得那種關系本身也并不是壞事。(此處省略20字)
我覺得愛情本身并沒有那么美好。
即便如此,人也不會停止愛一個人吧。
因為“人,都是想愛別人的生物”。
這是我的愛情觀。
KinKi Kids(一個偶像組合)也說過:比起被愛,我更想去愛。

“想讓別人開心”、“想讓別人笑”、“想讓別人幸福”等等,這些都是人們最喜歡對別人做的事情。
事實上,這不是為了對方,而是為了自己。這是一種希望通過別人的欣賞和認可來確立自己的自尊心和自己存在的意義的一種欲望。
(她應該是想表達“抱著得到的目的去喜歡一個人是一種自私的欲望”,這里我有不同觀點,按照這個邏輯的話,友情、親情、職場、尋求理解、尋求關注,人類的很多行為都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通過別人來確立自己的欲望,這個定義屬于哲學范疇了,可以套用到很多事情中,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說法對,但這種說法沒有意義,邏輯說得通但沒有意義,因為這種欲望是來源于人性的,你不能說這種欲望是錯的,人類的行為是基于欲望的,是有目的性的。)。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動(我不覺得這是錯的,但她的定義就認為這是自我為中心的),最終對對方來說是一種救贖。
被拯救的某人意識到自己被別人的愛拯救了,自己也想再愛一個人。我覺得戀愛就是這樣成立的(翻譯:就是我先自我感動然后再用愛感化你,你被我所打動了于是我們在一起了,這就是戀愛的由來。)。
戀愛不僅是幸福的,也是痛苦和悲傷的契機(上面說的是戀愛的幸福,然后沒被感動的就是悲傷和痛苦了)。
“我希望從一開始就沒有喜歡上你,”這樣的話是來自于“難得的愛情得不到認可(愛而不得)”這樣的打擊。
歸根結底,我認為戀愛就是要求對方給予回報。換句話說,互相滿足對方“愛上某人的欲望”,可以說是戀愛最大的好處(同樣是哲學解釋人類行為的范疇,人類的行為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她覺得戀愛是基于自己的欲望各取所需,但是我認為,理想中的愛應該是彼此付出,彼此收獲。)。
與此相對,我認為“愛”是一種真誠的,純粹的希望對方幸福,不同于“希望通過別人的感謝或認可來確立自己的自尊心和自己存在的意義”的一種無回報的親切,純粹地希望對方幸福的事情(我覺得這個定義吧,不能說錯,但明明有更好的形容詞,比如待人善良、溫柔、博愛,這些其實和戀愛并不沖突,但是她的觀點是將愛情從這些東西中剝離出來了)。
我對愛情沒什么興趣,但我不想停止愛任何人。
把這個想法語言化變得既困難又復雜(汗)
我有準確的傳達我想表達的意思嗎?還是讓那個水貨翻譯來說吧
(意思是她覺得談戀愛這種事很麻煩,不想用“愛情”的名義去索求別人或被人索求,所以她不想談戀愛,但是在戀愛之外的其他情感,也就是她自己把“愛情”從“愛”的范疇中剝離出來,雖然這種情感也很麻煩,但她愿意去善良、溫柔的對待別人,她覺得那種愛和“愛情”關聯(lián)不大,或者說有關聯(lián)但是她不想談戀愛)

這稍微偏離了愛情的主題,但是愛真的很重要,不是嗎。
我喜歡圣經(jīng)里”愛你的鄰居”這句話。
意思是“愛你身邊的人”。
“善待所有人”這樣的解釋是我最喜歡的。
我認為不分距離、平等、不分歧視、不求回報的善意才是愛(我有不同觀點:我抱有目的去對你好和我想你過得好并不沖突,我可以單純的希望你過得好,但是我要是能得到我想要的就更好了,抱有目的的付出和收獲并不沖突,這也是愛、善良和溫柔)。
我想戀愛和愛的區(qū)別也在這里(她把這個分得太細了,但我覺得這些情感本來就不沖突)。
戀愛是只面向對自己來說特別的對象的獨占欲的感情(這對我來說有點邏輯悖論,不特別的對象我為什么會想去和她談戀愛??),我覺得比起戀愛,愛更重要,所以在相愛的兩個人的形式上加上“夫婦”、“家人”、“戀人”等名字就沒什么意義了。
在關系上加上名字,就可以用“不能成為別人的東西”“不能和別人,....”等隱含的規(guī)則互相束縛。
如果真的是互相愛慕、互相信賴的話,就不需要規(guī)則。更進一步說,即使有規(guī)則,不相親相愛的人也很容易打破規(guī)則。
(這個表述我有不一樣的觀點,并不能說這是獨占欲或者控制欲,占有欲的控制不能和身份上的約束混為一談,那是兩種不同概念的約束,至少婚姻和家庭是需要身份約束和保護的,彼此的身份并不是單方面的束縛或控制,而是雙方的一種自我約束,應該稱為約束而非束縛。
自我約束也可以理解為彼此對彼此的責任和義務,這需要一個健全的規(guī)則去維護,所以需要有法律和道德去構建這個社會的基礎規(guī)則,同時也需要明確的關系與歸屬,所以我們會用稱呼去明確彼此之間的關系,比如這是我的女朋友,這是我的家人,這是我的朋友。
加上稱呼并不是要獨占誰,而是意味著這個人對我來說的特殊性,我的家人、愛人、朋友,這些關系對我來說就是特殊的,這就是明確的關系與歸屬感,我認為這是一種羈絆,或者說是責任的約束,但絕不是什么束縛,因為我覺得我們確認了彼此的關系之后,我們也應該為彼此的關系負責,于是就有了約束。
而約束,是方方面面的規(guī)則形成的,如果只是單純的憑信賴去讓人面對一個沒有道德、沒有責任所約束的關系,那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危險的,因為不負責任或違背責任就變得沒有負擔,我覺得不管是什么人際關系中,都應該具備一個最基本的約束。
不管是愛情還是什么情,從來都不具備100%獨占的可能,我覺得100%信賴的前提并不存在,也就不存在什么100%經(jīng)受的住誘惑,所以需要情感的羈絆來維護這個約束力。舉個例子:
有三四個女孩子都是我的理想型,但我對這三四個女孩子的喜歡不是平均分成三份的,我可能更喜歡這個一些,對另外的人喜歡就少一些,那我和喜歡多一些的那個女孩在一起,并且認真的對待這份感情,那這份關系就已經(jīng)約束了我,讓我的意識到需要為此而負責,所以我就不能再去和其他的女孩子有什么關系,但這不代表我不喜歡其他漂亮的妹紙,我只是把這種喜歡變成了欣賞,或者說保持距離的喜歡,不會去做逾越的行為,這個就是關系上的約束,我覺得這種關系約束并不能理解為是控制或是不信賴,而是一種確認關系之后的自我約束,約束我承擔關系上的責任。
舉完這個例子,估計也暴露我渣男本性了,請相信我只是在舉例子)。
所以,與其說我想要一個愛人,不如說我想要一個可以互相友好相愛的可信賴的人。這樣一來,男人、女人、年齡就不再重要了,對吧
(最后這句話的意思,道理說的過去,我不碰愛情,能在友情方面找到同樣的滿足或回饋,但情理說不過去,因為很多時候的愛情很容易和友情混淆在一起,你如何區(qū)分這個是愛情還是友情?
界限分明的關系還比較好說,當你和一個異性的好感度已經(jīng)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時候情感就沒法分那么清楚,“友達以上戀人未滿”這種程度本身就是將友情和愛情給混在一起了,我不覺得異性關系中,到了一個好感度之后還會存在一種絕對理性去區(qū)分友情和愛情的概念(可能我是直男本男吧)。
最后就是,所謂的“愛情能給的感覺友情一樣能給”是說法,我覺得并不成立,我們覺得愛情很麻煩是因為愛情的成本很重,有責任和約束,而友情的成本相對來說比愛情輕得多,朋友不會要求你負責去做什么,戀人會,朋友不會要求你把他放第一位,戀人會。
所以愛情會比友情麻煩,是因為彼此承受的責任是不一樣的,但愛情和友情不一樣的地方也在于,陪伴的時間和陪伴的方式并不一樣)

以上是她在兩年前寫的自己的戀愛觀,二十幾歲的年紀,有些觀點跟我二十幾歲時想的也差不多,其實我二十四五歲的時候,我的想法比她要更執(zhí)拗,但現(xiàn)在我孩子都有了,自然也就有了其他一些觀點,當然這些都只是觀點。
觀點這種東西并不是要所有人都一樣,這種東西沒有共通性,可以交流不同的觀點,但也僅限于交流,所以也不至于說要去因為觀點而分什么立場問題(我覺得現(xiàn)在很多人會因為觀點分出不同立場開沖,其實沒有必要,我們可以更包容一些的),而且這種東西吧,不同階段不同背景下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怎么說呢,年輕時有年輕時的想法嘛,到了不同階段,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就有不同階段的想法吧,不過她這種戀愛觀,我覺得會有不少年輕人表示認同,因為這是一個不管對男孩還是女孩來說吧,都是個情感負荷很大的環(huán)境,所以有些人確實會覺得這些情感啊,人際關系啊之類的會很累很麻煩,包括我到現(xiàn)在三十歲了,偶爾也會這么覺得。
但是很多事都具備兩面性,關鍵是要看各自的需求去做出各自的選擇,也就是不管怎么理解這些觀點,都是根據(jù)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去做判斷和選擇的,所以我尊重那些不婚主義和丁克主義,我覺得人不一定要結婚生孩子,一個人生活也挺好的,但我也不喜歡一部分人一直鼓吹不婚主義或丁克主義有多么多么好,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嘛。
我覺得結婚之后我也很快樂啊,但我也不會鼓吹說大家都要結婚努力造孩子,因為確實壓力比較大,特別是讓我?guī)Ш⒆拥臅r候,挺崩潰的,也不自由,但這不代表我就沒有快樂,我目前的人生因為有了老婆孩子,相比于以前是更豐富的,只是說生活方式不一樣了,但我可以接受這種生活方式,就是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快樂,有些人接受不了這種生活方式,我會表示理解,我不會去強求說他要改變自己的觀點,因為這是別人的生活方式,我做好我自己,他做好他自己,就很和諧了。
當然這個扯得有點遠了,今天這篇推送大致也就是說下兩種不太一樣的觀點,【三宮椿】的觀點是,對愛情并不抱太大的期待(但我覺得她不是不期待,她是把愛情的標準拔的太高了),可能是她沒有真正的主動喜歡上一個人,也可能是不想去承擔愛情和婚姻帶來的繁重的責任和麻煩,這選擇沒問題的。
而我是覺得,遇到了喜歡的人,就追嘛,不管得到了什么,我們的選擇都是讓自己的人生履歷更加豐富一些,這也沒問題,都是選擇的不同而已。
不管怎樣,我覺得一個人只要能保持一個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tài)度就行,不管是選擇什么生活方式,不管是交了一份什么樣的人生答案,自己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行,也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中,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勇于去表達自己的喜歡,而不是隨波逐流去妥協(xié)別人希望你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