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唯一追求---“感受”中找到自我的源點(聊儒家教育的起點))
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呢?有人追求金錢,有人追求情愛,有人追求權力,有人追求玩樂,有人追.......人追求的點千變萬化,為何有些人追求時內心很妥帖,有些人追求時內心卻很掙扎很痛苦,甚至直接躺平,百無聊賴做咸魚野鴨,鬆志撂情做了閑云散鶴。同樣都在追求中,有的人快樂有的人苦楚,為何有這么大的區(qū)別?在于這個人是空洞的人還是鮮活的人 答案就在這個追求是否是源于自我感受,源于自我的目標在追求時是享受,源于外界告知的目標在追求時就是煎熬,這個目標是否違背了自己的內心?這個內心的實質就是人生唯一的追求“感受”!由自我感受引發(fā)的目標是志向,追求時進亦樂退亦樂,非自我感受被外界告知的目標是欲望,追求時進亦痛退更痛。 無論最求什么,歸根結底都是追求感受,感受是人生唯一的追求 諸子百家第一經典是易經。但中華經典文化的教育起點是詩經!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古語腹有詩書氣自華,這里的詩書特指詩是(詩經)書是(尚書)前者啟迪作為動物性自我,后者啟迪作為人性的自我和他我。 詩經中描述了千百種的感受,有兄弟情義,有同袍熱血,有官民游斗,有相思悸動,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唯一的目的就是啟發(fā)人的感受力,感受環(huán)境向你涌入的一切信息,激發(fā)你做出反應,進一步補完自我。后世佛經傳入(隨眾生心,因所知量,循業(yè)發(fā)現(xiàn))用不同文字講述了同一個實質,感受! 你有感受力嗎?有感受力就有感受,有了感受就是真真正正鮮活的人,沒有感受就是麻木的行尸走肉。感受力就是生命力,真實源于自我的感受會讓我們變得更有能力,當我們感受處境時就能知道自己的方向在何處!當下的很多人只是被教育異化成工具,喪失樂感受力,沒有了感受就失去了真心,就會迷失在人生的汪洋中打轉漂泊。 詩經開篇啟迪了生命力的第一感受,古代叫男女,現(xiàn)代叫性情。只要有這個,生命就存在,這個力會伴隨著人直到最后一口氣, 關雎 詩經·國風·周南〔先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傳達了男性對女性的追求,暗述了女性被追求時的情調,這作為儒家教育的第一課,首先啟迪了人的生命力,感受力,空洞的人被引發(fā)。隨后逐一以情緒為索引,把感受的種類大面積鋪開。 當人懂得了,體會了各式各樣的感受就會形成個性化的自己,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改變的方向,往后每一刻都是符合心意的追求,感受會帶領我們,感受會助推我們,感受會完善我們。 心物一體,當一個人感受真切時,必定能改變自己,擁有感受的人,其心陽是充足的,道家內經講心與小腸相表里,他的小腸是熱乎的,吸收好氣血充足,人就是鮮活的。反之就是尸位素餐行尸走肉。 困頓時讀讀詩經,體會體會不同的感受,激發(fā)一下個性化的自己,就會找到迷航中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