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自考重點筆記--近代文學
第一章近代詩詞
緒言 近代文學發(fā)展概況
近代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最后一個時期,在文學史上有特殊的意義?!敖鄙掀鸺蔚乐H,下至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亦即近來習稱之“清末(或晚清)民初”時段。
近代文學最顯著的特征是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現(xiàn)實指向。這首先表現(xiàn)為從“文學經(jīng)世”到“文學救國”的變遷。
近代文學交織著新舊更替、古今之變,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繼承固有文學精神與接受異域文學觀念中曲折行進??偟膩砜矗瑪⑹挛膶W比重增加,抒情文學不再占據(jù)主流;新興市民文學發(fā)展迅猛,士大夫雅文學既有新的成績,也漸趨衰微。
敘事文學領(lǐng)域,小說一時被推尊為文學之“最上乘”,占據(jù)中心位置。
道光之后,內(nèi)憂外患、動蕩不安的社會現(xiàn)實為詩家和詞人的文學書寫提供了極為廣闊的時代內(nèi)容。無論是感慨時代風雨,獨書凄愴心境,還是倡導(dǎo)變革,尋新聲于異邦,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時代感。
近代詩壇,宋詩派和繼之而起的同光體是主要流派。與之先后并存的還有:以龔自珍、魏源為代表的啟蒙詩人,以張維屏、貝青喬為代表的愛國詩人群體,以梁啟超、黃遵憲為代表的新派詩人,以南社詩人為代表的革命派詩人。同時,傳統(tǒng)詩派又有以王闿運為代表的漢魏六朝詩派和以樊增祥、易順鼎為代表的晚唐詩派。
與詩歌相比,詞的面貌更近于傳統(tǒng),缺乏創(chuàng)造,更像是哀婉的古典回聲。受詞體形式的影響,近代詞多表現(xiàn)詞人的內(nèi)心世界,也借此回映出現(xiàn)實的境況。
第一節(jié) 龔自珍與詩風新變
卒于l841年的龔自珍,對社會弊端的揭露和理想社會的探索,也主要集中在專制制度對士林人格和性情的壓抑上。只是到了龔自珍這里,以其特有的家世、敏感、才性和膽識,才奏響了批判壓抑才士的專制制度的最為振聾發(fā)聵之音。他開始將專制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批判,也是基于這一自覺認識,并以個性解放、人格獨立作為社會改良的主要內(nèi)容。這是把握作為思想家的龔自珍的創(chuàng)作的邏輯前提。
龔自珍(1792--1841),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義較早的啟蒙者。
龔自珍提倡“尊情”,高揚自我,贊美“童心”,肯定私利。龔自珍早年“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消魂味”(《湘月》詞),晚年“劍氣簫心一例消”(《已亥雜詩》)——“劍”與“簫”代表了他性格的兩面。“劍氣”是思想家的凌厲鋒芒,“簫心”是名士才人的婉轉(zhuǎn)深情。前者形狂,后者見癡。狂則文思廉悍,而成“怪魁”;癡則詩意騷雅,即是“情種”?!肮挚睘樾押笾H?,無路可走的痛苦,發(fā)抒感慨,議論縱橫;“情種”則為理想世界之執(zhí)著,現(xiàn)實之慰藉,故而向往湖山勝境、留戀母愛與童年時光、企求純潔情愛乃至夢境、仙境和佛教的清凈世界。二者構(gòu)成龔自珍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
在藝術(shù)上,龔自珍繼承屈原、李白等浪漫詩人的傳統(tǒng),又受天臺宗和華嚴宗的影響,想象奇特,語言瑰麗。其名作《西郊落花歌》更是大氣磅礴,情濃語奇。
如果說龔自珍試著沖破時代森密的羅網(wǎng),從學者之詩、詩人之詩邁向志士之詩,那么,隨著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詩人則多“思乾坤之變,知古今之宜”、“心憂天下,欲有用于世而不得志于世”,經(jīng)世致用的志士詩風蔚然興起,成為一時風尚。這是清代詩歌史上的新變,是對清初經(jīng)世致用學風的繼承和發(fā)展。
這時期,張揚士人主體精神的啟蒙思潮進一步擴大,涌現(xiàn)了大量揭露時弊和抒發(fā)憂國之情的詩篇。魏源的《寰?!?、《寰海后》、《秦淮燈船引》,張維屏的《三元里》、《三將軍歌》,張際亮的《浴日亭》,朱琦的《關(guān)將軍挽歌》,貝青喬的《咄咄吟》及林則徐、姚燮等的創(chuàng)作,謳歌抗敵將領(lǐng),抨擊清廷投降,譴責侵略者罪行,反映民生疾苦。詩篇之多,題材主題之集中,在歷史上是空前的。這些詩作對當時的侈靡詩風是一巨大沖擊,為近代詩歌反映重大政治事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這里僅以《三元里》為例: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xiāng)民合力強徒摧……
第二節(jié) 宋詩派和同光體
道、咸、同時期,占據(jù)詩壇中心的是宋詩派。該派前期主要代表是梅曾亮,后期是曾國藩、鄭珍。這一詩派的興起與乾嘉學風和翁方綱倡導(dǎo)的“肌理說”有關(guān),而以文學、才學和議論為詩的宋詩風味也確能較好滿足傳統(tǒng)士大夫的審美趣味。?
由于傳統(tǒng)士大夫大多身居高位,詩中情志的流露相對隱蔽,對時事的書寫更多讓位于對雅致情趣的表述。換言之,他們的詩歌本身彰顯的就是一種思想,而無須從詩外尋繹。這種思想更多表現(xiàn)為自覺追求奇崛不俗的詩境。
相對而言,鄭珍詩歌的題材更為廣泛,情感流露更為鮮明,這是由他窮愁坎坷的人生境遇決定的。
鄭珍(1806--1864),字子尹,晚號柴翁,貴州遵義人。他的詩歌較多反映社會動亂、民生疾苦和揭露官吏罪行,呈現(xiàn)出凄苦沉郁的風格,與宋詩派雍容典麗的詩風不大相同。如《江邊老叟行》等。有的還將民生困苦融入景物描寫之中,如《晚望》。
宋詩派在清末民初演化為“同光體”。依據(jù)陳衍的說法,同光體是指“同光以來詩人不墨守盛唐者”。“不墨守盛唐”,指詩學宋,而不以此自限?!巴庖詠怼钡恼f法并不準確。事實上,該派活動年代主要是光緒中期以后,一直延續(xù)至民國。
同光體詩人大都贊成、參與變法維新,企求自強,忱世傷時,別具懷抱。
同光體又分為以陳衍、鄭孝胥為代表的閩派,以沈曾植為代表的浙派,以陳三立為代表的贛派。陳三立的成就最為顯著。
陳三立寫過不少反帝愛國詩歌,如《書感》、《人日》、《次韻和義門感舊聞》等,表現(xiàn)了強烈的家國責任。
作為古典詩歌傳統(tǒng)最后一位重要詩人,陳三立記錄內(nèi)心痛苦的文字尤為感人。詩人憂國情思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包圍和壓制,因而外在環(huán)境與內(nèi)在心靈的尖銳掙扎成為其詩歌意緒的主要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他采用的表達方式:師法黃庭堅,取境奇奧,造句瘦硬,力避熟俗而求新意。寫景之作,景為意志所統(tǒng)攝,成為破碎的、擠壓詩人心靈的自然,如《十一月十四夜發(fā)南昌江舟行》:
露氣如微蟲,波勢如臥牛。明月如繭素,裹我江上舟。
總的來說,主張學古,又反對亦步亦趨,追求詩歌的獨創(chuàng)性,是宋詩派和同光體的共同特點。在新舊更替時期,同光體繼承宋詩派精神,對詩歌表現(xiàn)空間有所開拓,但又是有限的。
第三節(jié) 詩界革命與清末詩壇
與同光體相對應(yīng)的,是始于戊戌變法前夕的詩歌變革運動。它包括譚嗣同、夏曾佑和梁啟超在變法前創(chuàng)作的“新學之詩”(簡稱“新詩”)、黃遵憲提倡的“新派詩”、梁啟超倡導(dǎo)的“詩界革命”和清末民初的革命派詩歌。
夏曾佑、譚嗣同和梁啟超等人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起,嘗試作“新學之詩”,特點是“挦扯新名詞以自表異”。這些詩面目新異而成就不高。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嘉應(yīng)州(今廣東梅縣)人。光緒舉人,歷任駐日美各國外交官,深受西方思想影響,主張君主立憲?;貒?,積極參加維新運動,失敗后罷職歸里。有《人境廬詩草》等創(chuàng)作。?
“新派詩”的特點是:一、反擬古,尊獨創(chuàng),要求“我手寫我口”;二、其所取材,“凡事名物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三、表現(xiàn)方法上,利用古代藝術(shù)傳統(tǒng),力求變化多樣。
黃遵憲詩多述時事,其中描寫中法、中日戰(zhàn)爭的作品,如《馮將軍歌》、《度遼將軍歌》、《哭威?!?、《哀旅順》、《臺灣行》、《東溝行》、《悲平壤》等,充滿昂揚的愛國熱情,尤為人稱道。
最能代表“新派詩”的,則是描寫異域風物和思想文化的詩作。它們開辟了詩歌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境界。如其《今別離·詠輪船火車》。
黃遵憲的新派詩偏重介紹新事物,“于精神思想上未有之也”,但是他主張詩歌與時俱進,在傳統(tǒng)詩歌表現(xiàn)新的時代內(nèi)容上邁出了一大步,是可貴的。其詩還充分吸取民歌的特點,用通俗形式作的《出軍歌》、《軍中歌》、《旋軍歌》等,活潑自由,已有現(xiàn)代白話新詩的意味。
黃遵憲對新派詩的要求與后來梁啟超“詩界革命”的內(nèi)涵并不相同。梁啟超說“銳意欲造新國者,莫如黃公度”,對黃詩評價很高;但黃始終諱言“革命”二字。
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流亡海外,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思想,提出“詩界革命”的主張。要求“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然后成其為詩”(《夏威夷游記》)?!靶乱饩场笔侵冈娨行骂}材,有西方文明的新內(nèi)容,有全新的審美境界;而其實現(xiàn),則需借助“新名詞”。
康有為喜好冥想,形成“大同”思維的方式。表現(xiàn)在詩中,即是自我形象的無限擴大,具有浪漫氣息的詩性特征。如《登萬里長城二首》。
梁啟超,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他的詩不多,但駿利明快,頗有特色。如寫于流亡海外的《太平洋遇雨》。
與“詩界革命”相關(guān)的重要人物,還有臺灣詩人丘逢甲(1864—1912),被梁啟超推為“詩界革命一巨子”(《飲冰室詩話》)。他的《嶺云海日樓詩鈔》中有許多悲悼臺灣淪陷的詩篇,故國之思,悲沉蒼涼。
在清末民初,一個活躍的革命派文學團體為“南社”。它成立于1909年,發(fā)起人有陳去病、高旭、柳亞子。南社詩人的詩作激揚悲慨,有革命豪情。
在南社詩人中,蘇曼殊(1884--1918)別具一格。他生于日本,父親是日本僑商,母親是日本人。輾轉(zhuǎn)于上海及日本、南亞求學,早年參加革命活動,一生兩度為僧,富詩人氣質(zhì)。性情放浪,萍跡飄搖。有《曼殊全集》傳世。
蘇曼殊詩多抒情之作,以七絕居多,輕清雋永,茜麗綿眇,間有俊逸豪放之作。如《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其二)。
當時革命派詩人中,還有著名女革命家秋瑾(1875--1907)。秋瑾自號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她的詩格調(diào)雄健,感情熾烈,凸現(xiàn)一獨立風云的巾幗英雄形象。如《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
萬里乘風去后來,只身東海扶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失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yīng)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在清末詩歌變革運動的同時,傳統(tǒng)詩派除同光體之外,還有宗漢魏與宗晚唐兩派。前者以王闿運為代表,后者以樊增祥、易順鼎為代表。
第四節(jié) 近代詞的嬗變
近代詞的發(fā)展可分兩個時期。一是道咸時期,一是同光之后至民國初年。道咸期的詞家有龔自珍、項鴻祚、姚燮、蔣敦復(fù)、鄧廷楨、蔣春霖、吳藻、顧太清等。
蔣春霖(1818--1868),他崇尚姜夔、張炎一派,追求“情至韻會,極溫柔怨慕之意”的詞境。一生沉抑下僚,其詞多述離亂之苦和窮愁之悲。
顧春(1799—1877),字子春,號太清,鑲藍旗人。清代著名女詞人,有《東海漁歌》。她善構(gòu)詞境,細膩綿密,自然精工,委婉動人。
同光以后的詞壇宗尚常州詞派,推尊詞體。他們都屢遭國難,倡言維新;寄之于詞,忱世傷時。戊戌、庚子前后詞作,尤騷雅哀艷,有強烈感染辦,其間影響最大的是被稱為“清季四大詞人”的王鵬運、朱祖謀、況周頤、鄭文焯和另一位詞人文廷式。這一時期詞論卓有成就,有劉熙載《藝概·詞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馮煦《蒿庵論詞》、譚獻《復(fù)堂詞話》、況周頤《蕙風詞話》等。詞作有現(xiàn)代氣息的王國維,尤以其著名的詞學理論在近代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鵬運(1848—1904),號半塘,有《半塘詞稿》。宗尚常州詞派,是“臨林詞派”創(chuàng)始人。甲午之后,感慨國事,作品沉郁悲涼,較為朗煉,格調(diào)在王沂孫、辛棄疾之間。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后,曾與劉伯崇、朱孝臧同集宣武門外,相約填詞,成《庚子秋詞》2卷,抒寫國難當頭的悲憤。
文廷式(1856--1904),有《云起軒詞鈔》。因支持變法,被迫流亡日本。文廷式詞作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xiàn)實精神,以奮發(fā)凌厲的筆勢,力掃枯寂,如《水龍吟》。
王國維(1877—1927),號靜安,浙江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后任教于清華學校。著有《人間詞話》、《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史》等。
第二章 近代文的新生面
近代文主要有兩大流派,一是后期桐城派和曾國藩開啟的湘鄉(xiāng)派,一是梁啟超提倡的新文體。此外,尚有道咸時期以魏源、馮桂芬為代表的經(jīng)世文派,清末以章士釗為代表的政論文章,以李慈銘、王闿運為代表的駢儷文章,都分馳文壇,各呈風采。
第一節(jié) 經(jīng)世文風的興起
嘉道時期,清朝國勢開始衰弱,吏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一批以“治平”為己任的文人學士如龔自珍、魏源、張際亮、湯鵬等和開明官紳如陶澍、賀長齡、林則徐等,他們倡言變法革新,探討漕運、鹽法、河工、貨幣、農(nóng)政等經(jīng)濟社會問題。這種議政、講求實學的經(jīng)世思潮浸染文壇,則有經(jīng)世文風之興起。
龔自珍是經(jīng)世文風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散文分為兩類:一是政論及學術(shù)論文,議論縱橫,筆底深蘊感情?!睹髁颊摗方衣豆賵鲇孤地澅芍L;《乙丙之際箸議》直陳當世為“衰世”等,都體現(xiàn)了他以一獨立思想者的立場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另外一種是記傳作品及雜文,如《杭大宗逸事狀》、《病梅館記》等,寫“才士”、“才民”的悲劇命運,揭露專制對人才的殘酷迫害。
與龔自珍并稱“龔魏”的是魏源(1794—1857)。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有《古微堂內(nèi)外集》等,協(xié)助賀長齡編纂《皇朝經(jīng)世文編》。鴉片戰(zhàn)爭期間,感憤時事,著《圣武記》。又繼林則徐《四洲志》之后,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之說。魏氏文章,多為經(jīng)世之作,除經(jīng)論外,功力最深者尤在政論。
馮桂芬(1809—1874)是繼龔、魏之后又一位重要的經(jīng)世文章家。他公開批評桐城派義法及其所尊奉的道統(tǒng)?!缎_搹]抗議》(40篇)是他的代表作,其變法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價值。
經(jīng)世文派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切合實用,有內(nèi)容;二是文以達意,反對所謂“義法”。他們力破桐城派提倡的清規(guī)戒律,隨筆直書,道勁暢達。
第二節(jié) 后期桐城派及湘鄉(xiāng)派
姚鼐去世后,桐城派由姚門弟子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從江南傳播至全國,古文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繁盛局面。除“姚門四弟子”管同、方東樹、姚瑩和梅曾亮外,還有陳用光、吳嘉賓、朱琦、龍啟瑞、王拯、戴均衡等。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梅曾亮強調(diào)古文創(chuàng)作要“真”,有一己之真面目。提出“因時”說,即作家在動蕩紛紜的時代面前要有獨立判斷,不隨世俯仰,說到底乃是強調(diào)“真”:只有真性情,才能寫真文章。不過,他所說的“真”是有規(guī)定性的,不是魏晉和晚明以來的任性和自由,而是儒學語境中的狷介自守;與其詩論聯(lián)系起來,就是“不俗”,指向士人的德行和操持。
梅曾亮為文“義法本桐城,稍參以異己者之長,選聲練色,務(wù)窮極筆勢”。他的古文與其詩一樣,在“意”上用力甚多,淬礪經(jīng)營,瘦硬有力,尤長于繪景。?
梅文善于捕捉形象,刻畫細膩。桐城派古文不長于寫景,梅曾亮早年研習駢文,把柳宗元游記與蘇軾的小品融合起來,寫得有聲色,是對桐城派古文的新貢獻。
曾國藩(1811一1872),字滌生,號伯涵,湖南湘鄉(xiāng)人。有《曾文正公全集》。在古文理論方面,他的獨創(chuàng)有:一、在姚鼐提出的“義理、考據(jù)、辭章”之外,加入“經(jīng)濟”一門,重視文中之“事”與“物”,講究實用;二、駢散結(jié)合;三、不重“義法”而重雄奇之氣,一改桐城古文清淡簡樸而為雄奇瑰瑋,更好地書寫時代動蕩中的事物;四、認為古文不宜說理,重視古文的審美特性。此外,他還編選了《經(jīng)史百家文鈔》、《古文四象》。
曾國藩的古文以氣勢見長,筆力整嚴。
曾國藩利用他的政治地位,招攬人才,一時文士聚集門下。在古文方面,有“曾門四弟子”張裕釗、黎庶昌、薛福成、吳汝綸和郭嵩燾、李元度、劉蓉、莫友芝等。郭、黎、吳、薛四人曾出洋考查,視野開闊,主張研習西學。
第三節(jié) 從時務(wù)文到政論文
新文體伴隨報章體產(chǎn)生,帶有強烈的實用性、時效性和鼓動性。
梁啟超任《時務(wù)報》主筆時,發(fā)表了大量宣傳變法的時務(wù)文章;后在日本創(chuàng)辦《清議報》、《新民叢報》,議論時政,廣泛介紹西方思想文化。其見諸報刊的政論和雜文,時稱為“新文體”。如其《少年中國說》,文章將議論與敘述相結(jié)合,平易暢達,有強大感染力。梁啟超努力打破各派文章的家法,運用新名詞、新概念及佛典、語錄、俚語等,文白夾雜,兼采眾制。此外,像《變法通議》、《說希望》、《譚嗣同傳》、《過渡時代論》、《呵旁觀者文》等,都是梁氏“新文體”的代表作。這種“新文體”適應(yīng)了時代需要,打破古文的束縛,為晚清文體解放乃至五四白話文的興起作了準備。
“新文體”綜合了士大夫與市民的閱讀趣味,既注意通俗,又在原有“報章體”上加強了藝術(shù)特性,是最受當時公共輿論歡迎的文體。知識界竟相仿效,鄒容的《革命軍》在辛亥革命期間印數(shù)百萬冊,很大程度也得力于這種“別有一種魔力”的新文體。陳天華的《猛回頭》用通俗語言和俗曲、彈詞等民間說唱形式,宣傳革命,散播長江沿岸各省,亦頗盛行。
章士釗,曾留學英國,研究邏輯,著有中國文法書《中等國文典》;于文喜好峻潔柳宗元,著有《柳文指要》。其文謹嚴瑩潔,又稱為“邏輯文”。?
此外,還有章太炎的述學文。章太炎,浙江余杭人,著名的革命宣傳家。他的文章是學者之文,其述學文體是一時學人傳統(tǒng)學術(shù)表述的典范。
第三章 近代小說與戲劇
在近代,小說得到空前發(fā)展,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以后,隨著社會劇變和各種新思潮涌現(xiàn),小說品種之多,數(shù)量之大,反映社會生活之廣闊,都是前所未見的。造成小說創(chuàng)作繁榮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商業(yè)城市不斷擴大,大眾消費的娛樂性讀物快速增長。二是新聞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刊登小說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新小說》、《月月小說》、《繡像小說》、《小說月報》、《小說林》等,都是專門刊登小說的刊物。三是政治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主體的推動。在救國富強思潮中,新興知識階層對小說的地位和社會功能給予高度評價,并以小說為武器,宣傳維新;小說生產(chǎn)的良好市場銷路也改變了讀書人的傳統(tǒng)觀念,專業(yè)作家于是出現(xiàn)。四是大量域外小說被翻譯和引入。
創(chuàng)作的繁榮并不表明作品有很高成就。近代小說最明顯的特點是政治性和娛樂性。
就政治性而言,那時的小說先天具有某種政治理念,是作為變革社會的宣傳手段出生的。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是一部典型的政治小說,有重要的認識價值,但藝術(shù)成就就很難說。與此相聯(lián)系的是,以暴露政治黑暗面為主的譴責小說,采用夸大其詞的漫畫方式,如《官場現(xiàn)形記》所寫的官沒一個好人,有的壞到人性喪盡,既泄私憤,又明顯迎合市民讀者的閱讀趣味,而社會的復(fù)雜性和人性的復(fù)雜性卻被簡單化處理,減損了批判社會的力量。
就娛樂性而言,彼時小說創(chuàng)作過多受讀者趣味和市場消費的左右。近代小說主要通過報紙、期刊傳播,媒體的時效性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以娛樂為主的小說運行機制又使作家創(chuàng)作立場獨立性弱化。作品中,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的體驗以及由此而來的敘事欲望,難以真正展開;普遍注重故事情節(jié),卻缺少對人物命運的關(guān)懷。因而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之存在的深層方面,成就甚微。
第一節(jié) 俠義小說與狹邪小說
近代前朝(嘉道咸年間)廣為流行的俠義小說有《兒女英雄傳》、《蕩寇志》和《三俠五義》。
《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作者文康,姓費莫,滿洲鑲紅旗人。
小說講述的是化名為十三妹的俠女何玉鳳為父報仇的故事,及書生安驥與何玉鳳、張金鳳的離奇遭遇;最后何、張都嫁與安驥,安驥考中探花,位極人臣;三人和睦相處,享盡榮華富貴。
作者試圖將才子佳人小說與英雄傳奇結(jié)合起來,所謂“兒女無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憐兒女英雄,才是人中龍鳳”,“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兒女心腸,有了兒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業(yè)”(《緣起》);又將兒女英雄與忠君孝親扭合在一起,統(tǒng)一于忠孝節(jié)義和三綱五常的傳統(tǒng)禮法,體現(xiàn)出作者思想的保守。小說吸取民間說書藝術(shù)的優(yōu)點,以“說話人”的口吻寫來,情節(jié)富波瀾,頗可讀。
《蕩寇志》70回,刊于咸豐初年。作者俞萬春,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作者站在仇視水滸英雄的立場,在小說中將梁山一百單八將全部殺戮,表現(xiàn)了“尊王滅寇”的正統(tǒng)思想。其思想頗近陳腐,文筆卻不無特色。
《三俠五義》是近代俠義公案小說的代表作。小說本是說書藝人石玉昆的演出底本,后經(jīng)文士加工整理,成為120回的《忠烈俠義傳》,又名《三俠五義》。石玉昆自幼隨師學藝,演說評書。道光至同治年間居京說書,以說唱《龍圖公案》知名。有人略去《龍圖公案》的唱詞,留存白文,潤色修改而成《三俠五義》,刊行于光緒五年(1879)。
這部小說以清官包拯在俠客義士輔佐下除暴安良為主線,穿插俠客、義士們的仗義行為和其間的矛盾糾葛;也反映了社會不平和民眾幻想政治清明的愿望。全書主人公除包拯外,還有三俠: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和丁兆蕙。五義又稱五鼠:鉆天鼠盧方、翻江鼠蔣平、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錦毛鼠白玉堂。
小說善于組織故事情節(jié),大故事套有小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說語言具有平話的特點,敘事寫人,有聲有色。白玉堂的傲氣,展昭的雍容大度,艾虎的勇敢磊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光至光緒年間,文壇上出現(xiàn)了一批以狎優(yōu)狎妓為題材的“專敘男女雜沓”的“狹邪小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這一現(xiàn)象是中國近代都市商業(yè)化在文學上的體現(xiàn)。于是,官場、商場和情場之間的風流世界成為一時文士競相獵逐的敘寫對象。就創(chuàng)作主體而言,多是潦倒文士。就小說自身成就而言,其格調(diào)不高,缺乏社會批判力度,雖有特色,卻難稱杰作。這一類作品主要有《品花寶鑒》、《花月痕》、《青樓夢》、《海上花列傳》等。
《海上花列傳》以妓院、官場、商界為主要敘事空間,以趙樸齋、趙二寶兄妹的遭遇為主要線索。前半部分寫趙樸齋自鄉(xiāng)村到上海,投奔舅舅洪善卿,因流連青樓不能自拔,留落街頭;后半部分寫趙二寶尋找趙樸齋,在上海被騙失身,淪為妓女。又以“藏閃”、“穿插”之法敘寫了其他名妓事跡,故稱“列傳”。小說很少離奇情節(jié),而呈現(xiàn)了“平淡而近自然”(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面貌。?
第二節(jié) 清末小說諸派
清末小說的繁榮是從“小說界革命”開始的。1902年,梁啟超在《新小說》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論小說與群治之關(guān)系》,正式提出“小說界革命”,目的在“改良群治”。新小說創(chuàng)作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其中頗有影響的是陳天華的《獅子吼》、黃小配的《洪秀全演義》、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頤瑣的《黃繡球》、李寶嘉的《文明小史》等。這些作品目的是服務(wù)政治,內(nèi)多口號演說,或圖解未來社會理想,很有思想史和社會史意義。但是,藝術(shù)創(chuàng)獲不多,文學意義不永。
與此同時,還有大量抨擊時政、揭露官場黑暗的作品,對現(xiàn)實肆意夸大,言過其實;暴露有余,批判不足;情緒渲染強烈,理性和冷靜的立場不彰。魯迅認為這類作品稱不上諷刺文學,而另立名目,別稱為“譴責小說”。常為人提及的有《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老殘游記》、《孽?;ā返人拇笞l責小說。
《官場現(xiàn)形記》,作者李寶嘉,字伯元,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曾在上海辦報,主編過《繡像小說》。著有《文明小史》、《海天鴻雪記》、《活地獄》等小說和《庚子國變彈詞》。
《官場現(xiàn)形記》寫于1901—1905年間。全書筆墨痛快,有時夸張過度,并無自序中所說的“含蓄蘊藉”之旨;寫壞人全無是處,“寫大官都不自然”(胡適《官場現(xiàn)形記序》)。?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作者吳沃堯,字趼人,因居佛山,自號“我佛山人”,廣東南海人。年輕時來到上海,賣文為生,主編《月月小說》。還著有《痛史》、《九命奇冤》、《劫余灰》等三十余種小說。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108回,連載于梁啟超主辦的《新小說》,有自傳性質(zhì)。作品以名“九死一生”者為主線。小說描寫社會怪現(xiàn)狀止于粗淺的暴露,缺乏深度。
《老殘游記》,作者劉鶚。寫搖串鈴的江湖醫(yī)生老殘行醫(yī)途中的見聞,該書較深刻地揭露了晚清政治腐敗和社會黑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底層民眾的疾苦。
與其他譴責小說不同的是,此作揭露的對象主要是“清官”。
《孽?;ā?,作者曾樸,字孟樸,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小說以金雯青、傅彩云故事為主線,描寫清末30年間政治外交及社會風俗的各種情態(tài)。
《孽?;ā纷l責的主要不是貪官污吏,而是一群精于制藝、熱衷考證、講求高雅趣味的達官名士。他們甚至也學點西學,辦些洋務(wù),但在國家內(nèi)憂外患之際,熱心的卻是嫖妓納妾;遇有戰(zhàn)爭,只會以“災(zāi)變、夢占”來預(yù)測戰(zhàn)局。
作者將矛頭直接指向君主專制而非僅僅停留于官場。小說肯定了當時興辦實業(yè)、發(fā)展教育、啟迪民智的進步主張,贊同康梁變法,同情革命派,抨擊李鴻章的求和行徑。全書是以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政權(quán)為宗旨的。
清來民初,另有“鴛鴦蝴蝶派”也在文壇上極盛一時。這一派小說,表現(xiàn)的是知識分子失望于政治革命,沉溺于個人的趣味世界,由此而痛苦、迷茫,以至頹廢墮落的心路歷程。作者們謳歌愛情,卻又逃避愛情,視情為“魔劫”,讓愛情自生自滅。
“鴛鴦蝴蝶派”以上海為大本營,主要陣地是《禮拜六》,故此派又稱“禮拜六派”。主要成員有周瘦鵑、徐枕亞、包天笑、王鈍根、劉半農(nóng)等。
其內(nèi)容以言情為主,渲染感傷情調(diào),“賺人眼淚”。代表作是徐枕亞的《玉梨魂》。
第三節(jié) 清末翻譯小說
阿英在《晚清小說史》中指出,晚清出版的超過千部的小說里,有三分之二是翻譯作品。有學者統(tǒng)計,戊戌到辛亥期間,共有615部外國作品的中文全譯本。當時從事小說翻譯最重要的作家是林紓。
林紓是晚清古文大家,本不懂外文,他人口譯,他寫為文字,“是中國以古文筆法譯西洋小說的第一人”(阿英《晚清小說史》)。他本人也自創(chuàng)小說,憑著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深厚的文字修養(yǎng),用古文筆法翻譯西方小說,完成了不少傳誦至今的譯作。林譯有百余部,涉及歐美各國,其中《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吁天錄》、《滑鐵盧戰(zhàn)血余腥錄》、《撒克遜劫后英雄錄》最為知名,流傳甚廣。
林紓的古文小說翻譯,突破了古文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方式,為古文的言說開辟出新路。通過他的翻譯,世界著名作家如莎士比亞、斐爾丁、狄更斯、大仲馬和小仲馬、雨果、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塞萬提斯等人的作品介紹到了中國。這些名著的傳入,使傳統(tǒng)小說觀念有所改變;而作品的進步思想,則不僅順應(yīng)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而且為五四新文學作家的成長提供了營養(yǎng)。
第四節(jié) 清末戲劇演變與話劇誕生
嘉道以降,昆腔劇種呈衰微趨勢,花部諸劇種得到迅速發(fā)展。持續(xù)一百多年的花雅之爭,以雅部的沒落而告終?;ú砍霈F(xiàn)了許多新劇種,如河南的豫劇、安徽的黃梅劇、江西的采茶戲、湖南的花鼓戲、云貴川的花燈戲、廣西的采調(diào)等。其中,京劇是最主要的戲曲樣式。
京劇的演變成熟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乾隆末年,四大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臺進京,把二簧戲帶到京城。二簧是弋陽腔與其他曲調(diào)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后來二簧調(diào)和西皮調(diào)合流,為京劇腔調(diào)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同時,京劇又不斷吸取昆曲、秦腔等聲腔曲調(diào)成分,在歌唱和表演上日趨豐富,終于在19世紀中期正式形成京劇。京劇從此一躍而列居全國劇壇盟主地位。
京劇擁有十分豐富的劇目。據(jù)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統(tǒng)計,共有1280多種。取材于三國戲、列國戲、水滸戲、楊家將戲、岳家將戲的劇目最多。這些劇目表達了市民的意愿,歌頌為擺脫被壓迫地位的反抗和斗爭。
與小說一樣,戲劇也必然要分擔時代的憂患和救亡的責任。作為影響最大的劇種,京劇反映時代動蕩和思潮的主題不夠明晰,這成為近代戲劇改良運動的主因。
近代戲劇改良運動在兩個層面上開展,一是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理念對傳統(tǒng)戲劇的廣泛滲透,二是戲劇表演藝術(shù)家和作家的積極參與。
汪笑儂是最早參與京劇改良的藝術(shù)家。改編和創(chuàng)作的京劇劇本有三十多種。其中《哭祖廟》、《黨人碑》、《博浪椎》、《罵閻羅》、《將相和》等風靡一時,深受大眾喜愛。
隨著戲劇改革的深入開展,早期形態(tài)的話劇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舞臺。話劇起初稱為“新劇”或“文明戲”,產(chǎn)生于20世紀初年。它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屬于寫實主義的戲劇類型?!按毫纭钡某闪酥局袊缙谠拕〉恼Q生。
1906年,留日學生歐陽予倩、李叔同、陸鏡若、任天知等人,借鑒西洋話劇和日本新派劇,在東京組織了我國第一個戲劇團體“春柳社”,相繼演出了《茶花女》、《黑奴吁天錄》、《熱血》?!按毫纭敝匾晞”竞团啪殻⒁鈩∽鞯耐暾退囆g(shù)特點,對后來話劇發(fā)展影響很大。
在他們的帶動下,1907年王鐘聲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話劇團體“春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