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5】 萬物皆虛,理念永恒?:古希臘哲學·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北京師范

柏拉圖背景
早年跟隨蘇格拉底學習
畢達哥斯學派
畢達哥斯學派認為,抽象的數(shù)學是完美且正確的,現(xiàn)實從來都不是正確的。
絕對 的美。絕對的道德。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強調(diào)本質(zhì)。
真實知識

沒有理解。說的啥
認識論

孔子的三省吾身
理性
激情
欲望
本體論(唯心主義) 認識論(知識的先天論、后天倫)
核心思想 受基督教歡迎、貶低了經(jīng)驗、
但還是提供了很多靈感
問題:心理學的知識是永恒的么?或者相對的
物理學vs 心理學
亞里士多德哲學
全能式學霸。。。。
亞里士多德 《論靈魂》
理性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
認為,感覺知識是第一步
常識是第二步
被動理性,經(jīng)驗綜合的作用
主動理性 才能告訴我們抽象的原理和本質(zhì)
如:電的物理原理。
關于記憶:對分類 提出聯(lián)想律,
聯(lián)想主義是當今的心理學中依然是學習理論的核心。
華生、斯納金
夢和想象
三類靈魂
植物、動物、理性靈魂
靈魂賦予生命。
目的論
中庸是站在理性和欲望的中間。很多事物的絕度感,都有其相對的一面,需要駕馭,則在其中間。
自然層級論
亞里士多德理論總結與評價
本體論 承認客觀世界,有追求本質(zhì)持目的論,似乎有非經(jīng)驗性;
認識論 理性和經(jīng)驗,研究現(xiàn)實
核心思想:重視經(jīng)驗觀察,提升希臘哲學的深度,對科學及其重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