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張遷碑》臨帖,這兩個結構復雜的字形,該怎么寫∣拜除中谷


一、拜

如果一個字形,結構中只有橫與豎兩種走向的筆畫,那它是不好寫的,因為筆畫走勢單調,很容易導致整個字呈現(xiàn)出的視覺效果過于呆板。
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我們就得想辦法在這個字形結構中合理地“創(chuàng)造”一些斜線來做調劑。
比如這個“拜”字。它本來也只有橫與豎兩種筆畫的。但我們可以在左右結構的左邊一部分做文章。
一方面適當?shù)刈屗墓P短橫呈現(xiàn)出略微扛肩的趨勢;另一方面把中豎改為向左出波的寫法——當然,這一豎在字形中本來就是最靠左的一豎,而隸書中的左豎通常都要向左出波的——這樣一來,線條的走勢變得豐富了,字形也就顯得活潑些。

二、除

三、中

四、谷

“谷”字的難點,是上圖中番號標出的三個筆畫,我們該怎樣厘清它們的主次關系。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整個字的結構層次就會變得混亂。
照隸書結構的慣性思維來看,筆畫③是最有可能被選為主筆的。比如我們看下面兩個字:

上圖中左邊一字選自《曹全碑》,右邊一字選自《西狹頌》。很明顯,它們都突出了筆畫③而弱化了筆畫①和②。
但我認為,《張遷碑》的結構布局跟上面展示的這兩個字有明顯區(qū)別的,它采用的是筆畫②和③左右開張,兩翼雙飛的布局。
筆畫②不做點寫而做左豎寫,這在成熟的漢隸八分書中不常見,但在更早的漢簡中卻頻頻出現(xiàn):

把“冖”的左右兩點做豎筆寫,往下落得比較深,進一步說,應該是篆意的殘留:

《張遷碑》在篆形隸寫的時候把“冖”的左邊一豎改為向左出波,這個改動具有相當?shù)暮侠硇裕?strong>一方面它凸顯了隸書獨特的筆法與筆勢,以左豎出波的姿態(tài)拉開了與篆形的距離;另一方面,字形中的②和③兩筆分別向左右出波,讓整個字的格局橫向展開,由篆書的立方形變成了隸書經典的扁方形,由此造成了《張遷碑》獨特的審美風格。
當然,要實現(xiàn)這種視覺效果,筆畫①,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得不適當弱化的。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張遷碑&晉公子原創(chuà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