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稱并稱(上)

二
二安:宋代詞人李清照和辛棄疾。因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辛棄疾字幼安,故名。
二十四節(jié)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史:《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后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fēn)等)、《隋書》(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后晉·劉昫(xù)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孝:1.孝感動天、2.親嘗湯藥、3.嚙(niè)指痛心、4.百里負米、5.蘆衣順母、6.鹿乳奉親、7.戲彩娛親、8.賣身葬父、9.刻木事親、10.行傭供母、11.懷橘遺(wèi)親、12.埋兒奉母、13.扇枕溫衾、14.拾葚異器、15.涌泉躍鯉、16.聞雷泣墓、17.乳姑不怠、18.臥冰求魚、19.恣蚊飽血、20.扼虎救父、21.哭竹生筍、22.嘗糞憂心、23.棄官尋母、24.滌親溺器。
二十五史:二十四史與《新元史》(清末民國·柯劭忞(shàomǐn)等)的合稱,也有不算《新元史》而計入《清史稿》的。
二十六史:二十四史與《新元史》、《清史稿》(趙爾巽(xùn)等)的合稱。
二十八宿: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分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叫二十八宿。包括: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三
三寶:佛教指佛、法、僧,佛指創(chuàng)教者釋迦牟尼和一切修行圓滿的人;法指佛教教義;僧指繼承或宣揚教義的出家人。
道教指道、經(jīng)、師,道指慈善,替百姓解除苦難;經(jīng)指節(jié)儉,安分守己不貪欲;師指謙和,先人后己。
三北:指我國東北、西北、華北
三曹:漢末建安時期,曹操、曹丕、曹植的合稱。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xué)上的成就,對當(dāng)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是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
三從四德:三從: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大差別:指社會主義國家中存在工農(nóng)之間、城鄉(xiāng)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
三廢:在工業(yè)產(chǎn)生或日常生活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的廢水、廢氣、廢渣的合稱。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三綱八目: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個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國:魏(公元220-265)、蜀(公元221-263)、吳(公元222-280)。
三國同盟:是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在維也納結(jié)成的秘密同盟。
三國協(xié)約:是英、法和俄三國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xié)議。
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yè)從中取利的婦女)、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鴇母)、藥婆(給人治病的婦女)、穩(wěn)婆(以接生為業(yè)的婦女)。
三韓:指秦漢之際朝鮮半島南部三個部族,馬韓,辰韓、弁韓。
三皇五帝:三皇:通常指伏羲、燧人、神農(nóng)或者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黃帝、顓頊(Zhānxū)、帝嚳(kù)、唐堯、虞舜。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
三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
三戒: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期所作的三篇一組的寓言,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
三軍:古代指上、中、下三軍,左、中、右三軍,或步、車、騎三軍?,F(xiàn)指陸軍、海軍、空軍。
三吏三別:皆唐代杜甫的詩,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quán)主義、民生主義(由孫中山提出)。
三農(nóng):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農(nóng)民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三秋:秋收、秋耕、秋播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
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
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
三史:三國時“三史”通常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逗鬂h書》出現(xiàn)后,取代了《東觀漢記》。
三蘇: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三圍:指人的胸圍、腰圍和臀圍。
三夏:夏收、夏種、夏管
三餉:指田賦加派。即遼餉、剿餉與練餉的合稱。
三星:民間稱福、祿、壽三神為三星。
三言二拍:指明代五本著名傳奇小說集的合稱,三言: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
三楊: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楊士奇、楊榮、楊溥的并稱。三人先后官至大學(xué)士,是“臺閣重臣”。
三業(yè):佛家稱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為三業(yè)。
三元:科舉時代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即解(jiè)元、會元、狀元。
三災(zāi)八難:佛教稱火災(zāi)、水災(zāi)、風(fēng)災(zāi)為大三災(zāi);刀兵、饑饉、癘疫為三小災(zāi)。八難指影響見佛求道的八種障礙,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盲聾喑啞,五世智辨聰,六佛前佛后,七郁單越國,八者壽天。
三藏:①佛教經(jīng)典分為經(jīng)、律、論三個部分,總稱三藏。經(jīng),總說根本教義;律,述說戒律;論,闡發(fā)教義。②《西游記》中為法一藏,論天;論一藏,說地;經(jīng)一藏,度鬼
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指西晉太康時期的幾位詩人,文學(xué)家。“三張”指詩人張載與其弟張協(xié),張亢;“二陸”指文學(xué)家陸機與弟陸云;“兩潘”指文學(xué)家潘岳與侄潘尼;“一左”指詩人左思。?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學(xué)的最高成就。
三資企業(yè):依法在中國境內(nèi)設(shè)立的中外合資經(jīng)營企業(yè)、中外合作經(jīng)營企業(yè)、外商獨資經(jīng)營企業(yè)的合稱。
三座大山:比喻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大敵人,即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三十六行:宋代周輝《清波雜志》記載,我國唐代社會三十六行主要行業(yè)為:肉肆、宮粉、成衣、玉石、珠寶、絲綢、米、首飾、紙、海味、鮮魚、文房用具、茶、竹木、酒米、鐵器、顧繡、針線、湯店、藥肆、扎作、陶土、仵作、巫、驛傳、棺木、皮革、故舊、醬料、柴、網(wǎng)罟、花紗、雜耍、彩奧、鼓樂、花果。
三十六天罡:天魁星、天罡星、天機星、天閑星、天勇星、天雄星、天猛星、天威星、天英星、天貴星、天富星、天滿星、天孤星、天傷星、天立星、天捷星、天暗星、天佑星、天空星、天速星、天異星、天殺星、天微星、天究星、天退星、天壽星、天劍星、 天平星、天罪星、天損星、天敗星、天牢星、天慧星、天暴星、天哭星、天巧星
四
四部:中國古代把圖書按經(jīng)部、史部、子部、集部劃分為四大部類,合稱四部。后因分庫儲藏,又稱四庫。
四大:印度古代認為地、水、火、風(fēng)是組成宇宙的四種元素,佛教稱為四大。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陜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臺灣高雄)?
四大部洲:中國佛教中認為的在須彌山周圍咸海中的四大洲,別為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
四大藏書閣:清代建立的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
四大傳奇:指元末明初四大南戲《荊釵記》(元人柯丹邱作)、《劉知遠白兔記》(元代永嘉書會才人編)、《拜月亭》(元代施惠作)、《殺狗記》(元末明初徐??作),簡稱荊、劉、拜、殺。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dāng)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四大發(fā)明:造紙術(shù)、指南針、火藥、印刷術(shù)
四大古鎮(zhèn):景德鎮(zhèn)(江西)、佛山鎮(zhèn)(廣東)、漢口鎮(zhèn)(湖北)、朱仙鎮(zhèn)(河南)
四大徽班: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劇壇4個戲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zhèn)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名花:牡丹(河南洛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岳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云南昆明)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剎:靈巖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臺)、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yīng)縣佛宮寺)、千尋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nóng)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名繡: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廣繡(廣東)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著:《水滸傳》(明·施耐庵)、《三國演義》(明·羅貫中)、《西游記》(明·吳承恩)、《紅樓夢》(清·曹雪芹)
四大奇書:明代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金瓶梅》(明·蘭陵笑笑生)的合稱。
四大譴責(zé)小說:李寶嘉的《官場現(xiàn)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云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岳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yīng)天書院(河南商丘)
四大天神:西方風(fēng)神王母、北方水神共工、南方火神祝融,東方雷神龍王(又稱:雨神)
四大文化遺產(chǎn):《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jīng)卷》
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位于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于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亞,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古中國(位于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大洋:太平洋(the Pacific Ocean)、大西洋(the Atlantic Ocean)、印度洋(the Indian Ocean)、北冰洋(the Arctic Ocean)
四大真人:道教四位大真人,即通玄真人(文子)、沖虛真人(列子)、南華真人(莊子)、洞靈真人(亢倉子)。老子的四位弟子。
四諦:佛教基本教義之一,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四瀆: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
四方:東、南、西、北
四風(fēng):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fēng)四種不良風(fēng)氣。
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四海龍王:東海廣德王敖廣、南海廣利王敖欽、西海廣順王敖閏、北海廣澤王敖順
四害:原指蒼蠅、蚊子、老鼠、麻雀,后來指蒼蠅、蚊子、老鼠、蟑螂。
四呼:按照韻母把字音分成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類,合稱四呼。
四季:春、夏、秋、冬
四面八方:四面:東、南、西、北;八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四人幫: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
四聲:①古漢語聲調(diào)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類,叫作四聲。
②普通話的聲調(diào)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叫作四聲(輕聲在外)。
四時八節(jié):四時:春、夏、秋、冬;八節(jié):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四書五經(jīng):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xué)》;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
四體:漢字的四種主要字體,即楷、草、隸、篆。
四項基本原則: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四則:加、減、乘、除四種數(shù)學(xué)運算的統(tǒng)稱。
?
五
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xué)、愛社會主義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大發(fā)展理念:指創(chuàng)新、協(xié)調(diào)、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
五代十國:五代是指唐代以后,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權(quán)的時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qū)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jù)政權(quán),其中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余個割據(jù)政權(quán)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xué)家統(tǒng)稱十國。
五帶:根據(jù)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共同特點的地區(qū),按緯度劃分為五個熱量帶,即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五毒:①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動物。②指石膽、丹砂、雄黃、慈石(也就是磁石)、礬石五種毒藥。③佛教稱貪、嗔、癡、愛、惡這五種情緒為五毒。
五蠹(dù):學(xué)者(儒家)、言談?wù)?縱橫家)、帶劍者(游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為危害國家的五種蠧民。
五方:指東、西、南、北和中央。
五服:古時喪服按跟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五更:舊時從黃昏到拂曉一夜間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五谷:稻、黍、稷、麥、豆
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胡:指漢魏晉時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北方政權(quán)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quán)對峙。
五湖四海:五湖:江西鄱陽湖、湖南洞庭湖、江蘇太湖、江蘇洪澤湖、安徽巢湖;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五葷:①佛教指大蒜、韭菜、薤(xiè)、蔥、興渠(根像蘿卜,氣味像蒜)。②道教指韭菜、薤、大蒜、蕓薹(tái)、胡荽(suī)。
五講四美:五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
五金:金、銀、銅、鐵、錫
五軍都督府:明太祖朱元璋將大都督府一分為五,即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后軍都督府。
五勞七傷:中醫(yī)學(xué)上五勞指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勞損;七傷指大飽傷脾,大怒氣逆?zhèn)?,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形勞意損傷神,風(fēng)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jié)傷志。
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zhǔ)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廣西、廣東北部交界處。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五體投地:指兩手、兩膝和頭著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禮節(jié)。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香:指花椒、八角葷香(大料)、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種調(diào)味的香料。
五刑:我國古代的物種主要刑罰,在商、周時代指墨、劓(yì)、剕(fèi)、宮、大辟,隋以后指笞(chī)、杖、徒、流、死。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音:①宮、商、角(jué)、徵(zhǐ)、羽。②音韻學(xué)上指五類聲母在口腔中的五類發(fā)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齒音、唇音。
五岳: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西岳華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qū))、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五臟六腑: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五指: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
五洲: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
?
六
六部:從隋唐開始,中國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機構(gòu)一般分為吏、戶、禮、兵、刑、工
六才子書:《莊子》(戰(zhàn)國宋國·莊周)、《離騷》(戰(zhàn)國楚國·屈原)、《史記》、 《杜工部集》(唐·杜甫)、《水滸傳》、《西廂記》(元·王實甫)
?
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后建都于建康(吳稱建業(yè),今南京),合稱六朝。
六塵:佛家稱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
六畜:豬、牛、羊、馬、雞、狗
六道: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六對:個別詞語的對仗分類:一曰正名對,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類對,花葉草芽是也;三曰連珠對,蕭蕭赫赫是也;四曰雙聲對,黃槐綠柳是也;五曰疊韻對,彷徨放曠是也;六曰雙擬對,春風(fēng)秋池是也。
六根:佛教指眼、耳、鼻、舌、身、意
六合八荒:六合:上、下、東、南、西、北六個方位;八荒: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
六甲:我國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六豎行的開頭。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分別領(lǐng)起一豎行,遂被稱為六甲。
六禮:冠、婚、喪、祭、鄉(xiāng)飲酒、相見
六路:上、下、前、后、左、右
六親:六種親屬,說法不一,較早的說法指父、母、兄、弟、妻、子。
六神:古人指主宰心、肺、肝、腎、脾、膽六臟之神。
六書:故人歸納出的六種漢字構(gòu)成方式,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
六藝:①古代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科目。②古代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中儒家經(jīng)書。
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
七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七彩:紅、橙、黃、綠、藍、靛、紫
七出:中國封建社會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
七大藝術(shù):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xué)、建筑、電影
七大洲:亞洲(Asia)、歐洲(Europe)、北美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South America)、非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南極洲(Antarctica)
七竅: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和口。
七情六欲:七情:一般指喜、怒、哀、懼、愛、惡(wù)、欲;六欲:佛教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tài)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
七項全能:田徑綜合性比賽項目,兩天內(nèi)依次完成100米跨欄跑、跳高、鉛球、200米跑、跳遠、標槍、800米跑。
七曜: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
七十二地煞:地魁星、地煞星、地勇星、地杰星、地雄星、地威星、地英星、地奇星、地猛星、地文星、地正星、地辟星、地闔星、地強星、地暗星、地軸星、地會星、地佐星、地佑星、地靈星、地獸星、地微星、地慧星、地暴星、地然星、地猖星、地狂星、地飛星、地走星、地巧星、地明星、地進星、地退星、地滿星、地遂星、地周星、地隱星、地異星、地理星、地俊星、地樂星、地捷星、地速星、地鎮(zhèn)星、地稽星、地魔星、地妖星、地幽星、地伏星、地僻星、地空星、地孤星、地全星、地短星、地角星、地囚星、地藏星、地平星、地損星、地奴星、地察星、地惡星、地丑星、地數(shù)星、地陰星、地刑星、地壯星、地劣星、地健星、地耗星、地賊星、地狗星
八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股: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組成。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fēng))、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八國聯(lián)軍: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奧為鎮(zhèn)壓我國義和團反帝運動而組成的侵略軍隊。
八旗: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八仙:漢鐘離、鐵拐李、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八項規(guī)定:改進調(diào)查研究、精簡會議活動、精簡文件簡報、規(guī)范出訪活動、改進警衛(wèi)工作、改進新聞報道、嚴格文稿發(fā)表、厲行勤儉節(jié)約
八音:我國古代指金、石、土、革、絲、木、匏(páo)、竹八種材質(zhì)制成的樂器。
九
九章:屈原九篇作品的總稱,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fēng)》。
九州:冀州、兗(Yǎ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九族:舊時指本身上及父、祖父、曾祖、高祖,下及子、孫、曾孫、玄孫的親屬,也稱九屬。也有包括異姓親屬的說法,即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兩代。
?
十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nèi)亂
十大大將:1955中央軍委授予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云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10人大將軍銜,后被人們稱之為“十大大將”。
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
十大元帥:指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十位軍事家。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十代冥王:也稱十殿閻羅:秦廣王蔣、楚江王歷、宋帝王余、仵官王呂、閻羅王包、卞城王畢、泰山王董、都市王黃、平等王陸、
轉(zhuǎn)輪王薛
十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佛教用語)
十項全能:田徑綜合性比賽項目,兩天內(nèi)依次完成100米跑 、跳遠 、鉛球 、跳高、400米跑、110米跨欄 、鐵餅 、撐竿跳高 、標槍、1500米跑。
?
十二生肖:①中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②埃及:牝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貓、鱷、紅鶴、猿、鷹
③法國:摩羯、寶瓶、雙魚、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馬
④印度:招杜羅神的鼠、毗羯羅神的牛、宮毗羅神的獅、伐折羅神的兔、迷立羅神的龍、安底羅神的蛇、安彌羅神的馬、珊底羅神的羊、因達羅神的猴、波夷羅神的金翅鳥、摩虎羅神的狗、和真達羅神的豬
十二時辰:夜半(三更)、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一更)、人定(二更)。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三經(jīng):《易經(jīng)》、《詩經(jīng)》、《書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Gǔ)梁傳》、《春秋左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
十三轍:中東、江陽、衣期、姑蘇、懷來、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乜(miē)邪、遙迢、由求
十六國:東晉時期,我國北方和巴蜀,先后建立過一些封建割據(jù)政權(quán),其中的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后趙(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南燕、西涼、北涼、北燕、夏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tǒng)稱為十六國。
十八般武藝: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中:矛錘弓弩銃(chòng),鞭锏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杈。
②明萬歷年間: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鎬、十四殳(shū)、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③清代以來:刀、槍、劍、戟、镋(tǎng)、棍、叉、耙、鞭、锏、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④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錘
十八層地獄:一泥犁地獄、二刀山地獄、三沸沙地獄、四沸屎地獄、五黑身地獄、六火車地獄、七鑊湯地獄、八鐵床地獄、九蓋山地獄、十寒冰地獄、十一剝皮地獄、十二畜生地獄、十三刀兵地獄、十四鐵磨地獄、十五寒冰地獄、十六鐵冊地獄、十七蛆蟲地獄、十八烊銅地獄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