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要和你一樣


沒有兒時年節(jié)時分的忙碌,倒是有些機會去重讀經典,回頭看看自己。
這兩天翻看唐詩,宋詞,聽聽戴建業(yè)老師的趣談。這一篇頗有些感觸,與諸君分享。
賣炭翁
作者: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想起夏天的時候小區(qū)的巷口有瓜農,暫且把他稱作瓜兄弟吧。夏日正午,在一車瓜里輾轉騰挪,不時的抱起瓜來,伸頭問一下路邊的客官:要個多大的合適?
我們應該年齡相仿,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種疲倦和欣喜的混合神態(tài)。
當時正值個人腰椎間盤突出有要加入殘疾人隊伍的勢頭。希望瓜兄弟可以幫忙把買的兩袋瓜扛到樓上。平日里這是個人的業(yè)務,很熟悉,知有多辛苦。
留了電話,回家。
不一會,電話響起,開門。汗水在一張黝黑的臉上沖刷出一道晶亮的痕跡,他沒有進門,而是兩腳各一蹭,把鞋子脫在了門口。手上和腳上的皮膚和開戰(zhàn)之前戰(zhàn)士的迷彩一般。
我想過用金錢去補償他的勞動,想想還是不要這么直接的好,他在樓下,出門的時候買些水雪糕之類的送給他。又生怕自己的莽撞會傷害到他的樸素。當然,我是同意送貨上門收費的。很矛盾,我們已經無法回頭,必須這樣走下去,可是他們呢?他們又當如何?是必須納入我們的軌道之中來,還是他們還有屬于自己的路可以走。社會有一種殘酷的方式,將每一個人,拉入了它的軌道。如是說,那么主流的和自詡主流的這些文明人,他們的價值觀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又對道德做出了什么貢獻呢?
也許從經濟的角度會更好的解釋。畢竟他得到了回報之后,獲得了更多的選擇。可是誰會把我這份心也當做天平上的砝碼呢?
我們又為什么非得被商業(yè)社會同化呢?一樣的高樓一樣的筆挺一樣的人模人樣一樣的豪華一樣的奢侈一樣的舒適一樣的無聊呢?
許久了,重讀《賣炭翁》,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