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槍火 :缺乏組織的理想主義,浴血華沙輕武器盤點
浴血華沙這部片子的評價很兩極,有人覺得這部片子在細節(jié)和人性刻畫上入木三分。比如坦克爆炸后下起”血雨”“內臟雨”的片段,最后男主角爬上沙洲后幻想女主還活著的場景等。但也有人覺得這部劇雖然用大量鏡頭去描寫華沙起義中波蘭人的悲劇,但整個敘事劇情卻很稀爛,而且莫名其妙的加入了一些魔幻鏡頭(比如子彈拐彎)。我個人對這部劇的感覺不深,尤其是討厭男主那副表情,從劇情來看是想表達出對納粹的憎恨,但每次都是這么直勾勾的眼神讓人看著出戲,在很多場景中也總是覺得這家伙是可有可無的角色?;蛟S導演就是想把他設計成一個華沙起義中的小角色,但這主角的塑造太不豐滿了。
(就這個表情,太欠抽了...我都想抽它)
好了,以上都是我主觀看法。咱們也不談電影,主要聊槍,不過本劇中出現(xiàn)的武器非常多,我直接按照IMFDB的排列盤。
1、手槍
Wz.35手槍
這把是波蘭在二戰(zhàn)時期的制式手槍,9mm口徑,咱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貨長得很像勃朗寧手槍。也確實,它的結構包括不少零件和M1911手槍都可以通用,同樣也是槍管短后坐+槍管后端偏移閉鎖,不過它的偏移并不是M1911那種鉸鏈,而是勃朗寧大威力那種斜面偏移。
據(jù)說這種手槍非??煽浚闶嵌?zhàn)手槍中最優(yōu)秀的一批。在波蘭被瓜分之前生產了49400支,我尋思它可靠性優(yōu)秀一方面是山寨勃朗寧老爺子的結構,另一方面主要是波蘭在戰(zhàn)前產的,質量會比其他國家那些戰(zhàn)時工業(yè)產品優(yōu)秀一些。
(咱們還能看到wz.35還有類似M1911的握把虎口保險)
2、托卡列夫TT33
IMFDB上說卡瑪手上這把是TT33,反正就這鏡頭我是沒看出來,但劇中出現(xiàn)TT33很正常,這手槍是20年代后,推翻沙俄的蘇維埃政府打算替換掉老舊納甘轉輪的作品。結構上同樣是參考并簡化了勃朗寧M1911,用彈方面倒是完全和M1911背道而馳。
1911用的是大口徑,高停止,彈道差,射程近的.45ACP彈,TT33選擇的是基于7.63x25mm毛瑟手槍彈的7.62x25mm托卡列夫彈,口徑小,高穿透,彈道好,射程遠,不過停止作用就差了。對這把槍我們也不陌生,54大黑星的原型。
3、魯格P08
這把德軍早期的制式手槍在劇中出現(xiàn)過很多次,我之前也聊過。槍管后坐+肘節(jié)式閉鎖,可靠性在非套筒式手槍里算是很優(yōu)秀了,指向性好,便于攜帶,軍官都喜歡,但肘節(jié)貴啊...
4、瓦爾特P38
影片中讓我比較震撼的一幕就是主角母親和弟弟被一個黨衛(wèi)軍上尉(或者中尉,看不清肩章到底是幾條桿)槍斃這一幕。軍官手上的就是瓦爾特P38,我之前也聊過這把手槍,德軍二戰(zhàn)制式手槍。性價比相對P08而言高的多,而且是最早采用單/雙動機構的手槍之一,影響力很大。
5:毛瑟HSC
(左邊那個藍衣服手中那把)
毛瑟公司早先的大型手槍(比如C96)成功之后,也開始試水小型自衛(wèi)手槍。我們知道以前有把手槍叫張嘴蹬的就是毛瑟出品,但張嘴蹬真的很丑。在1940年,毛瑟又推出了一款小型自衛(wèi)手槍,HSC,采用雙動式扳機,自由槍機原理,整把槍非常緊湊,只有152mm長,700克重。
這槍本身到沒多考慮軍用方面,而只是想和瓦爾特PP之類的緊湊手槍搶自衛(wèi)、警用市場,但這漂亮的外形和緊湊的結構最終還是被德軍訂購,在二戰(zhàn)期間大約總共生產了25萬支,而且在戰(zhàn)后依舊是被德國警察使用。不過作為自衛(wèi)手槍,它發(fā)射的.32ACP彈確實弱雞了一些,不適合戰(zhàn)斗使用。
6、盒子炮
這把槍需要解釋嗎?不需要吧
7、納甘轉輪
納甘1895這把槍玩吃雞的朋友肯定知道,我在公號上也做過一個納甘轉輪的原理解說視頻。這武器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它是一把采用縮頭彈,而且發(fā)射時彈輪會前移,避免轉輪與槍管之間出現(xiàn)“熾焰間隙”現(xiàn)象的轉輪手槍。
本來吧,沙俄是為了打造一款威力較大的轉輪,用縮頭彈主要還是為了讓火藥燃氣充分利用于推進彈頭,但這個設計卻讓納甘成了為數(shù)不多可以用消音器暗嘍嘍搞事情的轉輪手槍。
沖鋒槍:
1、司登
司登沖鋒槍本身結構很簡單,英國人在二戰(zhàn)期間也偷偷運了不少司登給歐洲各地的抵抗組織,在1942年到1944年間,起碼有11000支司登送到波蘭抵抗組織手上。
而且司登本身制造難度很低,波蘭人自己也根據(jù)司登山寨自產,9mm口徑的子彈也到處都有。下邊是華沙起義博物館里的波蘭版司登,圖2上面那支是波蘭自產的閃電沖鋒槍
2、MP40
這些都是波蘭抵抗組織繳德國人的,大家都熟悉這支槍。簡單說起來,MP40算是第二代沖鋒槍中的標桿 ,大量沖壓件+折疊式槍托+不采用木質結構,加工起來非常省事,而且MP40有前沖擊發(fā)+長機匣+復進簧外的三重減速套管,因此后坐力很容易控制。雖然它不怎么準,但很適合潑水壓制。
德軍對它的定義也是班組火力補充,尤其是在進攻時,MP40可以作為機動行進中的壓制武器。
3、施邁瑟MP28/II
一戰(zhàn)結束之后,德國一切武器生產都將在戰(zhàn)勝國監(jiān)管下進行。因此伯格曼MP18沖鋒槍就一下子絕了后,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我不在國內搞事情不就行了。
所以到20年代,他們跑去瑞士繼續(xù)研發(fā)生產,典型就是SIG紹爾授權版的M1920型,等到MP28偷偷研制成功后,德國人借用比利時的名義生產并銷往世界各地,他們自己也以警用沖鋒槍的名義加裝采購試用,然后等到納粹上臺之后就徹底放飛自我。不過很快MP38就出現(xiàn)了,所以MP28德國自用的不多,反倒是世界各國在20-30年代均有采購。
4、PPSh-41
在華沙起義時,蘇軍向華沙城內是空投了不少物資的,其中包括了各類槍彈糧草,波波沙這種巷戰(zhàn)利器肯定有。
這把槍大家也都很熟悉,值得一提的是它這種帶快慢機的木托沖鋒槍其實挺準的,比MP40單發(fā)要準,連發(fā)的話射速太快難控制。另外很多人說PPSh41的71發(fā)彈鼓是斯大林必須要比芬蘭索米多一發(fā)彈容而設計的,我對這個表示不認同。因為PPSh的前任——PPD40采用過73發(fā)彈鼓,而PPSh41沒有彈匣井,所以砍掉了彈鼓的頸部,因此少了兩發(fā)變成了71發(fā)。
5、PPS-43
和PPSh-41一樣,PPS-43估摸也是蘇軍空投的物資,這把槍是PPSh-41的簡化版,取消了快慢機,更多的沖壓件,取消了木制槍身和槍托改用折疊金屬槍托,更長的機匣(用來緩沖槍機),取消了彈鼓,更短的工時、更好的操控,這才是一支適合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沖鋒槍。
6:湯姆遜1928
還是這張圖,右邊那個頭上包著繃帶的波蘭軍備上有一支帶著槍口制退器的武器,這只是湯姆遜M1928或者M1928A1。因為湯姆遜簡化后的M1和M1A1沒有制退器這個特征,而在早期的M1921型則銷量很少,所以只能說M1928這兩款之一。
這批武器大概率是美國陸航在9月18日空投給華沙的,不過比較慘的是當天一共丟了1284個箱子,最后只有288個被波蘭人舔到,其他要不就不知道飛哪兒去了,要不就是被德國人舔走。
步槍:
1、莫辛納甘M91/30
M91/30是莫辛納甘產量最大的版本,是蘇軍在20年代針對老式1891莫辛納甘的現(xiàn)代化改進型,比原版要短,但1232mm的長度相比98K、恩菲爾德SMLE、M1加蘭德等還是顯得很長。由于產量巨大,波蘭人手里有這貨也不奇怪,更何況蘇軍還空投過物資。
莫辛納甘發(fā)射的是9.7克的輕尖彈,初速很高,865米/秒,彈頭也容易碎裂,無論是彈道還是對肉體毀傷能力都比98K要出色,但也正因為輕,所以遠距離的存能并不好。不過考慮到當時步槍也就4-500米有效射程,所以光是以步槍來說,莫辛納甘優(yōu)于98K。
2、莫辛納甘卡賓
IMFDB中說這支是莫辛納甘M38卡賓,但M38產量并不大,所以我估計更大可能是波蘭自己的wz.91/98/25型卡賓。
因為在波蘇戰(zhàn)爭期間,波蘭繳獲了相當多的老式莫辛納甘。到20年代之后,波蘭選用毛瑟卡賓作為制式武器,但當時莫辛納甘在波軍中數(shù)量龐大,因此他們將其改成了發(fā)射7.92mm毛瑟彈的卡賓型,長得和莫辛納甘M38類似,但口徑不一樣。
3、勒貝爾1886
全世界第一款無煙火藥步槍,不過在二戰(zhàn)期間早就是老爺貨了。這票武器估計是當年波蘇戰(zhàn)爭時期法國人援助波蘭的,然后華沙起義時候波軍把這批老爺貨從倉庫里挖出來用。至于彈藥通不通用,夠不夠之類的就不管了
勒貝爾1886在1927年進行過一次改良,終于把那個破管式彈倉改成了毛瑟式的豎倉,口徑也改成了新式的7.5mm。不過這票步槍連法國人自己都很少,而且時間也不對,因此波蘭起義時的1886肯定還是那批老8mm+管式彈倉,不過有總比沒有好。
4、VZ24
捷克版98K,但比98K更早。捷克斯洛伐克早年是奧匈帝國的軍工重鎮(zhèn),在一戰(zhàn)期間他們就山寨過毛瑟98,到戰(zhàn)后解體,他們先是繼續(xù)山寨了98/22型長步槍。但很快認識到這么長且重的武器在一戰(zhàn)中已經凸顯了缺點,因此他們將槍管從740截短到600mm,改出了這支Vz.24.
其實德國人早在一戰(zhàn)前就考慮過600mm管子版的毛瑟98,但被輕尖彈帶來的槍口焰和后坐力的問題困擾。捷克的vz.24似乎是采用了一種較重的尖頭彈,大約11.5克(德國輕彈10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槍口焰問題。不過波蘭嘛,有7.92彈就不錯了,不挑。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政府起碼采購了20萬支vz.24,和中正式的關系很密切。
5、Wz.1929
如果想當然的話會覺得德軍手上這支是98K,但看槍身的指槽和雙翼式的準心可以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
我尋思是波蘭劇組直接拿自家的Wz.1929湊數(shù)了,反正長得很98K。這支也屬于卡賓槍,是波蘭山寨Kar 98AZ的作品,適合發(fā)射輕尖彈。
這是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的Wz.1929,后頭那把是Wz.1928勃朗寧
機槍:
Wz.1928
波蘇戰(zhàn)爭結束之后,波蘭尋思這輕機槍是個好東西,因此當時他們買了勃朗寧M1918BAR,劉易斯以及哈奇開斯1909輕機槍這三來進行選型,最后覺得勃朗寧還行。恰好比利時FN當時也出了一款勃朗寧的改型,叫MODEL D
這貨針對BAR的問題做了修改,比如槍管上散熱肋并且采用速換槍管設計,一定程度解決了BAR容易過熱的問題。給他設計了手槍握把便于控制后坐力,簡化了減速機降低成本增加可靠性,兩腳架也從槍管上挪到了導氣室上,避免干擾槍管震動。
波蘭這么一看,誒!好東西,要了。所以在1928年批量山寨了比利時Model D,但口徑從原本的.30-06改成了7.92x57mm。
MG42:
不會吧,不會有人連這把槍都不認識吧?注意這把MG42采用了鞍型彈鼓。
最后留作業(yè),上圖這個門是什么陰間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