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縣和順一中金元壁畫墓清理簡報
和順縣和順一中金元壁畫墓清理簡報
《文物世界》 2014年04期
和順一中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永和路233號。2014年3月,和順一中在施工中發(fā)現(xiàn)一座古代磚室墓(圖一)。接到和順縣文物管理所報告后,晉中市考古研究所于3月26日組織工作人員趕赴現(xiàn)場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墓葬編號2014HYM1。現(xiàn)將清理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該墓在施工中被毀嚴重,清理前墓道已毀,墓室亦被挖去近一半。據(jù)殘存情況可知,該墓為一座磚砌八角形單室墓,疊澀穹隆頂,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圖二、圖三)。方向192°。墓磚規(guī)格∶條磚長33、寬16、厚5.5厘米,方磚長寬均為33、厚5.5厘米。
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因毀壞嚴重,未做發(fā)掘。僅知下端寬1.12米。墓門兩側白灰抹面,頂部已無存。殘高0.76、寬0.8米。用條磚封門,共兩排,外側為條磚平砌,因擾亂嚴重,僅大致可辨5層,內側條磚左斜向側立排列1層。甬道,頂部已無存,壁面抹白灰。殘長0.52、寬0.8、殘高0.76米。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內底部被淤土和擾土塞滿。條磚鋪底,室底長、寬均為2.56米,墓深3.58 米。墓壁用條磚錯縫壘砌,表面抹白灰。墓壁分為八壁,其中西南、西、西北、北壁保存較完整,南壁、東北壁、東南壁殘留部分,東壁已無存。南壁為墓門所居之面,寬1.12米,西、北壁寬1.12米,東壁寬亦應為1.12米,西南、東南、西北、東北壁寬1.02米,西南壁面高1.46米,西、北、西北壁面高1.22米。距墓底2.16米處起開始內收成頂,墓頂已遭破壞,據(jù)殘存部分可知其用條磚疊澀呈圓形,殘高2.52米。內設棺床,為磚表土里,高0.24 米。表面鋪設1層方磚,床邊平砌一排4層條磚,清理前已遭部分破壞。因室底亦遭嚴重擾亂,故僅在室底填土清理中發(fā)現(xiàn)有棺木殘塊及散碎人骨。
二、墓葬裝飾
墓室為雕砌和彩繪的仿木建筑結構。墓壁的每個轉角處原均朱繪倚柱一根,共8根,現(xiàn)存5 根。柱頂朱繪闌額,闌額以上雕砌普拍枋、斗拱等。斗拱為一斗三升,四鋪作,均為轉角鋪作,又因置于轉角處倚柱之上,故亦可稱柱頭鋪作,原應有8朵,現(xiàn)僅存5朵,均有不同程度殘損。斗拱之上依次雕砌柱頭枋、外檐散斗、撩檐枋,再往上為方平頭檐椽一周,檐椽之上是望板一周。各仿木建筑構件上均施有彩繪,用色有朱、白、黑、黃等。普拍枋繪有黑白相間的幾何紋。鋪作表面主要施紅彩,白彩鑲邊。其中泥道拱兩端的散斗為黃彩鑲邊,框內黑彩為底,繪白色卷草紋;出跳拱正面施桔黃彩,白彩鑲邊。外檐散斗白彩鑲邊,黑色為底,繪白色卷草紋。柱頭枋與榜檐枋表面施紅彩,底邊為白色。檐椽正面施桔黃彩,其余表面施紅彩。望板素面。拱間白灰抹面,彩繪牡丹、荷蓮等花卉紋樣,施紅、黃、綠、粉等彩,其中牡丹為墨線勾繪,敷紅、粉、綠色;荷蓮為黃色線條勾繪,敷粉色(圖四)。
室壁全部白灰抹面,其中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壁面上尚可見彩繪壁畫,壁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西南壁畫為朱繪假窗,裝飾有窗花。西壁畫為朱繪版門,頂部門框上繪有白色六邊形門簪三個,門上未見門釘。西北壁畫為墨線勾繪的侍女圖,共兩人,一前一后向左側立。前側侍女梳雙鬟髻,似著男裝,穿圓領袍,系腰帶,雙手似托一唾壺于胸前;后側侍女梳高髻,髻上裹黃色巾帕,穿窄袖對襟旋襖,長裙,左手托一黃色食盒(圖五)。北壁畫亦為朱繪版門,頂部門框上繪有黃色六邊形門簪三個版門上繪有白色圓門釘,每扇版門有門釘三排,一排6枚(圖六)。東北壁畫為墨線勾繪的人物圖,因壁面殘缺嚴重,人物圖已極不完整,現(xiàn)僅可辨一人。
三、出土遺物
因擾亂嚴重,僅在室底西部近棺床處清理出器物2件,均為銅器。
銅釵M1∶1,表面銹蝕,前部有殘損。整體呈“U”形,器身為細長圓柱形,尾端粗圓,愈往前端愈細。長12.2、最大直徑0.35厘米。
銅錢M1∶2,表面銹蝕,整體較完整,邊緣略有殘損,細部磨平。圓形方孔,有外廓,錢文楷書“開元通寶”。直徑2.4、孔邊長0.7、厚0.1厘米。
四、結 語
該墓沒有出土明確的紀年資料,出土物亦極少,這給墓葬年代的確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根據(jù)其墓葬形制、裝飾風格可判斷其大致年代。
據(jù)出土的開元通寶錢僅能將墓葬年代確定為不早于唐初,而就墓葬形制及裝飾風格來看,墓葬年代明顯晚于唐代。仿木建筑磚雕壁畫墓是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qū)最具特色的磚室墓,該類墓葬北宋中期以后開始流行,金代達到鼎盛,元代開始趨于簡化。在山西中部地區(qū),宋金元時期的八角形單室磚砌仿木建筑墓發(fā)現(xiàn)不少,尤以金元時期為多。
此次清理的墓葬,仿木建筑結構已開始呈現(xiàn)出退化趨勢,斗拱部分為簡單的磚砌一斗三升四鋪作,尤其是倚柱、闌額、門窗等僅通過彩繪來表示,說明該墓的時代已偏晚。雖如此,但各部分仿木構件較為齊全,且滿施彩,并繪有花卉紋、卷草紋等紋樣,表明該墓的仿木建筑尚有一定的復雜性。此外,壁畫中所繪侍女的造型、發(fā)髻、服飾等,均為金元時期漢人的裝束風格,朱繪的花窗和版門,亦是金元時期常用的建筑樣式。因此,推測該墓的年代可能大致在金代晚期至元代早期。
附記∶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俊副研究館員的指導和幫助,特此致謝。
清理∶崔曉東賈志斌 馮錦昌 郇四清攝影∶崔曉東馮錦昌繪圖崔曉東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省晉中市考古研究所)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