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花:從神壇跌落眾生,還是從人到神的飛升?
此文具體情節(jié)基于原著,絕無劇透。因同時看劇,也可能略有混淆,請包涵。
成毅解讀《蓮花樓》時說,李蓮花是一個人的逆向成長,是從神壇跌落成為眾生;對于劇本中的李蓮花,他的理解通透準確,也正是他的這種解讀給了我另外一個層面的啟發(fā):或許在精神層面李蓮花完成了人性的升華,是‘人’向‘神’的飛升。 李相夷是年少成名的天才少年,是一呼百應的武林盟主,是眾人膜拜追隨的神。東海大戰(zhàn)是李相夷在俗世的神隕,從此他褪去所有的光芒,隱入茫茫人海,變成李蓮花。李蓮花用了四年的時間療傷,他拆了仇家的船樓給自己做棲身之處,因種出蘿卜不用再餓肚子而欣喜,他舍棄了象征門主地位和榮耀的令牌,留下五十兩銀子維持生計,因錢袋失而復得開心不已,他的喜樂憂愁皆因在這煙火人間活著。 李蓮花在蕓蕓眾生中為斗米折腰,為財米油鹽、吃喝拉撒勞神。他嘗到了眾生之苦,他看透世間紛擾,然后他選擇放下過往的愛恨情仇,成全曾經的愛人,救贖曾經的背叛者,寧愿自己跳崖也不想另一個人背上逼死他的罪名。 他看透人性,悅納人性。 或許,這就是人和神的不同:人可能選擇鄙視、仇恨;而神,隱于市井,卻以悲憫之心俯視眾生、理解眾生、包容眾生。 正如劇創(chuàng)人員的解讀,《蓮花樓》是李蓮花與江湖的一場‘漫長的告別’。李蓮花的告別不是受了委屈的孩子負氣出走,他的告別是原諒、是和解、是救贖。 他與江湖和解,也是和過去的自己和解;他救贖了江湖,也救贖了自己。 小說最后一個案子《極樂塔》中有一段衡徵皇帝對往事的回憶,他說十三年前他曾看到一位仙人夜入皇宮,在屋檐上喝酒賞花,待三十三朵曇花盡開,仙人攜劍“興盡而去”,惹得皇帝小子也“心向往之”。 那位‘仙人’就是李相夷。 這是不是一種暗示呢? 李相夷本就是跌落凡塵的神,而李蓮花回來就是為了和塵世告別。 所以,如果最后我們親愛的小花真的獨自一人在小舟之上飄飄蕩蕩,直至消失在茫茫大海,也不要悲傷吧,他可能本就是天上的仙靈,就像寶玉和黛玉,來世間走一遭就是為了續(xù)一段緣,等塵緣了卻,他又無牽無掛的飛升,重回來處。 后記 關于神性:我不曾見過神,不了解神,所以這里的神性其實是極致的、完美的人性的代名詞,是我對人性的最高期待。 關于神:所謂神的飛升其實是給我深愛的、美好的小花一個美好的歸處,實際是為了給我自己一點安慰、一點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