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易經(jīng)》才算得道?
在研究《易經(jīng)》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了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是與天地準,也就是與自然規(guī)律相應。我們生活在大自然里面,每個人都受到日月運行、寒暑往來、晝夜交替和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等客觀規(guī)律的影響。作為一個自然人,我們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逆天行事;第二是緊密聯(lián)系生活,也就是與社會規(guī)則相應。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國家的公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和親戚、朋友。我們不能脫離社會,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真空環(huán)境中。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不能違背社會規(guī)則,做出有違人倫、背信棄義的事情;第三是以經(jīng)解經(jīng),也就是借用中國古代經(jīng)典中的知識和古人的思想觀念來解讀《易經(jīng)》,而不是憑借個人的主觀想象來隨意解讀。
學習《易經(jīng)》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一個古老的問題,也就是占卜。古人為什么要占卜呢?在古人看來,人的命運是由上天來決定的,所以每個人未來的命運如何只有天地神靈才知道。要想知道未來的發(fā)展命運,就要和天地神靈進行溝通。雖然天地神靈不會直接和人對話,但是借助于卜卦的方式,人們就可以和天地神靈間接對話。所以古人非常重視卜卦,就如同祭祀那樣。
當人們對《易經(jīng)》的占卜功能奉若神明的時候,其實還有另一種觀點,就是荀子所說的:“善為易者不占?!蔽覀儜撛趺磥砝斫膺@句話?要想真正理解這句話,有一個問題就必須要清楚:我們?yōu)槭裁匆疾?。無緣無故、閑著沒事的時候我們會去占卜嗎?顯然不會。如果我們明確地知道未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以及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和措施,我們還會去占卜嗎?肯定也不會。只有當我們陷入左右為難、進退兩難的困境中,不知道事態(tài)會向哪個方向發(fā)展,我們又該如何來應對,這時候我們才會借助占卜,給自己一個方向性的選擇。
《易經(jīng)》是講什么的?它是講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所以古人說:“易與天地準?!比绻阏莆樟颂斓刈匀坏倪\行規(guī)律,那你就和神靈一樣了,還需要占卜嗎?當然不需要。為了更好地說明什么是“善為易者不占”,下面我們就以《三國演義》里面通曉《易經(jīng)》的兩個人物來作對比。
第一個通曉《易經(jīng)》的人物,是大家都知道的大丈夫,也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第二個通曉《易經(jīng)》的人物,是一個不出名的小女子,也就是孫權的弟弟孫翊的夫人徐氏,《三國演義》里面稱她是“美而慧”。注意,這里的“美而慧”的“慧”,是智慧的“慧”,而不是賢惠的“惠”。也就是說,徐氏不僅人長是漂亮,而且還很有智慧。徐氏的智慧體現(xiàn)在哪里呢?書中說她“極善卜易”??吹贸鰜?,徐氏不只是一般性地會卜易,而是非常善于卜易。一個“極”字就說明了徐氏對占卜是非常精通的,否則就不能說是“極善”。為什么說她“極善卜易”呢?《三國演義》里面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徐氏卜了一卦,卦象顯示大兇,所以她就勸自己的丈夫?qū)O翊不要外出會客。但是孫翊不聽她的,仍然出門和大家一起聚會去了。等到晚上散席走到門外的時候,孫翊就被人用刀砍死了。這么看來,徐氏的卜卦之術非常高明,卜卦的結果非常地準確。要是孫翊聽了她的話,可能就不會被害了。孫翊遇害這件事,又說明了什么問題?雖然徐氏卜卦的結果非常準確,可是丈夫不聽她的話,她卜得再準確又有什么用?
在丈夫?qū)O翊死了以后,徐氏的殺夫仇人又乘機前來威脅和逼迫徐氏就范,但是徐氏非常冷靜,她應對得當,而且還報了殺夫之仇。從這個角度來看,徐氏是不是可以稱得一個“慧”字?一個弱女子,不僅為丈夫報了仇,而且還保住了自己的貞潔和尊嚴,真是可贊可嘆!所以,徐氏被人們稱贊為“東吳女丈夫”。
我們再來看諸葛亮,他是一個已經(jīng)被神話了的人物,直到現(xiàn)在還有人在用他的“諸葛神數(shù)”進行預測。諸葛亮可謂是上懂天文,下曉地理,料事如神,那他懂不懂《易經(jīng)》?作為軍師的諸葛亮當然懂得《易經(jīng)》??墒侵T葛亮與劉備在隆中暢談理想,描繪未來三分天下的發(fā)展大勢,也就是作“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占卜了嗎?顯然沒有。那諸葛亮是根據(jù)什么來預測的?是根據(jù)自己理性的分析和推導來進行預測的。
從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讀《易經(jīng)》時讀出來的是理性和智慧,而不是那種占卜的小技巧,因為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根本不需要占卜這種小技巧。對于天下大勢,諸葛亮是了然于心,這才是一種大智慧,是由理性支撐的智慧。這種預測和決策才真正稱得上是“極善卜易”,也就是“善為易者不占”。所以,諸葛亮讀《易經(jīng)》時所關注的重點,并不是占卦的技巧,而是《易經(jīng)》里面所講的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對規(guī)律和規(guī)則的應用,這才是大智慧。
所以,我們學習《易經(jīng)》也要像諸葛亮那樣,最好是從哲理層面來感悟《易經(jīng)》的智慧,而不僅僅是占卜的技巧。也就是說,我們學習《易經(jīng)》的時候,不要僅從知識層面來學習,不要專注于從《易經(jīng)》里面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從悟性層面來學習,就像諸葛亮那樣。換句話說,就是你學了《易經(jīng)》之后必須要有所感悟,從中悟出某些道理。如果做到了這樣,那你就得道了——你得到的是易經(jīng)之道,而不是易經(jīng)之術。
感悟到了易經(jīng)所講的道理,也就是得道之后,我們還要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這樣一來,當你面臨困難的時候,你就會變得更加理性;在你處理問題的時候,你就變得得心應手、圓融無礙,你也就成為一個善易者了。
在學習《易經(jīng)》、求取《易經(jīng)》之道方面,我們還要向《西游記》里面的孫悟空學習,向?qū)O悟空學什么?學習孫悟空的求道之心和求道之志。孫悟空的求道之心是什么?一心只求長生不老之道。孫悟空的求道之志是什么?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所以,我們看到孫悟空不辭辛苦,不惜冒險,獨自一人,漂洋過海,四處尋師,最后終于拜了菩提祖師為師。
等到機緣成熟,菩提祖師問孫悟空要學些什么道時,孫悟空非常誠懇地說:“但憑尊祖教誨,只是有些道氣兒弟子便就學了?!弊鎺熅驼f,那你就學些術門之道吧。學成之后你能趨吉避兇。什么是術門之道?其實就是卜卦。不過孫悟空聽完之后,只是輕輕問了一句話:“似這般可得長生么?”孫悟空為什么要問這句話?因為求長生才是他的初衷。當祖師回答說“不能,不能”的時候,孫悟空一點兒也不含糊,馬上回答說“不學,不學”。孫悟空在菩提祖師座下七年,求道之心始終沒變。如果孫悟空學了術門之道就滿足了,還會有以后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嗎?
所以我們學習《易經(jīng)》也要像孫悟空求長生不老之道那樣,不能只求術門之道,而忘了自己求取《易經(jīng)》之道的初衷,也就是“善為易者不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