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對學習程度的劃分
以下是《荀子》一書中,對學子的劃分。
人有俗人,儒有幾分、俗陋散等等。
如果能以先王的仁義為本,那么禮儀就會成為其學習的綱目。勸人要學習,學習的順序是先善待他人,其次是尊重禮儀。
(俗人)指的是沒有學問、沒有正義感,以追求財富和利益為目標的人。
(陋儒)在上不能善待他人,在下不能尊重禮儀,只學習瑣碎的知識,以字句為遵循。這樣的人終其一生都會貧窮卑微,最終只能成為一介陋儒。
(散儒)就像拿著衣領,摸索幾根指頭然后就放下,固執(zhí)的多不可數(shù)。
以為如果不按照禮法準則,就一定要用詩書作為依據(jù)?
就好比用手指來測量大河、用長矛來磨碾黍米、用鉆子來吃飯,是無法得到結果的。所以,尊重禮儀,卻沒有理解,只是照本宣科;或不尊重禮儀,卻多有辯論?這都只是散儒。
(俗儒)穿著淺顯、頭上沒有冠頂?shù)娜?,略知先王的法令而在亂中應對;
模糊學習各種知識,不懂后來君王的法度,卻一味堅持某種制度,
不懂尊重禮義而輕視詩書;衣著行為與世俗沒有太大差異,然而并不自知錯誤;
言語議論與墨子沒有太大區(qū)別,并不明辨是非;
以先王的名義欺騙愚昧的人,卻是為了謀取衣食;
得到一點權力,就自以為是,高傲自滿;
愚孝長輩,阿諛上級,擁護上流社會,同身為奴,無有志向:這些人就是俗儒。
(雅儒)懂得后來君王的法度,堅持某種制度,尊重禮義而不墨守詩書;
他們的言行已經(jīng)有大的法度,然而知悉不能普及的原因,知道所欠缺的內(nèi)容,
聽聞見識未至,就知道自己不能與大儒相比;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內(nèi)心不自欺騙,對外不自以為是,
因此尊崇賢者,敬畏法度而不敢驕橫自恃:這些人就是雅儒。
(大儒)懂得先王的法令,統(tǒng)一禮義,一貫制度;借用淺顯的常識就可以解決繁多問題,
根據(jù)古代的知識處理現(xiàn)實的事務,以一貫之道處理萬事;
對于仁義一類的事物,就算在鳥獸之間,也能明確黑白;
托物怪變,從未聽聞過,未曾見過,忽然遇到一個情況,就能舉一反三,沒有所作假意;
應用法度來評估事物,就像緊密符合節(jié)奏一樣:這些人就是大儒。
以下荀子原文~~~
//荀子勸學。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
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荀子儒效。
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逢衣淺帶,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
繆學雜舉,不知法後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
其衣冠行偽已同於世俗矣,然而不知惡;
其言議談說已無所以異於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別;
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揜其口,則揚揚如也;
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
是俗儒者也。
法後王,一制度,隆禮義而殺詩書;其言行已有大法矣,
然而明不能齊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則知不能類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nèi)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法先王,統(tǒng)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
茍仁義之類也,雖在鳥獸之中,若別白黑;倚物怪變,所未嘗聞也,所未嘗見也,卒然起一方,則舉統(tǒng)類而應之,無所儗作;張法而度之,則晻然若合符節(jié):是大儒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