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羅馬藝術:“黑暗時期”文明的蘇醒

一般人聽到“中世紀”都會聯(lián)想到“黑暗時期”(約公元370-1000年),而就在黑暗時期開始前的公元313 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帝國百姓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于是基督教徒便把握機會,離開設在地下的“教堂兼墓穴”,并光明正大地開始建設有著木造天花板的長方形建筑——巴西利卡。巴西利卡式建筑的外圍有一圈柱廊,入口位于長邊,短邊則有耳室,并采用條形拱券作為屋頂;后來的教堂建筑即源自于巴西利卡。
文藝復興前期的畫家弗蘭切斯卡也曾在意大利阿雷佐的圣法蘭切斯可教堂描繪關于君士坦丁大帝與基督教的壁畫:《圣十字架的傳說》。這件作品里描繪君士坦丁大帝在睡夢中遇見一位天使,這位天使告訴他,在隔日與敵人交鋒時需出示十字架。隔日,君士坦丁聽從夢中天使的指示,并在戰(zhàn)爭中獲得了勝利。這幅壁畫仿佛暗示著基督教將隨之盛行。

弗蘭切斯卡《君士坦丁之夢》。君士坦丁聽從夢中天使的指示,并在戰(zhàn)爭中獲得了勝利。壁畫仿佛暗示著基督教將隨之盛行
羅馬是一個易攻難守的首都,自公元前27年開創(chuàng)以來,經(jīng)常遭到北方蠻族的入侵。繼君士坦丁大帝之后的七任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成為最后一任統(tǒng)治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后,帝國便分為東西兩部分,但依然延續(xù)羅馬帝國的國號。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重挫西羅馬帝國,導致一蹶不振,最終在476年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則在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史學家們稱東羅馬為拜占庭帝國。
至于在文化藝術方面,根據(jù)羅吉.亞諾恩與約翰.施奇德合著的《羅馬人》一書中提及:“公元前八世紀至克洛維時代(公元481-511年),羅馬帝國在沖突、戰(zhàn)爭和文化交流中建立。早期深受伊特魯里亞和希臘影響的意大利古城羅馬,從公元二世紀起成為世界的中心。這個多元文化帝國的一部分,一直延續(xù)到公元五世紀。”
意大利的羅馬飽受蠻族的入侵,也造就了羅馬文化的多樣化,與過去崇尚古希臘、羅馬的優(yōu)雅寫實風格大為不同。到了十一世紀,由于國際貿(mào)易蓬勃發(fā)展、都市興盛及十字軍東征的關系,也隨之促進了歐洲的藝術發(fā)展。十二世紀時,「羅馬式」的藝術在整個歐洲彷佛蘇醒般興起。

關于東羅馬的拜占庭藝術,教堂里的壁畫和鑲嵌畫強調(diào)以平面化、單純簡潔的觀念來作畫,可是這種風格,讓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家覺得這些制式化的圣徒好像都是睜大眼睛、舉起雙手、表情吃驚,以致到了文藝復興初期,喬托的作品改成有人性、有個性的生動人物,而逐漸步入文藝復興的盛期。
建筑方面,則從木造天花板改成石造天花板,外壁加上雕刻與大理石裝飾,此風格的建筑雖然法國南部較多,但在西班牙北部也有不少,并且沿著往西班牙圣地亞哥·德·康波斯特拉的朝圣之路而盛行。
建筑墻體巨大而厚實,顯得沉重封閉,不過在建筑外側發(fā)明了“肋”以加強拱的承重能力,我們稱這些特點為“羅馬式建筑”,羅馬式建筑大多以教堂與修道院為主。

以上的探討是依照舊的常識所帶來的對于中世紀黑暗時期的基本認識。然若以新的史觀來定義并探討此時期,如本書的導論所述,將可重新發(fā)掘出羅馬式藝術的新層面,并在歷史和宗教的綜觀下,較全面地認識這一段在以往藝術史上被過度負面詮釋的時期。
我在1958年赴日留學并開始接觸濕壁畫與鑲嵌畫,對于盛行于古典羅馬及拜占庭的藝術十分關切。1990年,我在法國巴黎購置了一間工作室,一年約有五個月的時間旅居在歐洲,參觀了不少美術館和教堂,尤其對于羅馬式教堂的壁畫、雕刻和鑲嵌畫都有所研究,感到十分喜愛。
在我的巴黎工作室附近剛好有一間專門收藏中世紀藝術品的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另外一間常造訪的,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加泰隆尼亞國家藝術美術館,它們在羅馬式繪畫與雕刻的收藏上可說相當豐富與精美,充滿了對基督信仰的敬畏,莊嚴的氣氛帶給我深刻的印象。

詩人琉璃姬:寫作也是將頭摁進黑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