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的那些趣圖 (19.3.31)

本專欄純屬有趣,其真實性無法確定,請理智分析。若想投稿~可進群:437124842?塞群里的《圖片相冊》(沒啥圖了_(:з」∠)_)也可進入B站應援團發(fā)圖或B站私信~(不一定會回)?? ?? 我記性不是很好,有時候會出現老圖翻出來再發(fā)一次的情況,但有時候是老圖有新圖聯(lián)動


















































為什么人們總喜歡放鴿子?
這種短信的開頭基本都是“嘿!不好意思啊,但是……”突然有別的事兒了——一個嚴重的偏頭痛或者是家里的貓出現了過敏反應。和我約好的人沒法按計劃赴約了。通常收到這條短信的時候,我已經穿好衣服打扮好準備出門了。而有的時候,我都已經在赴約的路上了,或者是派對已經開始了。通常對此我都是一笑而過。畢竟有時候我也會不得不爽約。
但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和我的朋友們開始感覺到人們越來越愛放鴿子(flaking)了。當人們放鴿子時——答應一定會赴約之后要么在最后一刻臨時取消要么直接就不出現——這引發(fā)了很多疑問。最重要的是,為什么會這樣?是我們的鍋,還是他們的?或者說,真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嗎?
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可能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想想你朋友中的連環(huán)鴿王,每個人都知道不用等他到了再開始。他們放鴿子已經放出名聲了。在自魁北克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中研究性格和動機的心理學教授Richard Koestner表示,這可能在某些性格類型中更為常見。
“它反映出了這些人有點自戀,并且不怎么顧及他人感受。而且沒那么隨和,”他指出。
隨和性(agreeableness)是一個性格特征,它和協(xié)作以及無私有關。Koestner表示,另外一個相關的性格特征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美國心理協(xié)會解釋它就是“有條理、負責任并且肯努力的傾向”。缺乏責任心的人更可能無組織無紀律、超出自身能力的去定計劃但又不按著來——換句話說就是,鴿。
然后它還有非常人性的一面。你可能會想起來你承諾在未來會做某件事,但當承諾的時間最終到來了,你卻不想做了,比如說開始節(jié)食或者參加動感單車的課程——全部的那些新年決心。理論上,保持身體健康和體型苗條的想法很誘惑。后來當你真的要付諸努力時,會發(fā)現有別的東西擋了我們的道;我好累,懶得動。
預測對未來事件的情緒反應的能力被稱為“情感預測”。研究顯示人們通常會傾向于高估他們在未來計劃下來的事情的積極一面。
“抽象概念是要和我的朋友們有一個更積極的關系——送他們去機場,或者幫他們搬家。沒錯,我想成為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人!”華盛頓大學的講師Tabitha Kirkland說,“而到了那一天,你卻沒有抽象的去思考,而是在思考途中所涉及的細節(jié)?!?/p>
新的鴿文化
在過去的10年里,放鴿子的現象真的是越來越普遍。研究顯示在數字時代里,放鴿子更容易了。北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Kurt Gray一直在研究,正如他說的:“科技是否把你變成了混蛋?!?/p>
“距離允許人們互相欺騙,”Gray說,“由于科技讓你和他人之間拉開了距離,也就可以說科技就是距離。”
換句話說,用手機發(fā)短信通知某人你要爽約比打電話告知要容易的多。更容易的是在臉書活動上點擊可以不擔任何責任的“感興趣”按鈕,然后在最后一刻決定不去參加。以這樣的方式放鴿子會讓人覺得很沒人性——仿佛對方是沒有思維和情感的生物。
抵制放鴿子
Gray建議說,下次有人再用短信的方式放你鴿子,你應該回一個電話給他們弄清原因。在2017年,研究者發(fā)現證據表明通過語言溝通而不是短信會讓我們對他人的看法有很大的影響,并且讓我們想起他們的人性。通過一個簡短的電話能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也能使友情經久不衰。
Koestner的建議是當人們第一次放鴿子時,要假定他們是無辜的。如果不是第一次爽約,那你或許要告訴他們你的感受。
“這或許會事與愿違,但這能幫你了解到這段關系或許不是你想要的,”Koestner說,“如果是約會被放鴿子,那就早點分了吧,換一個能按時赴約的人?!?/p>
如果你是鴿王呢?華盛頓大學的Kirkland建議你要把自己放回到抽象的思維方式里。提醒自己當初是因為什么許下的諾言——你對自己以及生活的憧憬——能夠激勵你在想要鴿的時候不再退縮。
最后還要重申一下下:本專欄純屬有趣,其真實性無法確定,請理智分析。????? ?
我都想把標題改成 《P站可以發(fā)到B站的那些的圖》了23333 _(:з」∠)_ ? ?

傾聽感受思考,釣魚打牌賽鳥。點贊轉發(fā)收藏,評論關注投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