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M1914 280毫米攻城重炮,法國為俄國研制的重型武器

在日俄戰(zhàn)爭中俄軍遭到日軍280毫米克虜伯重炮的打擊,這些火炮甚至左右了戰(zhàn)局的發(fā)展,受此打擊的俄軍也決定發(fā)展重炮,他們與法國施耐德公司接洽,希望能研制一種射程在6000米的新式11英寸(279.4毫米)口徑攻城榴彈炮,這就是后來的施耐德M1914 280毫米攻城重炮。

施耐德在1912年向俄軍展示了原型炮,火炮轟擊了測試用的防御工事,盡管穿甲彈無法有效擊穿現(xiàn)代化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但是大口徑榴彈巨大的爆炸力仍然非??捎^,總體上達到了設計預期。

設計師曾打算標準的280毫米口徑,后來放棄了這一想法,改為使用俄制口279.4毫米,不過人們?nèi)匀环Q呼它為280毫米攻城炮。

火炮采用12倍徑炮管,間斷螺紋炮閂,使用了液壓后坐系統(tǒng),耳軸安裝位置較高,這樣是為了在大仰角射擊時更好的吸收后坐力,火炮炮架安裝在一個箱型底座上,底座需要安裝在事先挖掘好的坑內(nèi),底座后方還有兩個帶有鋼墊的支腿,展開后可以在高仰角射擊時輔助穩(wěn)定火炮。

火炮彈藥為分裝式,可以發(fā)射3種類型的高爆彈,作戰(zhàn)時彈藥需要與火炮保持一定距離,避免遭到反擊時造成更大傷亡,可是彈藥非常的沉重,其中兩種彈藥重205千克,另一種重275千克,因此火炮后方會鋪設60厘米寬的鐵軌,通過專門的車輛運輸彈藥。

發(fā)射藥允許多種使用劑量,它能讓炮彈初速度在178米/秒~418米/秒之間變化,在發(fā)射205千克彈藥時能達到11980碼(10950米)的最大射程,這一技術指標在一戰(zhàn)期間還比較可觀。

整套火炮重16噸,需要12名士兵操作,它可以拆解成4個大件:炮管、液壓后坐設備、炮架和底座,火炮炮盾可選擇是否安裝?;鹋谶\輸方式有兩種,法軍自己用拖拉機牽引,而俄軍使用馬匹牽引,設計師并沒有用專門的牽引拖車承載部件,而是直接將車輪安裝在火炮部件上,這樣雖然可以簡化結構但是相關部件不夠堅固,牽引速度只有7千米每小時。

在使用該炮時需要在預選陣地上挖掘一個2.1米×1.8米×0.9米的坑,然后安裝底座等設備,正常情況下安裝一門火炮需要6~8小時,實際上這個過程需要更久。安裝好的火炮具有20°的水平射界,俯仰射界在10°~60°,大約5分鐘發(fā)射一次。

由于當時局勢緊張,法國方面搞的戰(zhàn)爭動員耽誤了火炮生產(chǎn)計劃,雖然火炮在1914年設計定型,但第一門火炮實際上在1915年才交付,法軍自己也覺得這款火炮很好,經(jīng)過反復糾結還是購買了一百多門,在凡爾登戰(zhàn)役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一戰(zhàn)期間俄軍總共獲得26門火炮,法軍獲得126門,法軍并沒有用這些攻城炮打擊敵軍堡壘工事,因為后來也沒多少這類目標需要打擊,實際上法軍經(jīng)常用它進行炮戰(zhàn),它巨大的破壞力和更遠的射程能夠?qū)Ξ敃r的許多野戰(zhàn)炮形成優(yōu)勢。

一戰(zhàn)結束后法軍和蘇軍(蘇聯(lián)成立了)都繼續(xù)保留了這款重炮,二戰(zhàn)爆發(fā)后法軍還用它打擊意大利軍隊,后來被德軍繳獲一些投入到列寧格勒包圍戰(zhàn)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