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孤獨的改革者
? ?

? ? 宋朝,是一個很多人并不愿意的提起的一個朝代,其中最著名的靖康恥,一直是我們不愿意想到的,但誰有曾真正了解過,即使是在那樣一個人人為求自報時,有人站了出來,曾做過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王安石,為國家,他豁出了一切,生活在積貧積弱的北宋時期。轟轟烈烈的進行改革。
??
???前輩改革
? ? 在提起王安石變法之前,就不得不先說一說慶歷新政,其實早在1043開始,面對這宋朝社會矛盾激化,在改革的呼聲下,宋仁宗就任命范仲淹,富弼(注意這個人),歐陽修等人進行改革。最后他們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折交給了皇帝,改革前期除去了部分不稱職的官員,讓一些真才實學的人提拔了上去,官府辦事效率提高,但此次改革觸犯了貴族官僚利益,加之改革者多是一下達官貴人,并且改革者自身就沒有潔身自好,譬如改革者范仲淹限制官員的后代為官,但自己的兒子在沒有中進士前就是因為范仲淹才當上的太常寺太祝,自己官員下的蘇舜也是同樣的不檢點,用公款召妓女吃喝享樂。所以很快就以失敗告終。
開始沉淀
? ? ?在大刀闊斧的變法前,即使有了前輩們的經(jīng)驗還是不夠,個人的沉淀才是制勝法寶,如何沉淀? 下放基層。自22歲到46歲開始變法前,王安石基本上都是在地方上做官,而不是去中央。這里需要說一下,一般來說,很多進士,擔任地方官三年,就能回到皇帝身邊,開始為皇帝處理天下事,許多高官,乃至宰相都是通過這條路得到的。但王安石不這樣,他看不慣中央內(nèi)官員們碌碌無為,在別人忙著升官時,他主動提出外放到下面做地方官,以了解民間疾苦。更神的是,他做的每一個地方官,都有著良好的業(yè)績。
第一次發(fā)力
? ? 王安石在當鄞縣時,這個地方一大特點,窮,另一大特點,貪。
窮是百姓,真的窮,貪是地主,真的貪。這里百姓沒有錢買糧食種子,怎么辦?借錢,問誰借?肯定是誰有錢就借誰的啊,那誰有錢?地主。你今天借100明年還200,更有甚者要還300。我沒借過錢,但我知道這很貴,起碼在當時很貴,那百姓還不上怎么辦,那更好,用地來還。所以當王安石了解情況后,一個字, 改。 政府出手,把糧食種子以低息貸給百姓,等到豐收了在還錢。改完之后,效果甚好。起碼王安石看清了,當官的光向老百姓揩油,是揩不出國家富強的。重要的是生財,換句話說是國家不會理財。
變法困境
? ? 1062年2月,48歲的王安石,沉淀了24年,到了中央任命被為皇帝任命為參知政事,3大法橫空出世,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統(tǒng)統(tǒng)招呼上,其中兩法到了明朝還在實行。但困難如影隨形,朝廷中五個執(zhí)政者,王安石,曾公亮,富弼,唐介,趙抃(bian)。王安石不必多言,曾公亮七十多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官場混了幾十年,看透了一切,不輕易發(fā)表意見。就是說,不支持,不反對,人家不跟你這四十多歲的小屁孩一起鬧。復辟,不好意思,打錯了,是富弼,結(jié)果也不復辟,裝病退了。唐介反對,趙抃想阻撓變法。總結(jié)來說,沒人幫你。
先說一下變法陣容:王安石,神宗。
反對變法陣容:除王安石,神宗之外的大臣。
?
?行了今天先寫到這吧,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