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醫(yī)師備考-內科-血液科-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
由于體內貯存鐵消耗殆盡,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fā)生的貧血,屬于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貧血出現之前的階段稱作缺鐵;
鐵代謝:
鐵的存在形式:
已經用了-血紅蛋白(2/3)、肌紅蛋白、含鐵的酶
儲存的-鐵蛋白、含鐵血黃素貯存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
轉運的-血漿中的血清鐵(與轉鐵蛋白結合),與幼紅細胞表面的轉鐵蛋白受體結合,通過胞飲進入幼紅細胞,再與轉鐵蛋白分離,參與血紅蛋白合成;
鐵的來源:
食物、老化破壞的紅細胞釋放的鐵幾乎全被利用、VitC等還原性物質可以還原Fe為2價,比3價的鐵容易吸收;吸收主要位于12指腸和空腸上段;
需要量:
1mg/kg/d,用來補充隨腸粘膜細胞脫落而損失的鐵;
病因:
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食物搭配不合理、胃腸疾病、腹瀉;
需要增多-嬰幼兒、青少年、孕婦、哺乳婦女;
慢性失血-月經過多、消化道慢性失血、PNH;
臨床表現:
一般表現-皮膚粘膜蒼白、乏力、頭暈;
消化系統-食欲不振、異食癖、吞咽困難、舌乳頭萎縮;
神經系統-萎靡不振、煩躁不安、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智力低下;
心血管系統-心率快、心臟擴大、心衰(高動力循環(huán)狀態(tài))
輔助檢查:
血象-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DC可見紅細胞染色淺,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區(qū)擴大;早期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骨髓象-增生活躍,幼紅細胞數量增加,鐵粒幼細胞消失,細胞外鐵消失;
骨髓鐵染色-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是貯存的鐵,存在于骨髓的單核巨噬細胞的為細胞外鐵,存在于幼紅細胞內的是細胞內鐵;鐵粒幼<15%,細胞外鐵減少(++正常);恢復是先恢復細胞內鐵,后恢復細胞外鐵(先滿足造血用的);
鐵蛋白14ug/ml;減少-是體內鐵的主要儲存形式,反映缺鐵的敏感指標,只有鐵蛋白才能真正反應是否缺鐵,慢性炎癥時明顯增高;
血清鐵降低(80-180ug/dl)-鐵的轉運形式,與轉鐵蛋白結合,量很少;
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正常情況下33%與鐵結合,<15%為異常
總鐵結合力升高(200-400ug/dl)-與100ml血清中的轉鐵蛋白結合的最大鐵量;
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升高-沒有足夠的鐵與之結合形成血紅素或鐵利用障礙
?
分期診斷:
鐵減少期(儲存鐵減少)-細胞外鐵缺如、鐵粒幼細胞<10%、鐵蛋白<12ug/L;
RBC生成缺鐵期(紅細胞攝入鐵減少,但HB減少不多)-鐵三項異常、紅細胞游離原卟啉增加;
缺鐵性貧血期-Hb男<120g/L;女<110g/L;
鑒別診斷:

治療:
對因治療(飲食、寄生蟲、胃腸道腫瘤);
??? 補充鐵劑-口服元素鐵4-6mg/kg/d生理需要1mg/kd/d,同時補充VC促進鐵的吸收,不能與茶同服;慢性腹瀉者可肌肉注射鐵劑;網織紅7天達到高峰,血紅蛋白2w后開始上升,1-2月恢復;血色素恢復后維持治療3月(補充儲存鐵);
必要時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