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行為心理學

2023-04-01 00:04 作者:干啥啥不會白嫖第一名  | 我要投稿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I_VB8CvNw_6o_QgqyYjN1g?pwd=v3sd?

提取碼:v3sd

編輯推薦

1.行走在外,你不能不懂行為心理學。行為心理學不僅僅是科學實驗室里的一門科學,更是教給人們?nèi)绾芜M行行為解析、自我心理調(diào)適,并透過行為更加了解他人的一門學問。

2.行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皺眉凝眸……這些行為往往能夠揭示人的情感、態(tài)度、智慧和教養(yǎng),它們同有聲語言一起共同傳遞著人內(nèi)心隱秘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對于掌控人心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3.每個人都希望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人的心理并非琢磨不透,其實它很簡單,行為心理學通過行為分析心理,讓你在日常生活中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并且?guī)椭惴治瞿阒車说男袨楹蛡€性。

4.行為心理學會讓你知道人的習慣、情緒、語言、思維、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進行自我完善,會教你認清自我,讀懂他人,看懂生活。

5.行為心理學能給那些不善于識人的朋友們指點迷津,教會他們識人辨人的方法,掌握為人處世的策略,讓他們不僅在職場中如水得魚,還能婚姻生活中收獲美滿和幸福。


內(nèi)容簡介

  行為心理學不僅僅是科學實驗室里的一門科學,更是教給人們?nèi)绾芜M行行為解析、自我心理調(diào)適,并透過行為更加了解他人的一門學問。

這本書整合了華生行為心理學論著中所有的思想理論知識,將完整的華生行為心理學思想體系呈現(xiàn)給大家,并通過各種生活案例來實踐、驗證它的合理性,讓大家知道通過各種行為來洞悉他人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作者簡介

  姜巍,心理學研究者、自由撰稿人,一直專注于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女性心靈修養(yǎng)等專題的研究和傳播。學習中外心理學理論,經(jīng)過不斷探索,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理論體系。

目錄

  第一章

  行為心理學:從行為探索心理的源頭

  刺激與反應(yīng):翻出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反射弧的掌控/003

  靈魂OR身體: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重大轉(zhuǎn)變/007

  主觀VS客觀:誰說“閉眼花寂,睜眼花開”/011

  內(nèi)省與外觀:面對內(nèi)心最深處的角落,還是旁觀者清/015


  第二章

  生理反應(yīng):刺激面前,你的身體很誠實

  有效的刺激喚起反應(yīng):“隔靴搔癢”只能徒勞無功/021

  刺激替代帶來無限可能:鈴聲之于巴甫洛夫的那條狗/025

  反應(yīng)替代解釋童年創(chuàng)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028

  習慣是全新的條件反應(yīng):不過是再關(guān)聯(lián)一個小程序/032

  腺體反應(yīng)的微妙:從“垂涎三尺”到“望梅止渴”/036

  手的分工不過是習慣:左撇子是天才嗎/040


  第三章

  習慣性行為:透過動作讀出本真

  習慣的意義:教你如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047

  習慣的形成:為何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051

  好習慣的養(yǎng)成: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055

  習慣=條件反射?你沒看到棋盤上落子的那只手/059


  第四章

  人體潛能:“天賦”與“本能”不過是自欺欺人

  “天賦”的迷信:打破“龍生龍,鳳生鳳”的觀念/065

  環(huán)境的影響:“墨悲絲染,詩贊羔羊”/069

  “本能”謬論:“狼孩”為什么沒有從母胎帶來“本能”/072

  “記憶”并非能力:小白鼠迷路不過是習慣的丟失/076


  第五章

  情緒之謎:走出意識獨尊的怪圈

  情緒源于遺傳嗎/083

  情緒的生理基礎(chǔ)——脾氣、肝火、膽量等/087

  復(fù)雜情緒的誘因——外界的刺激/091

  情緒的遷移:愛屋及烏證明你還需要更上一層樓/095

  消極反應(yīng):與其“馬后炮”,不如“未雨綢繆”/100


  第六章

  妒忌心理:因為親昵,所以妒火中燒

  妒忌的產(chǎn)生:愛與妒忌原來是一體兩面/105

  妒忌何時開始:懵懂之年,你們說的情結(jié)我不懂/110

  妒忌的源頭:妒忌不是依戀的必然結(jié)果/113

  遠離溺愛:把妒忌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117


  第七章

  恐懼心理:嘗試用良幣驅(qū)逐劣幣

  恐懼的根深蒂固:那些孩子忘不了的心理創(chuàng)傷/123

  情緒能夠傳染:依靠環(huán)境的力量克服恐懼/127

  無條件反射:訓練寬容與接納的良方/131

  杜絕一切恐懼?須知“無知者無畏”/135


  第八章

  語言玄機:符號里藏有大千世界

  語言的產(chǎn)生:鸚鵡和猩猩真的“能言”嗎/141

  語言的發(fā)展:“橘生淮北則為枳”/146

  語言與現(xiàn)實的對應(yīng):你的身體里攜帶整個世界/150

  催生詞語的動覺:起決定性作用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153

  語言習慣要保持:其實你不是忘了對方的名字/156

  “刺激詞”的重要性:福爾摩斯眼中的蛛絲馬跡/161


  第九章

  思維破譯:與自己的無聲交談

  思維的本質(zhì):你與自己的竊竊私語/167

  思維的依托:沒有語言,何以附著/171

  何謂思考?語言功能的“學而時習之”/174

  語言與思維:文學是新的情境下的完美合作/179


  第十章

  人格透視:行為才是客觀的依據(jù)

  人格的定義:我們不能審判靈魂,讓你的行為說話/185

  人格的探究:不要奢望一蹴而就,否則你的判斷就無效/189

  人格的弱點:敢于直面自我的人,是真的勇士/193

  改變?nèi)烁瘢弘m然困難,但有希望/198


  后記/202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行為心理學:從行為探索心理的源頭

  將心理學研究的目光轉(zhuǎn)向人類的行為,華生做的這件事幾乎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之前的心理學一直沉浸在“意識”“靈魂”等范疇里,而且長期以來神學的影子都籠罩著心理學。應(yīng)該說,是華生將心理學真正轉(zhuǎn)變?yōu)橐婚T自然科學,因為他不再關(guān)心那些玄乎其玄的名詞,而從肉眼可見的行為入手,破解人類心理的密碼。

  刺激與反應(yīng):翻出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反射弧的掌控

  每個人的行為,其實都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控制,這就是人們身體的“刺激—反應(yīng)”機制。它仿佛是如來神掌,沒有任何行動的發(fā)生可以逃出它的掌控。

  《西游記》第七回,齊天大圣遭遇一劫:他憑借自己一個筋斗云便是十萬八千里的功夫,跟如來佛袓打賭,若贏了便要玉帝將靈霄寶殿讓給他。正當他志得意滿要如來兌現(xiàn)諾言時,卻發(fā)現(xiàn)這十萬八千里硬是沒有翻出如來佛祖的掌心,倒是如來佛祖將手掌化作五行山,壓住了孫悟空。

  其實每個人身體里都住著一個“孫悟空”,跳不出那宿命般的“如來神掌”??v是翻出十萬八千里,人們的行動也都在“刺激—反應(yīng)”的反射弧掌控之中。

  僅舉一例就可以知道了。夜間行車,前方迎面而來的遠光燈可謂馬路殺手。其原因在于人眼瞳孔會隨著光線的刺激而自動伸縮,正常光線下可以如綠豆大,可一遇強烈的遠光燈刺激,就會自動收縮到只有小米粒大小,此時人眼的進光量直線下降到原本的1/30,兩車相會時瞳孔有一瞬間的伸縮失靈,這一瞬間,人的眼睛出現(xiàn)了“夜盲”,于是,慘劇就此發(fā)生了。

  還有很多,如天冷加衣、酷暑納涼、饑欲得餐、渴欲求飲,無論是來自身體內(nèi)部還是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無一不在召喚著人們做出各種各樣的反應(yīng)。人的眼、耳、鼻、舌等器官與整個肌肉系統(tǒng),更是負有雙重職責,它們不僅要對各種刺激做出靈敏的反應(yīng),還要負責接收刺激發(fā)出的信號,即便是人們夜深睡去,也依然有它們做巡邏的哨兵。

  也許有人要反駁了:“倘若你把一幅凡·高的名畫或者一份貝多芬的交響樂樂譜放到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面前,就不要指望他會有什么反應(yīng),‘刺激—反應(yīng)’的規(guī)律在這里也不適用?。俊鼻衣?,這點在后面將會援引行為心理學的理論來加以解釋,包括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會無動于衷的刺激,還有可以引起人們反應(yīng)的刺激——條件反射。

  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內(nèi)在或外來的刺激,并且人們的身體感知到它們的召喚后會做出反應(yīng)進行運動。但這運動可以是高調(diào)到一眼便知的,比如手舞足蹈,也可以是低調(diào)到只有借助儀器才能探測到的,比如血壓升降,以及人們常說的“眼神中不易察覺的淡淡憂傷”“目光瞬間黯淡了下來”,這些都是較為隱性的反應(yīng)。

  當然還會遇到另一種反應(yīng)。比如一個植物人已經(jīng)喪失認知能力和自主活動的能力,但是他的心跳、呼吸、血壓等依然如常,而咳嗽、打噴嚏、打哈欠等也一如常人。這些反應(yīng)看來是天生就有不需要學習的,也就是不學而能的先天反應(yīng)。還有一些反應(yīng)卻不是,比如說話、動手操作等,不然孩子出生后為什么要牙牙學語,這些反應(yīng)不是出生就有的,而是要在后期的環(huán)境中通過不斷的刺激和反復(fù)練習才能成為一種習慣,這些可以認為是需要習得的后天反應(yīng)。

  從刺激到反應(yīng),這個反射弧的終結(jié)點在哪里呢,會不會如同核反應(yīng)那樣一直反應(yīng)下去?不是,反應(yīng)在這里是為了刺激的終結(jié)。比如人饑腸轆轆的時候,胃會自動收縮,唾液腺會分泌唾液,接下來會有種心理失衡感,這就是所謂“餓得發(fā)慌”,于是開始四處尋找可以果腹的食物,甚至是饑不擇食。而當他飽餐之后,胃的抗議已經(jīng)結(jié)束,此時走在大街上,即便有各種食物散發(fā)出誘人的香氣,他也會視若無睹。再比如寒風刺骨的時候,人在街上會下意識地加快腳步,也許是想要尋找一個地方躲避寒風。

  最后舉個喝酒的例子,酒喝多了酒精對身體也是有刺激的,此時脾胃會自動開啟保護模式,強迫人將喝下去的酒再吐出來,雖然滋味讓人不堪回憶,但這也是身體面對刺激而做出的自我保護反應(yīng)。

  綜上所述,如果沒有“刺激—反應(yīng)”模式,人恐怕難以存活下來。

  如此講來,人們始終在反射弧的掌控之中,一舉一動都逃不出它的掌控。一切行為,都是對它的解讀。

  【見微知著】

  對鏡顧影自憐是否有自戀傾向?

  我們有時會見到一些人,對著地鐵車廂玻璃、汽車的后視鏡,甚至是商店的櫥窗打量自己的儀容是否得體,整理一下凌亂的頭發(fā)或者不服帖的衣服。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行為。

  不過也有較為夸張的,長時間在鏡子面前停留,猶如占領(lǐng)地盤一般,有的可能是整理頭發(fā)或者補妝,但有的則僅僅是為了欣賞自己的倩影,甚至是擺出各種姿勢。這種人往往給后面等待的人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注意自己的儀表當然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但是如果過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就不免會變得自戀起來。自戀者往往對自己的形象格外在意,別人的評價在他們心中會引起不同尋常的反響,這恰恰顯示出他們內(nèi)心隱秘的自卑感。而沉溺于鏡中的自己,也反映了他們逃避現(xiàn)實的心理。

  靈魂OR身體: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重大轉(zhuǎn)變

  心理學得以走下神壇,應(yīng)該說華生功不可沒,因為在此之前靈魂的影子一直在這個領(lǐng)域徘徊不去。當人們終于從人的身體找到心理學的答案,心理學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也許沒有人想得到,今天人們所說的心理學,在最初的時候被神學的影子所籠罩。

  那時,如果有誰說心理學不是研究人的意識,那他多半會被嘲諷。換句話來講,類似于今天說的“心靈體驗”一類,受制于宣稱靈魂與超自然概念的宗教哲學。

  然而,心理學誕生之前又是什么樣子?這種傳統(tǒng)心理學萌生的土壤在哪里?

  可惜靈魂和超自然的觀念久遠到讓人們幾乎無法考證,但是這不妨礙人們做一個猜想。

  在最初的時候,大地上的猿猴還過著群居的生活,那時它們?yōu)樯嫳疾?,并不比今天的人類容易多少,它們忙著打磨石頭,忙著捕魚打獵,忙著采摘果實……但是偏有這么一群猿猴比較另類,它們拒絕出去勞動,其他活動也一概拒絕。于是,整日無所事事的它們正好可以觀察同類的一舉一動,時間長了,它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可以透過皮囊看穿本質(zhì)。

  當然,其他猿猴的窘態(tài)也在它們面前暴露無遺。比如說雷聲震響、電火熊熊、洪水滔天等的時候,雌性會花容失色,雄性會汗毛倒立,恐懼使得它們發(fā)抖、大叫、奔走躲避,甚至把手里的工作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這種條件反射被這群猿猴看在眼里,于是它們便設(shè)計出一些恐嚇的手段來控制其他猿猴。比如說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揚言說有魔鬼要來吃猿猴等,其實如今也能從一些父母讓孩子安靜的方法中看到這種手段的影子。

  于是,在原始人中,智力相對較高的人就會利用“符號”“象征”“儀式”等手段,來對智力較低的人進行管理,于是占卜、預(yù)言、解夢之類的事情就興起了,這些會給他們帶來不菲的酬勞,同時讓他們免去了很多辛苦的勞作。這種情況,有點類似于中國古人所說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說得倒是比較客觀的。

  心理學的獨立可謂長路漫漫。隨著工業(yè)和科技的發(fā)展,心理學期待在科學中有自己專屬的一個席位。在相關(guān)人士多年的呼吁與嘗試之后,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公認的實驗心理學之父馮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使心理學轉(zhuǎn)變?yōu)橐婚T以實驗為基礎(chǔ)的獨立學科。

  但是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fā)展,一些年輕的心理學家對馮特學派以意識作為研究對象的主張?zhí)岢隽速|(zhì)疑,認為心理學應(yīng)該向其他自然科學靠攏,將研究轉(zhuǎn)變?yōu)榭陀^的東西,比如行為。直到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創(chuàng)建了行為心理學這個流派。

  【見微知著】

  為何靠邊的座位大受歡迎?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乘客不多的時候,地鐵上的長條座椅靠邊的位置總是大受歡迎,而中間的位置則相對冷冷清清。這是什么原因呢?

  許多人有一種領(lǐng)地意識,所以更愿意在自己身體周圍留出一定的空間,這和動物有時候會用氣味圈定自己的地盤是一樣的道理。而每個人私人空間的范圍都不同,如果是性格中具有很強排他性的人,私人空間的范圍就會相對較大。

  雖然靠邊的位置不能保證身邊沒有人,但是至少單側(cè)是無人的,這樣的位置一般會讓人比較安心,選擇坐在這里也能最大限度地確保私人空間不被侵入。

  此外,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在不同人際關(guān)系中的私人空間的范圍。如果是戀人之間,0.8米以內(nèi)為愛情空間;假如是面對客戶或者同事,1.2米內(nèi)為商務(wù)空間;至于陌生人之間,一般要保持3米的公共空間。

  主觀VS客觀:誰說“閉眼花寂,睜眼花開”

  古往今來,哲人的話總是令人捉摸不透,如墜云霧之中。主觀的世界總是帶著朦朧的面紗,神秘的色彩已經(jīng)統(tǒng)治了千年。而當人們睜眼看世界時,客觀存在卻是如此清晰可觸。

  哲學家王陽明有天興起和好友游玩,好友有意難為他一下,便說:“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除人心之外沒有其他東西,那么這南山里的花在山中自開自落,又跟人心有什么關(guān)系呢?”王陽明說:“你沒有看花的時候,花跟你的心一同沉寂,你來看花的時候,花的顏色頓時艷麗起來,你就知道這花并不在你心之外的地方?!?/p>

  很簡單地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閉眼花寂,睜眼花開”。

  不過,放在心理學上,究竟對不對?

  按照王陽明先生的說法,客觀存在不重要,我們要時時注意的還是主觀的世界。

  這正中傳統(tǒng)心理學的下懷。

  傳統(tǒng)心理學看重的是對心理意識的研究,自然科學則徘徊在門外。而行為心理學家要展開的一場顛覆性革命,就是將那些傳統(tǒng)心理學遺留下來的概念一掃而空,比如對“感覺”“知覺”“情緒”“愿望”“意念”“意象”“思維”等從主觀角度出發(fā)的詞語,他們要一一進行辨識。

  接下來他們要站在科學、客觀的立場上,建立起一套新的心理學公式。它們將從實驗室中誕生,醫(yī)學、化學、生物學為它們提供理論與實驗的沃土。隨著科技發(fā)展的日新月異,既然胰島素、甲狀腺素、鐳等都相繼被發(fā)現(xiàn),那么行為為什么不可以作為一個新要素在實驗室里被分離出來呢?

  這同時也就意味著,行為心理學家主張研究的,是其在實際生活中觀摩到的客觀的行為,他們試圖發(fā)現(xiàn)、解釋其中的規(guī)律。

  研究人的心理,在對意識的捕捉這一點上總是會力不從心,畢竟它是那樣飄忽不定而又瞬息萬變,而研究者又無法變成對方肚子里的蛔蟲,想要探究人的心思難上加難,而實驗的結(jié)果又無法被檢驗,你如何知道是真理還是謬誤?轉(zhuǎn)而從人的行為入手,行為心理學家主張一切行為都可以套入這個“刺激—反應(yīng)”的公式。比如,我們指責一些人游手好閑,或者對有些人妨害他人的行為進行懲罰,這些都是刺激。而對方的一切行為都會作為反應(yīng)納入我們的研究范圍,比如讀書、寫字、傾聽,逃跑、避難等,一言以蔽之:行為即反應(yīng)。

  戰(zhàn)國時候有位法家人士,他從沒聽說過西方的行為心理學,可是他卻運用了它,而且可謂得心應(yīng)手。他就是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想在秦國施行變法,怕百姓不聽,于是先樹立威信。他在城南門立了木桿,貼出告示:能把木桿搬到北門的,賞金十兩。起初眾人心里犯疑,他把賞金加到五十兩,果然有一位年輕人站出來將木桿一口氣搬到北門。商鞅馬上兌現(xiàn)承諾,并且大加贊賞。后來新法頒布,果然令行禁止。在商鞅的輔佐下,秦國逐漸富強起來。賞金是刺激,民眾對新法的推行堅信不疑才是他想要的反應(yīng)。我們可以說,假如商鞅不是政治家,從他游說秦孝公以及立木為信這些事情來看,若在現(xiàn)代,他說不定是一個優(yōu)秀的行為心理學家。

  【見微知著】

  把發(fā)票揉成一團是在發(fā)泄情緒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見到這樣一種人,他們接過購物票據(jù)的時候會直接將其揉成一團或者“刺啦”一聲撕碎。他們?yōu)槭裁磿@樣做呢?

  這樣的人一般精神壓力較大,急需一個發(fā)泄的出口,來平復(fù)自己的情緒,因為一旦壓力累積到達極限,就很容易造成“火山爆發(fā)”。他們不愿直面精神壓力的問題,而是選擇了用其他方式來紓解內(nèi)心的焦慮,這在心理學上叫作“轉(zhuǎn)移行為”。

  內(nèi)省與外觀:面對內(nèi)心最深處的角落,還是旁觀者清

  或許大家聽說過類似的故事:一個心理醫(yī)生治好了他人的病,卻對自己的心理痼疾束手無策。倒是旁人洞若觀火,于是當頭棒喝,心理醫(yī)生恍然驚醒,心結(jié)頓開。于是人們始懷疑內(nèi)省是否真的有效,確實很多時候,依舊是“旁觀者清”。

  “內(nèi)省”這個詞聽來陌生,但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曾參說過,他每天要自省很多遍:替別人出謀劃策的時候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來往有沒有言而無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溫故知新。

  當然,今天也有這種現(xiàn)象,比如年少無知時受罰:“給我面壁思過去!”甚至光思過還不夠,必須白紙黑字落實下來,洋洋灑灑寫一篇檢討。

  然而,具體的效果有沒有呢?這就很難說得清了。

  一個人在內(nèi)省的那一刻,他所反省的內(nèi)容就已經(jīng)成為記憶,然而記憶也依然會被選擇性地遺忘或者更改,那么內(nèi)省是否能夠獲取最可靠的信息顯然還未成定論。有人也會以此作為理由,來強調(diào)感覺、知覺的存在,而不愿相信人所做出的行為來自生理上的一些化學反應(yīng),試圖維系他們長久以來相信的一切,包括人類社會的記憶與信仰,因為一朝發(fā)現(xiàn)這些全部崩塌,他們便會處于飄忽的失重狀態(tài),在虛無之鄉(xiāng)游弋。

  可是內(nèi)省心理學恰恰是建立在這些疑惑和恐慌之上的。而人們?nèi)绻豢蠏仐壐杏X、意象、記憶、感情、信仰等主觀色彩濃厚的詞語,那么他們就始終在繞一個極大的圈子,而無法抵達心理的本質(zhì)。舊瓶裝新酒也有年久易碎之虞,倒不如新瓶來得堅固耐用。傳統(tǒng)心理學在人們心中留下的觀念根深蒂固,于是行為心理學家只好將其打碎來一次除舊迎新,而避免它成為接受新知的障礙,這樣人們將會逐漸接納行為心理學的觀點,并嘗試使用它來解答曾經(jīng)無法破解的疑問。

  內(nèi)省法看似簡單,其實不然,人們往往在自我認知上過于自信了。你是不是有很多時候總以為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然而在糾結(jié)不已之時,卻是別人的一句話點醒了你,有如當頭棒喝,讓你猛然間看清了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僅僅是因為我們身在此山中,才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樣,很多人可能在為別人排憂解難的時候說得頭頭是道,可若逢事情真的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卻反而茫然不知所措了。因為身處迷局之中,很難跳出來用超然清醒的態(tài)度去分析解決問題。所以,對于自己內(nèi)心最深處的那個角落,他們也未必有完全的控制權(quán)。而難以忍受獨處的人,他與自己本來就沒有成為好友,于是,即便面對內(nèi)心的真實,他也同樣無法去正視。

  順理成章,我們可以獲得的最直觀可信的證據(jù),便是作為反應(yīng)外顯形式的行為,可以讓我們循著蛛絲馬跡,按圖索驥。

  行為心理學與生理學可謂密不可分的姻親,這源于它們都是自然科學。生理學對動物身上的各個部分必須了如指掌,比如人體九大系統(tǒng)如何分工合作,有條不紊地運行,通過人的身體發(fā)射出的信號解讀心理,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密碼。而行為心理學在借力生理學的同時,更加關(guān)注人和動物的各種行動,不但要觀察分析,還要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以便適當控制人與動物的行為。

  脫離實驗進行主觀臆斷顯然不是行為心理學家的風格,數(shù)據(jù)整合之后無論是曲線還是表格,都足以讓他們更進一步由刺激推測出人與動物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yīng),而反過來根據(jù)反應(yīng)也可以還原當時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情境讓其深受刺激,只不過這里并非福爾摩斯的探案,而是對日常行為的潛心研究。

  【見微知著】

  為何好脾氣的人會染上“路怒癥”?

  有車一族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堵車、被人強行超車、被迫急剎車等。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平時性情溫厚的人,也會一股火直沖頭頂,忍不住破口大罵。

  是什么讓一個好脾氣的人犯“路怒癥”呢?原因在于開車的時候人們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人車合一”的錯覺,原本自己身體周圍的私人空間現(xiàn)在放大到車子周圍的話,空間領(lǐng)域會直接成比例地擴大。而當有人侵入私人空間時,在腎上腺素的刺激下,人會變得富有攻擊性。當然,這樣做的后果只會使自己的理智進一步喪失,讓自己面臨更大的危險。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1878年1月9日,約翰·華生(JohnBroadusWatson)降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個平凡的家庭。身為小農(nóng)場主的父親平日性情暴躁,而母親又是一個虔誠的信徒,生長于這種家庭氛圍中的華生,或許是因為母親的嚴苛而終生對任何宗教無感。

  在他13歲的時候,父親拋棄了這對母子,母親賣掉農(nóng)場,帶著他搬到格林維爾鎮(zhèn)居住。然而在那里他因為出身于偏遠的山村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這讓經(jīng)歷過父母離異和家教不當?shù)娜A生越發(fā)變得敏感脆弱,情緒和學業(yè)都長期陷于低谷狀態(tài)。但是誰也沒想到,約翰·華生竟然在后來建立了心理學的一個新學派,成為行為心理學的開山鼻祖。

  華生的行為心理學對于當時的傳統(tǒng)心理學可謂是一個巨大的顛覆,雖然他的個人生活頗受爭議,但是這無損于他在心理學領(lǐng)域做出的開拓性成就。不同于之前的以意識為研究對象的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將目光轉(zhuǎn)向人類的行為,從而彌補了前者單純依靠內(nèi)省而不切實際的缺陷,將心理學從主觀世界引入客觀世界,強調(diào)環(huán)境對人的重要影響,以及人類的許多習慣都是后天習得的這一事實。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推動心理學向一門成熟的自然科學轉(zhuǎn)變,并在心理學界產(chǎn)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影響,屬于當時心理學最前沿的理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許多主張具有顛覆性,包括由此衍生出來的在幼兒教育方面的一些觀點。雖然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刺激—反應(yīng)”理論也具有片面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心理學對意識的研究受阻。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行為心理學也同樣面臨更新?lián)Q代的問題,但是我們依然要肯定它為心理學發(fā)展做出的貢獻,而且其依然有我們可以學習借鑒之


行為心理學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天柱县| 曲周县| 呼和浩特市| 汤阴县| 永康市| 维西| 兰坪| 龙里县| 安仁县| 玛纳斯县| 璧山县| 祁阳县| 兴宁市| 芜湖县| 山东| 门头沟区| 溧阳市| 卓尼县| 华阴市| 临夏市| 望谟县| 陆川县| 赤峰市| 馆陶县| 锡林浩特市| 新建县| 琼结县| 华蓥市| 郓城县| 和政县| 青河县| 彭州市| 来安县| 阜新市| 淅川县| 浮梁县| 信阳市| 高陵县| 通许县| 资阳市|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