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長江和太湖之間,曾經(jīng)還有一片半個太湖那么大的湖?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太湖明珠無錫的北邊,曾經(jīng)有一片半個太湖那么大的湖泊,如今卻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平原,再也看不到一點湖泊的影子。這就是如今只存在于史料記載中的,消失之湖——芙蓉湖。

芙蓉湖,又名上湖、射貴湖、無錫湖,因為湖中生長荷花而得名。在湮塞前是蘇南大湖,位于太湖之北,地跨無錫,江陰,蘇州,武進,原水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此湖在先秦時名無錫湖,作為地名,先有無錫湖,后有無錫城。
元·王仁輔《無錫志》載:“《吳地記》云:無錫湖,萬五千三百頃,為晉陵上湖?!庇州d:“陸羽《惠山記》云:惠山東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貴湖,一名芙蓉湖?!w自山下百余里,目極荷花不斷,以為江南煙水之盛。”由此可見,曾經(jīng)的芙蓉湖,的確是又大又美,令人神往。
關于芙蓉湖最早的治理記錄,是在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333年,楚國滅越,公元前248年,楚國封春申君黃歇于吳墟(無錫)。據(jù)史籍記載,春申君曾治理過無錫湖,可能筑了一些湖堤,以便在淤漲的地段圍田。春申君還在無錫、武進、江陰等地開鑿多條河浦,便于灌排和交通運輸,并設置范圍較大的上、下兩屯,墾拓農(nóng)田。之后漢晉的數(shù)百年間,除了幾次小規(guī)模的圍湖造田外,芙蓉湖基本沒有大的變動。
南朝宋時期,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人口和糧食需求,元嘉年間在太湖流域進行了一系列小規(guī)模的圍湖造田,芙蓉湖因年久淤積,分化出陽湖、茭饒、臨津諸湖。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復于芙蓉湖區(qū)修陽湖堰,得良田數(shù)百頃。又于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治臨津湖為田。雖然圍田都成功了,但規(guī)模都較小。太湖流域塘浦與圩田的建設應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水網(wǎng)形成后,圩田才能有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
到了唐朝中后期,江南的賦稅占到了全國的很大一部分,朝廷開始注重對江南的開發(fā)和建設。由于圩田建設在大范圍內(nèi)有組織有規(guī)劃地進行,建成的塘浦圩田井然有序,形成完整的平原水網(wǎng)圩田水利系統(tǒng),當時土地利用還不緊張,農(nóng)田處于不完全開發(fā)的狀態(tài),大圩中有不少未開發(fā)的湖蕩、洼地可以蓄澇,而用封閉高厚的圩岸御洪。
宋初,由于種種原因,太湖平原以塘浦為四界的大圩制漸見解體,數(shù)萬畝的大圩,大多分割成以涇浜為界的數(shù)百畝的小圩,并一直延續(xù)到后世。由于宋初水利方針轉為以漕運為主,為便利漕運,將有障舟楫轉漕的堤岸堰閘全都毀去,使水網(wǎng)失去控制,太湖下游洪澇災害明顯增多,平均每六年發(fā)生一次大水災,低洼圩區(qū)積水長期不退,造成“千里一白”的狀況,有時沿湖5縣積水面積達4萬頃,比太湖的面積還大。
芙蓉湖在宋元祐時"已治為田",但其后數(shù)百年一直是“時湖時田”,從未成為過良田,直到明初永樂時,"筑上壩以截來源,繼筑五壩則上游道阻,而湖盡為田",到明代隆慶天啟時,常州大守歐陽東風"堅筑內(nèi)外堤障始稱完善"。
明宣德6年(1431),朝廷派周忱巡撫江南總督稅糧。周忱目睹芙蓉湖的水患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就下決心治理芙蓉湖。他總結前人治理芙蓉湖的經(jīng)驗,采用宋代水利專家單鍔的主張:“通盤治理,從全局出發(fā),采用疏導的方法”,提出了自己治理芙蓉湖的方案。他征集無錫、武進等地的民工,采用“上堵下泄,化害為利”的方法,帶領民工在芙蓉湖北面筑堤,阻止江水流入,四周鑿開渠道,排泄湖水。開辟江陰黃田港,讓芙蓉湖水流入長江。然后在芙蓉湖四周筑圩堤,圩內(nèi)開辟良田10萬多畝。為了防止堤內(nèi)積水,又修筑了提水工具——戽水機,積水隨時排出,為了不讓湖河之水倒灌,還修筑了水閘,這樣,終于解除了水患。
明代以后,縮小了的芙蓉湖被稱為西湖,楊家圩被稱為東湖。到如今,芙蓉湖已完全不復存在,只剩下了一些小河魚塘,以及“蓮蓉橋”等與之相關的地名。
芙蓉湖的坎坷一生,見證了江南這片土地由荒蕪到興盛的發(fā)展,也見證了人類的力量由弱小到強大的進化。
但是如果有得選擇,我還是希望能一睹她那昔日芳華,那美不勝收的“蓋自山下百余里,目極荷花不斷,以為江南煙水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