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核兩年不好:中醫(yī)益氣養(yǎng)陰,通利小便治愈?;颊邔O先生,61歲?;颊邇赡昵盎加心I
腎結核兩年不好:中醫(yī)益氣養(yǎng)陰,通利小便治愈?;颊邔O先生,61歲。患者兩年前患有腎結核,平常老是感到尿不盡,腰痛,盜汗,低熱等不舒服之癥,雖經醫(yī)院治療,但是效果不明顯。于是尋求中醫(yī)治療。 我當時診見患者舌紅少苔,脈細數,經問診及望診又發(fā)現患者尿頻,尿血,尿不盡,腰痛,氣短乏力,嗜臥,五心煩熱,盜汗?;颊弑砻嫔峡床铍m多,但用中醫(yī)的思維,我們很容易找出患者的病因。根據患者尿頻、腰痛辨為腎虛不固,再根據氣短乏力、嗜臥辨為氣虛不攝,因五心煩熱、盜汗辨為陰虛,以此辨為氣陰兩虛證。 病因找出來之后,方藥也就好用了,于是給患者開出如下藥方:麥冬,姜半夏,紅參,炙甘草,粳米,大棗,豬苓,澤瀉,滑石,茯苓,阿膠,黃芪,白茅根等。方中麥冬,姜半夏,紅參,炙甘草,粳米益氣養(yǎng)陰,用豬苓,澤瀉,滑石,茯苓,阿膠清熱利水育陰,加黃芪益氣固腎,白茅根涼血止血。七付藥,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藥后第二次來診時說服藥后諸證略有改善,盜汗減輕,五心煩熱好轉。于是減輕方中麥冬用量,又七付,患者服后腰痛好轉,尿頻、尿不盡恢復正常。于是又在原方的基礎上多次調方,患者前后共服藥三十多付,諸證解除。 腎虛不固,專業(yè)說法為腎氣不固。是指腎氣虧虛,失去固攝作用,導致腎藏精氣、司二便的功能失調,進而出現一系列病理表現。 導致腎氣不固的原因有先天稟賦不足、小兒精氣不充足、老人精氣衰退、房事過多、病程綿長。當腎氣不固時,會出現呼多吸少、大便滑脫、小便清長、遺尿等癥狀。若女性出現腎氣不固時,還會出現經期提前、月經量增多、淋漓不盡等現象。當男性出現腎氣不固時,會出現遺精、早泄等癥狀。 腎氣不因證是腎氣虛損,固攝作用減弱所致的病證。凡先天不足,年幼腎氣未充,或房事過度,久病傷腎,年老腎氣虧虛等均可引起本證。 主要臨床表現:小便清長而頻數,或尿后余瀝不盡,或小便失禁,或遺溺,或夜尿增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或胎動易滑。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聽力減退,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細弱沉。 病機分析:本證以腎氣虛、固攝作用減弱為特征。腎氣虛,固攝作用減弱,膀胱失約氣化失司,故小便清長而頻數,以及余瀝不盡,小便失禁,遺溺,或夜尿增多。腎氣虛弱,精關不固,故男子滑精早泄;腎氣虛弱,帶脈失約,任脈失養(yǎng),則女子帶下清稀,胎動易滑;腎氣虛,臟腑經絡功能減退壩u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聽力減退,面色蒼白,看淡苔白,脈細弱沉。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的小便異常當與膀胱濕熱證辨別,但膀胱濕熱證常有尿頻尿急尿痛,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數等濕熱的臨床表現;本證一般無濕熱之象。本證的腎虛表現當與腎陽虛、腎陰虛證辨別,腎陽虛、腎陰虛證有明顯的寒象與熱象,本證一般無明顯寒象和熱象。 辨證注意點:有膀胱失約以及精關不固、帶脈失肩;肺腎氣虛則宗氣亦虛,故聲音低怯;腎氣虛則腰、膝酸軟;胸陽不振,陽氣運行不利,固攝無權,則胸悶。肢冷面青,冷汗淋漓。脈虛浮無根為陽氣虛衰之危象。若陰虛體質則生內熱,虛火上炎而見面赤心煩,口燥咽干,舌紅,脈細數。 施治要點:(一)本證的基本治法是補腎固澀。由于形成本證或因年幼腎氣不充,或成年耗傷腎氣,乃久虛慢性之疚,當行緩補之法.所謂“王道無近功,久服自有益”。此外,補者貴在恰當,應選用性味平和,偏性不大而副作用小的丸藥,較為適宜。 (二)腎氣虧損,固藏失職,單以補精而不加固澀,則不易恢復,葉天士說:“非澀無以固精”。故腎氣不固者,固澀腎氣尤為重要。龍骨、牡蠣、芡實、蓮子、金櫻子之類為常用之品。再者因虛而不固者,以補為澀,于大隊補益藥中稍加收攝藥;若因不固而致虛者,應以固為補,于大隊固澀藥中稍加補益藥。臨床上補益與澀固,權衡而用之,可以互為促進功效。此外,馮楚瞻所創(chuàng)之接行斂納法,凡腎虛而不攝者,于八味、六味類的補腎方中,加入牛膝下趨接行,五味斂納收藏,可以增強澀固之效。 (三)腎氣乃腎精化生之氣,而腎精得以化氣,又全賴下焦之陽氣的溫煦,所以腎氣充足與否,同腎精、腎陽密切有關。故在治療本證之時,尚須注意補腎益氣填精法的使用。 腎氣不固,是腎氣虛固攝無權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年高腎氣虧虛,或年幼腎氣未充,或房事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腎氣虧虛則機能活動減退,氣血不能上充于耳,聽力逐漸減退;骨骼失腎氣之溫養(yǎng),所以腰膝酸軟。腎與膀胱相表里,腎氣虛膀胱失約,以致小便次數頻繁,量多而清長,甚則小便失禁,排尿無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使尿后余瀝不盡。若腎氣未充,腦髓不足,元神不能自主,故致小兒遺尿。夜間陰氣盛,陽氣衰,故腎氣不足者見夜尿頻多。腎氣不足,則精關失固,常見帶下量多而清稀;任脈失養(yǎng),胎元不固,容易造成流產,舌淡白,脈沉弱,是腎氣虛弱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