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進擊”-齊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轟炸機


?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裝備了多種各具特點的轟炸機,它們有的默默無聞,而有的則像“戈塔”G.IV與弗雷德里希沙芬G.III這樣大放異彩,給英法兩國的軍隊與本土播撒下死亡與恐懼。而今天講的則是另外一種德軍用來實施轟炸任務的作戰(zhàn)飛機:R型飛機中的代表者也是唯一的量產者:齊柏林.斯塔肯R.VI。(Zeppelin-Staaken R.VI)
? ? ? 根據一戰(zhàn)德國軍用飛機分類,R型飛機是指配備有3臺以上發(fā)動機的巨型轟炸機。而最早提出R型飛機(當時稱作巨人飛機)這一概念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齊柏林飛艇的發(fā)明者:費迪南.馮.齊柏林伯爵。
? ? ???? ? ??

? ? ? 在聘請了一群來自博世公司的工程人員后,齊柏林在租借于戈塔飛機制造廠的一個庫房成立了專門從事巨人飛機研發(fā)的VGO設計聯盟,巨人飛機的發(fā)展史由此開始。
? ? ? ?齊柏林領導的VGO設計聯盟開發(fā)出的第一種“巨人飛機”是于1915年4月試飛的VGO.I型飛機。這款專為德意志帝國海軍空勤隊打造的大型飛機一大特點就是并沒有采用當時常規(guī)的雙發(fā)動機布局,而是特別的三發(fā)布局,裝備了三臺邁巴赫Mb.IV型240馬力水冷式汽油發(fā)動機。該機另一大特點便是體型非常龐大,翼展達到了驚人的42.2米;可以說齊柏林“巨人飛機”在這里便立下了一個體型標桿。很快,VGO.I應軍方要求安裝了兩臺備用發(fā)動機,但該機在隨后的測試中墜毀了,原因可能是超重。

? ? ?這次失敗并沒有讓VGO聯盟氣餒,他們不久后便推出了VGO.II型飛機。雖然編號不同,但VGO.II與前作相比沒有什么區(qū)別,技術人員也只能講出一些微小的結構差異。VGO.II本也打算用于俄國前線,但不久便轉入了訓練部門,原因是該機體型夠大但是動力不足,未能達到作戰(zhàn)需求。
? ? ? 于是,改良型號:VGO.III型飛機很快便被生產出來,該型號的動力配置改為6臺邁巴赫160馬力發(fā)動機,它們兩兩一組推動3部雙葉片螺旋槳,此時的“巨人”已經派頭十足。為此,德軍在東線戰(zhàn)場組建了兩個專門使用這些大塊頭的特別飛行部隊—第500與第501“巨人”飛機分隊。(簡稱Rfa)

? ? ?1916年,VGO聯盟搬遷至柏林市郊的斯塔肯,以便就近利用那里的齊柏林飛艇庫開展研發(fā)工作。不久后,VGO便推出了新型號,不過這個型號不再以VGO命名,而是被稱作齊柏林.斯塔肯R.IV,R就是德語“巨人飛機”的首字母(巨人飛機德語全稱:Riesenflugzeug)。R.IV的動力與VGO.III相比更上一層樓,雖然依然是6臺發(fā)動機的配置,但換成了動力更強的奔馳Bz.IV型220馬力發(fā)動機,雙葉槳也換為四葉槳,而且R.IV的火力相比其他德國大型轟炸機也要更加引人注目:6挺MG14航空機槍。

? ? ?但是令人尷尬的是,盡管VGO聯盟不斷推陳出新,“巨人飛機”系列也出現了一架又一架的原型機,卻始終未能獲得軍方的正式訂單,這一尷尬局面在1917年初出現的齊柏林.斯塔肯R.V身上也沒能得到改變。該型機的發(fā)動機減至5臺,但動力增至245馬力(邁巴赫Mb.IVa發(fā)動機?),發(fā)動機配置方案也有了新思路:其中一臺依然安置在機首位置,而另外四臺則兩兩一組安置在兩翼并一前一后放在發(fā)動機艙中。武器配置改為5挺機槍,而且設計人員在上層機翼設置了一個被稱作“燕窩”的機槍巢。
? ? ?R.V被部署在西線戰(zhàn)場接受測試,前線部隊最早感受到了“巨人”的壓力。它需要特殊的停機坪,而其他飛機都可以使用的跑道不適合R.V:它龐大而沉重的機身壓得跑道坑洼不平,所以為它建造了專門的基地。

? ? ? 功夫不負有心人,VGO聯盟為實現從原型機到投入正式量產的努力,終于在之后推出的齊柏林.斯塔肯R.VI得到了實現。R.VI的翼展繼承了前輩們的風格:42.2米(與二戰(zhàn)期間的B-29轟炸機相當?。?,機長也有22.1米。其體型在當時來看相當的巨大。

? ? ? R.VI的動力由4臺邁巴赫Mb.IVa型245馬力6缸液冷式汽油發(fā)動機提供,之所以繼續(xù)采用這種發(fā)動機,是因為該發(fā)動機在高空環(huán)境中出力狀況最好,這4臺發(fā)動機驅動4部直徑為4米的雙葉片螺旋槳。起落架由18個輪胎組成,輪子直徑達1.2米;同時為了防止“拿大頂”事故(飛機降落時因為機身前傾導致機首觸地的事故),在機首下方設置了輔助機輪。機組成員為7人:機長、副駕駛、無線電操作員、供油機械員各一人,負責發(fā)動機的機械人員2人;同時一架飛機配置的地勤人員更是多達50人。值得注意的是,R.VI還使用了當時少見的密封式駕駛艙。



? ? ? 與龐大的身軀相稱的是齊柏林.斯塔肯R.VI的載彈量:2000千克(以當時的技術來講是相當不錯的數據了)。不過如果是實施遠距離轟炸的話,考慮到來往所需的燃料,R.VI的平均載彈量是1000千克左右,這種載彈量基本有三種掛彈方式可以選擇:10枚100千克炸彈、3枚300千克炸彈、1枚1000千克炸彈。為了防御戰(zhàn)斗機的攻擊,R.VI裝備有4挺MG14型航空機槍,其中一挺位于機首的機槍座艙,兩挺位于機背位置,第四挺則裝在機腹艙室。


? ? ?R.VI的性能終于打動了軍方。1917初,軍方派出相關人員對R.VI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R.VI的性能完全達到了要求,于是德國航空隊總監(jiān)批準以55.7萬馬克的單價采購一批;至此,“巨人飛機”終于擺脫了無法突破原型機狀態(tài)的尷尬局面,獲得了正式量產,雖然訂單僅僅數一十計。不過R.VI的體型巨大、工藝復雜,為了生產這種飛機,德國動用了4家工廠的力量-就這樣也只生產了18架。
? ? ?1917年6月28日,第一架齊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轟炸機交付部隊使用,隨后出產的R.VI轟炸機陸續(xù)裝備第500與第501“巨人”飛機分隊,最初部署于東線戰(zhàn)場作戰(zhàn)。1917年8月,R.VI型轟炸機以庫爾蘭為基地,對俄國境內的軍事目標實施了打擊。出于安全考慮,R.VI基本只在夜間出動,每架飛機炸彈攜帶量不超過770千克,飛行時間3-5小時,而出擊高度則在2000-2400米之間。

? ? ? ?與此同時,德軍正集中大型轟炸機即“戈塔”式重型轟炸機的力量對倫敦在內的英格蘭東南部地區(qū)實施戰(zhàn)略空襲,以逼迫英國屈服。就在這些戈塔轟炸機讓倫敦人大感頭痛與恐懼的時候,另一種更為強悍、更為恐怖的轟炸機也加入了入侵行列:齊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轟炸機。1917年夏季,第500與第501分隊調往西線,其中第500分隊入駐法國的加斯提尼,第501分隊入駐比利時的根特(為轟炸英國而組建的第三轟炸機聯隊的基地也在這里),構成了對英國本土的新威脅。
? ? ?1917年9月17日,齊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轟炸機首次出現在英國上空實施了轟炸。此后,R.VI多次配合第三轟炸機聯隊的戈塔式重型轟炸機對倫敦等英國城市實施轟炸,從1917年12月至1918年5月,這種“合作”共進行了11次,向英國投擲了27噸炸彈。
? ? ?齊柏林.斯塔肯R.VI通常每次出動5架對英國進行夜間空襲。這種夜間遠距離空襲需要借助月光、轟炸機搭載的無線電設備以及作為地標的泰晤士河導航,通常往返需要耗費7個小時。這種夜間作戰(zhàn)雖然辛苦而又伴隨著危險,但值得提出的是,沒有一架R.VI在英國上空被擊落,只有兩架是在返航途中墜毀的,相比之下,戈塔轟炸機在英國上空戰(zhàn)損了24架,看來R.VI同樣有著德國轟炸機防御能力出色的優(yōu)點。

? ? ? R.VI在實戰(zhàn)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讓技術人員們大受鼓舞,也讓其他德國飛機廠商開始研發(fā)自己的巨人飛機。于是,一批體型更大的試驗型號在戰(zhàn)爭最后幾個月相繼出現??上У氖?,這些飛機還沒有來得及在戰(zhàn)場中發(fā)揮價值,德國便于1918年11月宣布投降,而巨人飛機的發(fā)展歷程也隨之落幕了。
? ? ?一戰(zhàn)結束后,18架齊柏林.斯塔肯R.VI轟炸機依然有6架完好,這些飛機成為了多國人士觀摩的對象,后來全部轉入了民用。這種“巨人”確實值得一看,它是一戰(zhàn)德國R型飛機中唯一一個投入量產的型號,是一戰(zhàn)參戰(zhàn)過的體型最大的轟炸機,而且還是歷史上轟炸過倫敦的最大型轟炸機,而最后這項紀錄到納粹德國時期也未被打破。

? 齊柏林.斯塔肯R.VI的基本數據
?類型:4發(fā)動機遠程重型轟炸機
?原產國:德國
?服役時間:1917年-1918年
?機長:22.1米
?翼展:42.2米
?機高:6.3米
?機翼面積:332平方米??
?空機重:7921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1848千克
?動力裝置:4臺邁巴赫Mb.IVa型245馬力6缸發(fā)動機
?最高時速:135公里/小時
?最大續(xù)航時間:10小時
?實用升限:4320米
?武器裝備:4挺MG14型7.92mm航空機槍,最大載彈量2000千克
?機組成員:7人
巨人“進擊”-齊柏林.斯塔肯R.VI重型轟炸機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