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修養(yǎng),叫遇事不指責
作家盧思浩說:“不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是難得的修為。”
畢竟你用一根手指指著別人的時候,有三根手指正指著自己。
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學會用一顆理解的心看待對方的不足,才真正標志著人格的成熟。

-01-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善意的溝通。
很多時候,由于認知不一,每個人的思維都有所差異,溝通方式也各有不同,很多時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然而,“溝通”和“指責”是不一樣的。
指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帶著敵意和負面情緒去埋怨對方;
而溝通則是考慮到雙方的立場,出于關心,給予對方善意的提醒。
每個人都有面對不幸的時候,與其將矛頭直指對方,不如共同面對,冷靜思考。

-02-
想想生活中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
孩子生病了,心里焦急萬分,卻聽到:“你怎么做家長的,孩子都不會照顧”;
意外發(fā)生后,極力想挽回損失,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罵:“這一點小小的事情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
擁擠的公交上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不停地道歉,對方卻不依不饒:“走路不長眼睛嗎!”
高品質(zhì)的溝通不是情緒的轉(zhuǎn)移,而是從心開始,相互理解。
動輒用指責的語氣苛待別人,有時非但沒有起到提醒的作用,更容易引起反效果。
不依不饒,最易雪上加霜;保持客觀冷靜,才有大格局。
-03-
很多時候,矛盾的產(chǎn)生不是兩人之間真的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將小事過于放大,哪怕不了解真相,也一定要爭個輸贏。
人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便容易陷入狹隘之中;
在全面地了解事實的真相之前,不妄下論斷,是一種成熟,也是高情商的體現(xiàn)。
換位思考,寬容體諒,是人與人之間最善良的溝通方式。
形成相互體諒的思維習慣,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太陽從不指責烏云,因為它所散發(fā)的強大能量,能驅(qū)散密布的黑暗;
大海從不指責小溪,因為它在用自己的方式,以涓涓細流,滋潤一方田地。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于人”,不輕易指責,是一種修養(yǎng),也是一種智慧。
這樣的人,人緣一直好,福氣自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