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2000億效應,曠視上市之路還遠嗎?

【藍科技綜述】2021年12月30日,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商湯科技在香港成功上市,這家7歲的AI獨角獸上市即大漲,市值一度漲過2600億港元,造就了全球AI領域最大資金規(guī)模IPO。
隨著消費互聯網的紅利見頂,產業(yè)互聯網打開全新的增長空間,其中AI技術是重要的發(fā)展引擎。度過早期的喧囂,AI技術已然涉入產業(yè)化的深水區(qū)。而商湯科技的成功赴港上市,可以看作是在行業(yè)拐點來臨前,為產業(yè)鏈和投資者打下的一針強心劑,成為了AI商用突破行業(yè)拐點的樣本。
歷經早期AI市場的野蠻生長,處于泡沫低谷之中的商湯是如何實現的突圍?AI企業(yè)的前路該怎樣走,將逐漸成為千行百業(yè)共同面臨的問題。
商湯上市的硬實力
商湯科技是一家專注于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的AI軟件公司,主要業(yè)務為智慧商業(yè)、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大板塊。
從提交招股書開始,商湯的上市之路就廣受關注,也存在一些爭議,如一直未能盈利的窘境、高管過高的薪酬等問題。不過從技術角度看,商湯處于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第一梯隊是毫無疑問的,這也是支撐其股價表現的重要因素。
上市之前,商湯科技的公開估值是770億元。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成立的商湯科技此前已經進行了12輪融資,吸引了IDG資本、阿里巴巴等著名資本。在本次延遲上市風波中,商湯科技的基石投資者陣容得到加強:獲得上海徐匯資本、國泰君安證券投資、香港科技園創(chuàng)投基金等9家資本入駐,基石投資規(guī)模也由4.5億美元提升到5.1億美元。
種種資本加持背后,打造出了全球領先的人才團隊。目前,商湯科技擁有40名教授,5000多名員工,其中約三分之二為科學家及工程師,包括250余名博士及博士候選人;學術研究方面,公司問鼎70多項全球競賽,發(fā)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并且擁有8000多項人工智能專利及專利申請,居行業(yè)領先地位。
商湯科技創(chuàng)始人湯曉鷗博士創(chuàng)業(yè)前曾先后擔任微軟研究院視覺計算組主任、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多媒體集成技術研究室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工程學院杰出學人等。2014年初,湯曉鷗團隊發(fā)布了準確率高達98.52%的人臉識別算法,超過Facebook類似算法的97.53%,在全球AI界聲名鵲起。
從研發(fā)規(guī)模來看,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研發(fā)開支別為人民幣8.5億元、19.2億元、24.5億元及17.7億元,累計為約70億元。同時,商湯科技上市募集資金中,60%將用于投入研發(fā)。
反映在財務指標上,商湯科技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斷加強。招股書顯示,商湯毛利率持續(xù)攀升,由2018年的56.5%增至2019年的56.8%,2020年為70.6%,2021年上半年達到73.0%。
營收方面,商湯科技已成為亞洲軟件收入最大的AI企業(y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商湯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2021年上半年,商湯營收為16.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91.8%。
和商湯相比,曠視到底弱在哪?
商湯上市后的火熱,很自然地讓投資者們對“AI四小龍”中其他三家(曠視、云從和依圖)的資本征途充滿期待。尤其是折戟港股后轉戰(zhàn)科創(chuàng)板的曠視科技,有希望成為四小龍中第二家上市的AI公司。
兩者都在不斷加快商業(yè)化落地進程,并在重點場景布局之外,還通過內生或外延的方式,加深垂直場景應用或拓展新場景。
從落地場景看,目前商湯致力于構造平臺,以“1(基礎研發(fā))+1(產品和服務化)+X(行業(yè)應用)”的業(yè)務模式實現技術的快速落地,重點布局安防、手機和汽車等多個領域。曠視推出了AI+IoT系列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主要聚焦個人物聯網(手機)、城市物聯網(安防、教育)、供應鏈物聯網(物流、制造、零售)三大AIoT場景。
除了在幾個重點場景布局業(yè)務之外,兩者都已經開始通過對外投資的方法,加快落地場景的布局與覆蓋。商湯和曠視已經投資了不少AI公司,曠視還在2018年9月成立了人工智能產業(yè)投資基金。
其中,商湯在擴張投資版圖時更加注重拓展新場景,進行多元化布局,投資領域覆蓋醫(yī)療、自動駕駛、VR、機器人、文娛等場景。從產品體系來看,商湯科技基于自研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SenseCore,推出面向智慧商業(yè)、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等領域的產品。
從應用場景來看,以智慧城市舉例,商湯科技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將刷臉支付技術集成到超過10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地鐵售票系統(tǒng)中,實現了乘客以支持非接觸式快速進出站。同時,商湯創(chuàng)建的城市方舟作為全球首個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數字操作平臺之一,支持了 11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特大城市的城市管理。
曠視則是圍繞三大AIoT場景,投資集中在與自身業(yè)務相關聯的物流、零售、安防領域,試圖打通產業(yè)鏈。
但商業(yè)化進展緩慢且前景不明等問題,始終影響著以曠視科技為代表的AI企業(yè)的基本面和投資者信心。一方面,AI技術只是最終解決方案當中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的應用場景發(fā)揮的作用輕重不等。曠視在AI技術上可能更勝傳統(tǒng)對手一籌,但在品牌、渠道、硬件基礎、客戶服務等其他要素上與商湯相比可能并不占據優(yōu)勢。
另一方面,隨著阿里、騰訊等巨頭親自下場做算法(螞蟻的刷臉系統(tǒng)已結束與曠視合作改為自研),圖像識別算法的門檻越來越低,也越來越不值錢。在此背景下,AI技術能力已經不再是曠視獨占的核心競爭優(yōu)勢。
對于曠視來說,其未來的成長前景和價值最終都要回歸到一個核心問題,其AI產品到底能否幫客戶帶來收入、降本增效?想要賺錢,必須為客戶賺更多的錢。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再華麗的高科技概念都很難讓客戶買單、讓投資者信服。
上市帶來新的挑戰(zhàn)
對于商湯的前景,不少機構均表示看好。申萬宏源認為,2022年AI落地加速迎來三重機遇:智能制造、智慧倉儲物流、智慧金融、智能家居等成熟的AI應用場景正在涌現;十四五政策密集催化;AI獨角獸上市潮開啟。就商湯科技上市后的股價表現,業(yè)內人士稱,打破了市場原先對AI賽道相對悲觀的認知,重新打開了市場對于AI賽道價值的思考緯度。
安信國際也表示,AI行業(yè)應用場景的快速拓展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機會,由于商湯作為第一梯隊公司,具備更強客戶認可度,有望獲得高于行業(yè)的營收增速。
商湯科技的此次上市,也意味著,迎來了另一層新的挑戰(zhàn),即在完成IPO之后,以商湯科技為代表的公司,能否在高額研發(fā)投入與持續(xù)虧損的情況下,展現出與之匹配的切實增長。
本文原創(chuàng)于藍科技 未經授權任何網站及平臺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