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中國建筑的根源:從古代傳統到現代創(chuàng)新

一、建筑歷史風格、原則和起源
中國傳統建筑是以長江黃河一帶為中心,受此地區(qū)影響,其建筑形式類似,使用材料,工法,營造語言,空間,藝術表現與此地區(qū)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統稱為中國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筑、西北的窯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二、傳統建筑
傳統建筑具有獨特的結構原理和藝術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和龍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的發(fā)現。這些時期的建筑遺跡反映了夯土和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的使用。

中國古建筑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fā)展起來的。從建筑外觀上看,每個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墻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塊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筑所特有的構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歷代建筑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筑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1.四合院
四合院是傳統建筑的經典范例,是一個由四棟建筑圍繞一個中央庭院排列而成的住宅小區(qū)。它起源于漢代(公元前 206 年至公元 220 年),展示了風水原則和儒家等級和秩序的理想。布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主樓坐北朝南,供家長使用,東西兩翼則供晚輩或已婚子女使用。

2.寺廟
寺廟是宗教建筑的典型例子。它們采用軸對稱原則,主殿位于中心。佛教、道教和祖先崇拜的寺廟表現出相似的建筑特征,盡管有反映不同宗教背景的變化。

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是山中最主要的道觀之一。相傳東漢末年,天師道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曾在此修煉布道,俗稱天師洞。該道觀為清代重建的,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三清殿是主殿。
北京故宮是宮殿建筑的典范。它建于明朝( 1368-1644 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這座城市的布局基于傳統的風水原理。


3.寶塔
寶塔是多層的多層塔樓,是中國建筑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塔起源于漢代的佛塔結構,在唐朝( 618-907)演變?yōu)楠毺氐娘L格,反映了佛教的影響。佛宮寺塔建于遼代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

4.園林
園林體現了道家對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的追求。它們代表了宇宙的微型版本,結合了建筑元素、植物、巖石和水景,創(chuàng)造了一個寧靜和沉思的環(huán)境。建于就是這種建筑風格的典范。



三、現代建筑
二十世紀之交,西方建筑理念傳入中國,形成了中國現代建筑風格的融合。
1.上海外灘
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展示了中西風格的融合,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和文藝復興式。

2.北京國家體育場,又稱鳥巢
是為 2008 年奧運會而設計的,是當代中國建筑的象征。其設計融合了中國傳統符號和高科技元素,體現了中國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愿望。


3.廣州歌劇院
廣州歌劇院是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座現代歌劇院。歌劇院由建筑師扎哈·哈迪德設計,擁有令人驚嘆的建筑和復雜的設計,包括大劇院、小劇院和地下廣場。

四、建筑原理與哲學
建筑風水的原則側重于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huán)境相協調。道家哲學體現在建筑設計中融入自然元素,強調平衡與和諧,儒家原則在層次和有序的布局中顯而易見。
1.晉祠
晉祠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座寺廟建筑群。該廟始建于西周時期,建筑精美,裝飾精美,包括圣母殿、關羽殿、滕王閣等。


晉祠文化遺存極為豐厚,有宋、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來雕塑100余尊,鑄造藝術品30余尊,歷代碑刻400余通,詩文匾聯200余幅,古樹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樹30株。
2.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位于黃河上的瀑布,位于山西省和陜西省交界處。該瀑布是國內最大的瀑布之一,以其令人驚嘆的自然美景而聞名。瀑布周圍地區(qū)有眾多的亭閣和寺廟,擁有令人驚嘆的建筑和復雜的裝飾。

3.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一系列巖石洞穴,石窟始建于北魏時期,內有眾多佛像以及其他宗教人物和場景。石窟以精美的雕刻和裝飾而聞名,其中包括石庫寺、祖師寺和大佛寺。

4.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是位于湖南省的國家公園。該公園擁有令人驚嘆的自然美景,包括巖石柱、深谷和茂密的森林。公園內還有眾多的亭臺樓閣、橋梁和其他建筑結構,具有令人驚嘆的建筑和復雜的裝飾。

5.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遙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這座城市始建于西周時期,擁有令人驚嘆的建筑和復雜的裝飾,包括城墻、日升昌交易店和城隍廟。

五、南方的干闌式建筑
中國原始社會建筑房屋遺址分為兩類:一類是長江流域多水地區(qū)由巢居發(fā)展而來的干闌式房屋,一種是黃河流域由穴居發(fā)展而來的木骨泥墻式房屋。
其中代表性干闌式建筑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遺址,也是最早采用榫卯技術的一個實例。代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的村落式遺址是陜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其中穴居的發(fā)展過程是:原始穴居—深袋穴—半穴居—地面建筑。

穴居主要出現在北方地區(qū),因為這里冬冷夏熱氣候干燥,而洞穴的內部冬暖夏涼,剛好適合人居住。
而巢居則出現在南方。南方地區(qū)冬暖夏熱,雨多潮濕,應對這種氣候環(huán)境,上樹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穴居和巢居適應的環(huán)境不同,那么兩者也注定不能殊途同歸,這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外觀迥異的建筑形式。
巢居一路發(fā)展成干闌式建筑,始終使用輕質材料制作,強調的是通風防潮!北方民居關心的防寒保暖從來不是它的業(yè)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