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知識點|隆興寺、法興寺

古建筑
名詞解釋
來源:《中國考古學(xué)大辭典》王巍著
NO.01
隆興寺
宋代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北省正定縣城內(nèi)。寺以銅鑄大佛像著名,故俗稱“正定大佛寺”。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龍藏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擴建,元、明、清歷代多次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更名為“隆興寺”。但現(xiàn)存建筑與整體布局仍保留著宋代建筑風(fēng)格,是保存宋代建筑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一處古代佛寺。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摩尼殿、大悲閣、彌陀殿、韋陀殿、戒壇等,摩尼殿中保存有宋代泥塑佛弟子像和明代壁畫、菩薩像。主體建筑大悲閣高33米,外觀3層,閣中有高24米的北宋開寶四年千手千眼觀音銅像。另有歷代碑刻30余件,包括著名的隋開皇六年《龍藏寺碑》。
考查院校:2023河北大學(xué)
NO.02
法興寺
十六國至清代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省長子縣城東南15千米的慈林山中。創(chuàng)建于十六國后涼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唐上元元年(674年)曾改名為“廣德寺”,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更名為“法興寺”。元、明、清時屢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規(guī)模不大。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舍利塔、燃燈塔、圓覺殿和后殿。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