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1930 年代新教育的理想與困境 劉茉琳

2023-01-24 12:28 作者:澳大中國文化論叢  | 我要投稿

摘 要: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的教育文化發(fā)生了許多本質上的轉變,民主與科學被輸入這古老國度的教育機制中,從根本上影響著教育文化的發(fā)展。但是這種發(fā)展依然面對著巨大的阻力與消極影響。仔細閱讀幾位當時與教育密切相關的作家老舍、魯迅、葉圣陶等人的文本,可以分析出1930年代前后新教育發(fā)展的困境,當然在困境中也能更加清晰地辨認出人們對于新教育的理想。?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 新教育 傳統教育? 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的教育文化發(fā)生了許多本質上的轉變,民主與科學被輸入這古老國度的教育機制中,從根本上影響著教育文化的發(fā)展。從教育目標、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都呈現出新的氣象,變革的氣息是此時教育文化最大的特征,然而這或許只是教育文化積極的一面;如果仔細審視當時的一些個體經歷以及作家文本,能觀察到當時教育文化的一些真實的困境,那同樣是不該忽視的另一 面。? 新教育從清末起步至辛亥革命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到1912年民國建立之后有了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更是突飛猛進地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對于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都有極大地沖擊,民國之后社會發(fā)展所依賴的人員力量很多就來自于新教育的培養(yǎng)。但 1920 年代回顧新教育,人們發(fā)現許多問題,舒新城曾指出:“數十年來的新教育,第一,不能得各種事業(yè)的輔助而無由發(fā)展;第二,現在所有的新教育只是一點外國的形式,根本不適合中國社會的需要;第三,新教育對于中國固有文化、未來事業(yè),并不曾有所發(fā)揚、創(chuàng)造?!?實際上仔細閱讀當年一些有教育工作背景的文學家的作品,也會發(fā)現大量關于新教育的內容:在新教育突飛猛進貌似一路凱歌的盛況下,亦掩蓋了大量矛盾、沖突、拉鋸的過程,傳統教育思想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更何況此時的傳統教育尚有極大的生存土壤,與新教育之博弈、斗爭在當年的文學作品中保留了鮮活的面貌。 ?1918 年,十九歲的老舍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分配到方家胡同小學當校長,在小學工作兩年后,1920 年老舍被提升為北郊勸學員?!岸甏?,北京按教育行政區(qū)域劃分為八區(qū),城外四區(qū)各設一名勸學員。北郊勸學員的管轄地段包括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郊外的四大片。老舍的管理對象是散布在這四大片地面上的小學和私塾。他同時還兼著兩個職務:教育部京師通俗教育研究會會員、公立北郊通俗教育講演所所長?!?由于家庭貧困,老舍需要盡早參加工作賺錢養(yǎng)家, 1919年的“五四”運動時期他已經是小學校長。但 1915 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以及更早已經在全國范圍展開的教育改革在老舍求學的過程中產生了長遠的影響。當上勸學員以后,老舍第一件事就是“申請解散十七個私塾;二是請求支持北郊馬甸清真教在村內辦一個公立國民學?!?,這兩件事都在官方批準下順利完成,但是當他 “請求學務局和地方行政出面維持被奸商破壞的東鎮(zhèn)國民學?!睍r,這個想法并沒有得到支持,老舍從中看到了官商勾結的黑幕,也了解到了在表面上推動新學推動新文化的背后,官商根本利益不會被觸動,他們只會在不觸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做 1朱慶葆:《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8 頁。 2舒乙:《老舍正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3 頁。? 些教育改革的工作。這件事情對老舍的打擊很大,此后幾年的時間里老舍相當消極,直到離開北京到天津南開中學當老師,回北京為北京地方服務團工作,老舍舍棄了較高的職位與薪水,選擇安貧守困尋找新的出路。? 當勸學員的這段經歷成為了老舍第一部小說《老張的哲學》的重要素材,“書中的老張就是被老舍解散了的十七個私塾的塾師們的化身,孫八就是和老舍勢不兩立的土豪劣紳們的化身,學務大人就是昏庸腐朽的上司們的化身?!?書中詳細描述老張的“學堂”使人如身臨其境,正是老舍自己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 北房三間打通了隔斷,足以容五十多個學生,土砌的橫三豎八的二十四張書桌,不用青灰,專憑墨染,是又黑又勻。書桌之間擺著洋槐木作的小矮腳凳:高身量的學生,蹲著比坐著舒服;小的學生坐著和吊著差不多。北墻上中間懸著一張孔子像,兩旁配著彩印的日俄交戰(zhàn)圖。西墻上兩個大鐵帽釘子掛著一塊二尺見方的黑板;釘子上掛著老張的軍帽和陰陽合歷的憲書。4 ?老張生性吝嗇狡詐,只把開學堂當做壓榨學生的一盤生意,通知他新學務大人要來檢查時,他以最快的速度“整理校務”:? 自己冷靜了幾秒鐘,把腦中幾十年的經驗匆匆地讀了一遍,然后三步改作兩步跑進北屋?!靶∪∪ソ袏厧熌镱A備一盆茶,放在杏樹底下!快!小四!去請妳爹,說學務大人就? 來,請他過來陪陪。叫他換上新鞋,聽見沒有?”小三,小四一溜煙似的跑出屋外?!澳銈儼选度纸洝?,《百家姓》收起來,拿出《國文》,快!”? “《中庸》呢?” 3舒乙:《老舍正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5 頁。 4老舍:《老張的哲學》,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 年版,第 2 頁。 ?“費話!舊書全收!快!”這時老張的一雙小豬眼睜得確比豬眼大多了。 ?“今天把《國文》忘了帶來,老師!”? “該死!不是東西!不到要命的時候妳不忘!《修身》也成!”? “《算術》成不成?”? “成!有新書的就是我爸爸!”老張似乎有些急了的樣子。“王德!去拿掃帚把杏樹底下的葉子都掃干凈!李應!妳是好孩子,拿條濕手巾把這群墨猴的臉全擦一把!”5? 這一段出現在小說第一章的情節(jié)用非常簡練生動的筆墨把當時許多陽奉陰違的私塾、學堂的狀況描述得清清楚楚。他們平時依然按照老規(guī)矩讀著早應廢棄的舊書做課本,民國初年已由教育部推動的新教育理念,教育宗旨,以及課程標準在下面 的學堂里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像老張這樣打著新教育辦學堂,實際上坑蒙拐騙的人恐怕也大有人在。老舍雖然打報告取消了十七所私塾,但新辦的學堂又是否可以真正貫徹新教育呢?在老舍離開京郊勸學員的位置后,代替他的勸學員能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貫徹對新教育的堅持嗎?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私塾、學堂又是怎樣的情況呢?當然不能說所有的私塾、學堂都一味承續(xù)舊教育,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與課程標準置若罔聞,但新舊參雜,應付檢查就多教教新科目,平日老先生們還是更熟悉舊書舊知識也是可以理解的。社會動蕩期,教育新舊轉型,也成為生意人眼中的肥肉則又是在老舍小說中反映出來的另一個問題。? 從教育部推出新的教育理念、課程標準到全國大范圍的接受實施,其關鍵并不在于內容或者課本,關鍵在于授課的人。師范類院校培養(yǎng)出來的新老師們走上講壇,分布到全國各地中小學才是新教育真正的開始。但是社會傳統文化的力量依然 5老舍:《老張的哲學》,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 年版,第 6 頁。非常強大,懷抱新思想、有著理想主義追求的年輕教員們還將在校園里、在生活里 面對諸多挑戰(zhàn),新教育的征程依然相當艱難,在魯迅的小說以及葉圣陶的小說里會 清晰地呈現出來。 ?1909 年 8 月間,魯迅回國,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做生理學和化學教員。當時的同事夏丏尊的《魯迅翁雜憶》一文說到:“周先生擔任生物學科方面的翻譯。此外,他還兼任著幾點鐘的生理衛(wèi)生的教課?!?1910 年 9 月,魯迅又應紹興府中學堂的聘請,去教生物學兼任監(jiān)學。辛亥革命后,紹興軍政分府任命魯迅為紹興初級 師范學校校長。在民國成立之前,日本留學歸國的魯迅一直在學堂工作,接觸的人、事亦都與教育關系較多,魯迅對辛亥革命之前浙江一帶的基礎教育是相當了解的。民國成立,1912 年 5月魯迅開始到教育部上班,被任命為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事項。8 月,又被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同時還要他參加通俗教育研究會,擔任小說股主任。魯迅曾經在日記里記載自己的一些工 作:例如,他曾到天津去考察新劇,曾去選擇開辟公園的地址,曾去視察國子監(jiān)及學宮的古文物,曾主持籌備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曾參與籌建圖書館的工作。7事實上,不管是早期在基礎教育中學工作,還是在當年的民國教育部工作,又或者日后輾轉國內各大學任教職,魯迅一生與教育有著很深的關系,他對教育的關注對教育的反思也呈現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 ?收入《仿徨》集子的《在酒樓上》創(chuàng)作于 1924 年 2 月,正是新文化運動落潮時期,此時的魯迅拿起筆反思社會革命的情況,描述封建思想復辟的情形。文中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回到故鄉(xiāng)在酒樓上見到舊同窗、舊同事呂緯甫,小說 6朱正:《魯迅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 87 頁。 7朱正:《魯迅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 97 頁。 的主要內容是兩位在故鄉(xiāng)不期而遇的故人的談話,同時通過“我”的詢問、質疑、震驚、遺憾等感受傳遞出呂緯甫這樣一位理想主義者在生活中迷失、消沉的狀況。 ?呂緯甫本是與敘述者同樣接受了新式教育,在新學堂當過教員,有過理想追求的年輕人,可是在酒樓上的他頹廢、消沉,說自己教學生“子曰詩云”:? “就是。這些無聊的事算什麼?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地過了新年,仍舊教 我的‘子曰詩云’去?!? “妳教的是‘子曰詩云’麼?”我覺得奇異,便問。? “自然。妳還以為教的是 ABCD 麼?我先是兩個學生,一個讀《詩經》,一個讀《孟子》。新近又添了一個,女的,讀《女兒經》。連算學也不教,不是我不教, 他們不要教?!? “我實在料不到妳倒去教這類的書,……” ?“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這些無聊的事算什麼? 只要隨隨便便,……”8? 經歷過從晚清到民初的各種變革、文化運動,一位曾經有著理想主義追求接受過新教育在新學堂工作過的年輕人,卻在教自己的學生讀《詩經》、《孟子》,甚至 《女兒經》,以此“子曰詩云”賺著“不大夠敷衍”一個月生活的二十元。? 另一位用樸素的文學筆法把民國時代新教育的發(fā)展與困境、年輕人對新教育的努力與無助全面呈現出來的是葉圣陶的《倪煥之》,這是“一部現實而深刻的中國現代教育史資料”15?!赌邿ㄖ返淖髡呷~圣陶從 1911 年當小學教師,到 1927 年大革命失敗后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有十幾年教育工作的經驗,他“對當時教育界的各個方面和各種內部情形,特別是對小學教育,相當熟悉,對于流行于當時的‘外來的教育理論同方法’,不但從書本上學習過,而且曾‘拿來施行’,企圖影響那些‘不 知振作的同業(yè)’”16。這種生活經驗以及這種用教育理論教育方法指導實際工作的 經歷正是小說里倪煥之以及蔣冰如所面對的情形。當然也試圖突破教育的圈子,以教育的問題反映更大的社會,以教員的工作變動呈現更多的生活場景,以年輕人的生活軌跡表現理想主義者的失落。小說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用倒敘法講述辛亥革命后的教育情況,視點集中在上海、南京附近的中等城市;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體,從第四章至第二十一章都是反映五四運動前后的教育情況,以鄉(xiāng)鎮(zhèn)學校為主要地點;第三部分作者試圖展現更廣闊的世界,場景轉到大革命的中心城市上海,所描寫的也不僅僅是教育,而是整個社會的革命情況了。從小說藝術的角度來討論的話,《倪煥之》這部小說有各種問題,比如語言過于樸素平實,小說的藝術化追求也不算太高,而對于這些,葉圣陶都是非常清楚的:“我似乎沒有寫什麼自己不怎麼清楚的事情。換句話說,空想的東西我寫不來,倒不是硬要戒絕 15劉增人、馮光廉:《葉圣陶研究資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年版,第 498 頁。 16劉增人、馮光廉:《葉圣陶研究資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年版,第 501 頁。? 空想。我在城市里住,我在鄉(xiāng)鎮(zhèn)里住,看見一些事情,我就寫那些。我當教師,接觸一些教育界的情形,我就寫那些。中國革命逐漸發(fā)展,我粗淺的見到一些,我就寫那些?!?7? 在葉圣陶的敘述中可以看到,包括葉圣陶在內的當時很多走上教育崗位的年輕人是有理想主義追求的,盡管這追求一開始是模糊的:“他也相信教職為的換飯吃,但是除了吃飯還該有點別的;要是單為吃飯,就該老實去謀充厘卡司員,不該任學校教師?!?8《倪煥之》里校長蔣冰如當然也是懷著一顆理想主義的心迎接倪煥之的,對舊同事沒有熱誠沒有理想的狀況他也一直希望有所扭轉:“他想他們只 是沒有嘗到教育事業(yè)的真味罷了;一旦嘗到了這人世間至高無上的真味,那就硬教她們淡漠也決不肯了。”懷抱著理想主義熱誠的人們走到一起,希望在學校里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最后卻無奈地在社會環(huán)境的擠壓,在家庭生活的困頓中喪失了“這人世間至高無上的真味”,倪煥之雖然還在掙扎,還跑到上海參加革命尋求新的出路, 最終卻病亡,理想主義的教育者的出路在哪里?小說最后以佩璋的覺醒來結束, “為自己,為社會,為家庭,我都應該做點事?!钡X醒之后的路在哪里呢?真的有可以走得通的路嗎?小說只給了覺醒的信號與不太清晰的方向,此時的葉圣陶也在探索與思考中。 ?從 1902 年“壬寅-癸卯學制”到 1912 年民國教育宗旨,從清末戊戌維新到新文化運動,教育在往“現代性”前進的路途中,民主、科學、平等等時代需要日漸清晰,然而在這幾十年的發(fā)展中,教育并沒有得到穩(wěn)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從晚清各地起義到民國建立,從袁世凱時期的南北對峙,到多年的軍閥混戰(zhàn),即使再有心發(fā)展教 17劉增人、馮光廉:《葉圣陶研究資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年,501 頁。 18葉圣陶:《倪煥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年版,第 82 頁。? 育的統治當局亦為局勢所迫,忙于戰(zhàn)亂,任鴻雋也曾批評民國政府教育經費占國家收入太少,與一躍千丈的軍費相比望塵莫及19。同樣,在小說家的筆下,1920 年代的教育非但沒有發(fā)展到人們預期的模樣,相反深陷各種問題與泥沼。當然,苛求小說家解決社會問題是不合理的,葉圣陶的《倪煥之》有價值的地方更多的體現在這是中國現代教育史的資料,是活生生的現代教育經驗的呈現,小說借樹伯、蔣冰如、倪煥之等人的人生道路描述了二十年間整個中國社會教育的各種變革,人們的選擇、困惑與突破,因長期身處其中,更是一針見血地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診斷:“一句話:有的是學校,少的是教育。教育是一件事情,必得由人去辦。辦教育的人當然是教員。教育界的黑暗就在于教員!多數的教員只是吃教育飯,旁的不管;兒童需求于他們的是什麼,他們從來不曾想過?!?0 1933 年,吳稚暉曾經在 《教育與民眾》雜志上沉痛的詰問:“試問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現在四十年,救國的教育,還未實現,這是什麼原故?新教育實施的效果,究竟在什麼地方?我個人總是這樣想:我們的新教育是走錯了途徑:我們教育還是蹈了過去古典式八股式教育底覆轍,所以四十年來所得的是這麼樣的結果!”21以教育為立國之根本,為救國的根本事業(yè)是當年知識分子們的一致追求,可是經歷幾十年變革與改 良的新教育所暴露的問題也是不應被忽略的。 19任鴻雋,<甚麼是救國教育>,《大公報》,1934 年 10 月 28 日。“從民國以來,政府對于教育 并未十分重視,這可以拿教育經費和國家歲入的比例來做個說明。民國五年全國歲入的預算為四萬七千壹百余萬元,教育經費為壹千二百六十余萬元,約國歲入百分之二零六。本年政府發(fā)表歲入的預算為七萬七千七百余萬元,教育經費為壹千九百余萬元,約國歲入百分之二零五(此數最 近略有變更)。教育經費所占國家收入成數之小,與歷年來的些少增加,和軍費的壹躍千丈相比較,真有望塵莫及之感。” 20葉圣陶:《倪煥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年版,第 82 頁。 21吳稚暉:《教育改造與救國》,《教育與民眾》,1933 年第 6 期,第 4 頁。? 從數據上,從資料上人們可以輕松地算出新文化運動之后全國新學校的數量,師范類院校培養(yǎng)的新教員的數量,因為國家政策在師范類院校方面的傾斜與補助,大量的年輕人走上了教員的道路??墒窃谌~圣陶看來,這遠遠不夠,教育的核心最重要回到“人”: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掌握教育的質量的是教育者,正如小說所討論的教師這個崗位不僅僅有技術要求,在技術要求之外還需要真誠與熱誠,需要理 想主義的情懷與堅定的追求,這些才是一個社會教育發(fā)展起來的核心力量,也是葉圣陶在《倪煥之》里真正呼吁的,呼吁一個保護教育者熱誠、保障教育者理想主義追求的社會環(huán)境。 澳門大學中國文化論叢2020年第一期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發(fā)布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1930 年代新教育的理想與困境 劉茉琳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洪雅县| 永修县| 彭阳县| 元江| 长子县| 绿春县| 阿城市| 桦甸市| 珲春市| 吉林省| 嘉义市| 黄山市| 登封市| 华容县| 平顶山市| 嘉兴市| 河曲县| 娱乐| 札达县| 都安| 合川市| 龙陵县| 绿春县| 习水县| 精河县| 西平县| 明星| 哈密市| 阳信县| 南华县| 宁明县| 无为县| 炎陵县| 博野县| 兴业县| 阳原县| 日照市| 乃东县| 三门峡市| 黄冈市| 开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