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請循其本,請回到根本上去,請回到本有的覺知上去


莊子《秋水》篇最后一段,是關(guān)于莊子和惠子的一段曠世之辯。這一段辯論,比較難于理解。很多人認為莊子是在詭辯,而認為惠子說的才有道理。這樣理解莊子,那真是白讀莊子了。莊子豈是狡辯之人?莊子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真在內(nèi)而神動于外?!蔽覀儾荒馨亚f子理解為一個頭腦機靈的耍小聰明的人。莊子的智慧無與倫比。
惠子和莊子在濠水的橋梁上游玩。濠水位于今天的安徽北部鳳陽縣境內(nèi)。據(jù)錢穆考證,莊子和惠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安徽北部、河南商丘以及江蘇徐州一帶,可不是我們今天認為的中部較為落后的地區(qū)。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帶有著繁榮的經(jīng)濟和濃厚的文化氛圍。那里人杰地靈,花草繁茂,多有奇樹佳果,水木明秀,珍禽異獸。說這一帶是“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一點都不為過。所以也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可以想象,生活在這樣美好的地方,難怪莊子說“天地不言有大美”。莊子和惠子就是在一個風景絢麗的日子里,共同游覽于濠水之上,談天說地,好不自在。他們二人站在濠水的壩上,欣賞著無盡的美景。
莊子對惠子說:“你看這河水里面的蒼條魚,游來游去,是多么快樂??!”惠子問“你又不是魚,你怎么就能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反問:“你又不是我,你怎么可以認為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心中暗喜,認為這下要扳回一局了,終于抓住了莊子的把柄一樣,很高興地問莊子:“你說得對!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快樂,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下無懈可擊了吧?我看你還怎說?”

莊子第一句回復就是“請循其本”。這一句我們眾多翻譯都是“請回到開頭所說的話?!逼鋵崱肚锼菲闹黝}思想是打破認知隔離?!肚锼菲_篇描寫了河伯。秋水時至,河水暴漲,兩岸之間,水氣騰騰,不辯牛馬。河伯欣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水勢之大,水之美景,莫過于此了。直到它游到了北海,始旋其目。這時候臉才拉了下來,為自己之前的認知和得意而感到慚愧。這說明人人都存在認知狹隘和認知隔離的。
《秋水》篇的井底之蛙和東海之鱉的對話,也是表達因為時空的限制而拘于虛也,構(gòu)成了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狹隘認知。
接著再用戰(zhàn)國時期雄辯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牟的對話,言公孫龍不解莊子之言,茫然異之。進一步指出人與人之間的認知隔離是多么可怕。公子牟的一番話,直讓公孫龍舌舉而不能下,乃逸而走。
這都是在說“認知隔離”。要想打破這種認知只隔離,就要回到本有的覺知上去,回到事物的本源上去。覺知以及萬物的本源,乃以神受之,言之所不能至,意之所不能察。往往表現(xiàn)為我們的直覺或第一印象。

所以《秋水》篇用莊子和惠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來作為收尾。至此,我們就應該明白莊子所說的“請循其本”是什么意思了?!罢堁浔尽笔侵傅摹罢埢氐饺f物的本源上去;請回到本有的覺知上去?!?/p>
莊子并且說:“你一開始本能地問我:你怎么能知道魚的快樂的?”說明惠子的直覺已經(jīng)認可莊子懂得魚的快樂,只是用邏輯思辨的方式體味莊子這句話時,就會有疑問了。昔之昭然,今之眛然。
莊子最后一句話,也頗是耐人尋味。莊子說:“你明知故問,那我再次告訴你,我是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那是因為我站在濠水壩上的原因?!边@里的“濠水壩上”可謂一語雙關(guān)。濠水壩上代表濠水這一帶的至高點。其意為“我是站在上天的視角,才打破了這種認知隔離的?!?/p>
依然想用《秋水》篇的原話作為本文的收尾,北海的海神北海若對河伯說:“默默乎河伯!汝安知小大之家、貴賤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