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倒計時!重達23噸的問天實驗艙已轉運至發(fā)射區(qū),多項技術曝光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最新消息,北京時間7月18號,問天實驗艙與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組合體已垂直轉運至發(fā)射區(qū)。
后續(xù)將按計劃開展發(fā)射前的各項功能檢查和聯(lián)合測試等工作,確認無誤后,擇機發(fā)射!

如果是熟悉中國航天的網友,應該知道,一般我國火箭發(fā)射的前一周,就會將組合體垂直轉運至發(fā)射場,因此通過時間來判斷,這將意味著發(fā)射進入一周倒計時!
而在7月4號中國空間站通過地面下達指令,已經完成了姿態(tài)調整,以此來進行推斷,預計準確發(fā)射時間應該在7月24號下午14點18分左右。

由于這將是中國空間站第一個實驗艙段的發(fā)射,同時也是首次在空間站有人的情況下,迎接實驗艙的到來,所以格外受到重視。
7月17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已經和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分離,為問天實驗艙的到來,騰出了對接口。

本次問天實驗艙將會采用快速對接的方式對接空間站,整個過程大約6.5小時,而且為了應對突發(fā)情況,除了以往常規(guī)的自主交會對接之外,本次還有地面移交控制和航天員手動完成對接兩種備份方式,確保萬無一失。
隨著胖五和問天實驗艙到達文昌發(fā)射場,后續(xù)將會進行組裝、調試等工作,關于問天實驗艙的一些內部結構和技術,也隨之公布了!

據了解,問天實驗艙由工作艙、氣閘艙、資源艙三部分組成。整體重達23噸,是我國空間站中最大的單體艙段。艙體軸向長度為17.9米,艙體最大直徑4.2米,比現(xiàn)在的天和核心艙還要長1.3米。

配置有大約5米的小機械臂;氣閘艙和資源艙外,布設有艙外實驗平臺,尾部采用桁架結構,驅動機構可讓太陽池翼雙自由度。
同時,問天實驗艙具備對空間站組合體管理與控制的能力,為開展密封艙內和艙外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提供保障條件。

值得一提是的,問天實驗艙提供有專用氣閘艙和應急避難場所,因此,未來將會是中國空間站的避難場所,有多種方式可以保證航天員的安全。
其內部有3個睡眠艙和1個太空廁所,組裝完成后,空間站將可以支持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駐留。

它不僅是我國在太空的生命科學實驗室,未來太空授課、太空出艙等等工作,全部都會在此進行,此前用于出艙的天和核心艙氣閘艙將會關閉,轉為備用。

中國航天發(fā)展如此之快、如此之穩(wěn),讓全世界為之矚目,相信在今年年底,空間站徹底建造完成之時,也將是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標志。
而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問天實驗艙的成功發(fā)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