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導演決定極致溫柔
逆行的鐘和每分鐘心跳兩千四百下的蜂鳥。

“《本杰明·巴頓奇事》是一部奇幻電影?!边@像是一句對本片簡練的介紹。
曾經(jīng)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這部電影的認知也存在著所謂“奇幻”的感覺:
此片導演大衛(wèi)·芬奇是我很欣賞的電影人,在其dark soul的鮮明個人風格加持下,通過冷峻夾雜詭譎的敘事洞察人性的深淵,而此片雖有殘酷,但總體基調卻溫暖含情,似乎與他一直以來的“狠”勁格格不入;
同時,在“返老還童”這樣一個高概念設定下,相較于著重刻畫這種奇幻感,電影反倒平實地講述了主角本杰明一生的故事,某種程度上和普通人別無二致。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我,空有“奇幻”之感的似懂非懂—— 一個“越活越年輕”的故事足以概括了吧,心靈雞湯很勵志,溫情橋段有感動,留存下的觀影痕跡是瀏覽豆瓣短評后筆記本上的幾句 ,之后束之高閣(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仿佛電影最后雜物房里不再使用的大鐘,被洪流淹沒也無人問津。
這個故事在我的記憶里被擱置了,如同它從小說到電影被開發(fā)出來的多年歷程中常常受到的冷落一般,盡管它本身其實相當宏大,講述著恢弘的時間、縱使周遭萬物都改變仍規(guī)律運行的時間,若有機會講好亦可謂之偉大。
于是緣分又一次落到了時間本身上。幕后故事里,本杰明的故事蟄伏多年等到了搬上熒幕的好時機,
而自己,在經(jīng)歷了時光洗禮,人生似乎進入了一個更成熟的階段時,準備好心情的我再次進入了這個故事,這一次,也許是折服于時光,也許是收獲了成長,在芬奇的柔情慢調里,我努力地讀懂,深深地感動。
大衛(wèi)·芬奇以及他的感知魔力
我好像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生,但我卻不記得了。
我一度認為《本杰明·巴頓奇事》是一部不那么芬奇的芬奇影片,但如今思考,芬奇是在合適的時間,用成功且頗具個人所長的辦法影像化了這部電影,足顯功夫,足見功勞。
回看他的作品序列,《七宗罪》《十二宮》是殘忍的,揭示正邪之間的灰暗地帶,需要看官給出自己的答案;
《搏擊俱樂部》是反叛的,打破約定俗成自定江湖規(guī)則,眾人皆醉我獨醒;
《社交網(wǎng)絡》《消失的愛人》是諷刺的,將反派置為主角,快節(jié)奏敘事下你似乎在結尾處暗自認同并化身成了原本討厭的他們。
《本杰明·巴頓奇事》似乎截然不同。它沒有選擇那種反叛陰暗的路子,故事開始也結束于一個嬰兒,80多年的故事涌動其中,更多時候,含情脈脈與積極向上讓我們如沐和煦春風。
2008年金融危機的心里余波下,這位一貫黑暗的導演貢獻的是悲憫眾生的普世感動,在全球收獲好評和票房。
早在1922年,這件“奇事”作為一則短篇小說誕生在菲茨杰拉德筆下。1988年左右被好萊塢發(fā)掘,至此開始了成為電影的長跑,幾位著名編劇輪番操刀六七版劇本,斯皮爾伯格、澤米基斯、湯姆·克魯斯都曾赫然在主創(chuàng)之列。但無奈技術限制,這個故事被一拖再拖。
時間來到2002年,編劇杰克·芬奇因癌癥去世,他的兒子大衛(wèi)在感嘆生死無常之時,似乎共享著多年前一位故事主人公的相似心情——1992年,這位年僅30歲的青年才俊剛剛推出其處女作《異形3》,機緣巧合下結識了這位本杰明·巴頓。



“對于任何人而言,這都是印象深刻的經(jīng)歷。”
我們難以確定芬奇在電影制作紀錄片中的這句話是在描述故事,還是在形容他自己,但可以確定的是,父親的離開激發(fā)了他內心的感動、創(chuàng)作的沖動,銀幕上的巴頓指日可待。
導演的功績之一在于選角。
千禧年之后,CG技術迅速發(fā)展,在特效先鋒公司工業(yè)光魔工作過的芬奇永遠不忌憚于嘗試新電影技術,他“看不見的高明”的特效運用在電影中八面玲瓏,新穎的CG、細致的化妝及服裝、置景配合讓男主角布拉德·皮特的同一張臉在各階段的本杰明身上活靈活現(xiàn),創(chuàng)新解決了最初創(chuàng)作者們想找到5位演員來飾演同一個人的難題。



另一個讓創(chuàng)作者頭疼的問題是敘事節(jié)奏上的。
幾乎所有人都承認這是一個平鋪直敘的故事,菲茨杰拉德在原作中似流水帳的記述,不可避免的會影響觀眾觀看時的耐心。
我自己也思考過關聯(lián)性不強的一系列事件對整體表達的意義。直到芬奇講述的一段制作經(jīng)歷啟發(fā)了我:
在故事的前期制作階段,當主創(chuàng)們聚在一起討論故事時,他們從劇本上漸漸說到了自己身上,分享起一段段親身經(jīng)歷:初吻、初夜、整夜宿醉……芬奇笑語:“一群人說著他們自己的生活真的很有趣?!?/p>
?是啊,你我不就是在這些極富體驗感的細節(jié)中逐步獲得了對生活的體悟嗎,這一切使我們定義自己,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又怎么不算人生最真實的形態(tài),怎么不意義非凡?
細看之下,大衛(wèi)·芬奇其他的個人風格也在本片中得到了延續(xù)。
例如他完美主義式的鏡頭操控(攝影機運動平滑穩(wěn)定、精準傳遞信息;人物動則鏡頭動;定鏡頭留足表演空間等);對文本的理解及細節(jié)的打磨;對演員的調教(經(jīng)典的“一場戲拍上幾十遍”;被芬奇稱贊“stunning”的男女主角皮特和布蘭切特,在他們各自最好的年華,貢獻了精彩的表演)……
芬奇通過各個藝術部門的配合,使電影能在跨度極大的不同時空都準確傳遞了相對應的情緒。
在講好故事上,導演居功至偉。


本杰明的故事最終不可避免的透露出對生與死的悲涼感,這一層面上也切中了芬奇電影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
我想,當我們談及大衛(wèi)·芬奇在這樣一部突破自我風格的電影中的“感知力魔法”時,主演之一凱特·布蘭切特的一句話在此語境下恰如其分:
“大衛(wèi)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當一個這樣的人講述一個關于心靈、關于愛的故事時,整件事就變得很奇妙了?!?/p>
以新奧爾良之名述說愛與成長
’晚安,本杰明’‘晚安,黛西’
對導演塑造故事的感知魔力有更深理解后,重看《本杰明·巴頓奇事》時,我看到的是老道的芬奇,以學院派的精細,將近三個小時的篇幅描繪得絲毫不覺冗長。飽滿的細節(jié)賦予了電影值得反復咀嚼的韻味。
這種韻味著重體現(xiàn)在它盡可能還原了菲茨杰拉德筆下美國南部,以及在此土地上滋養(yǎng)著的人們之間溫暖的愛的連結。片中人們操著綿軟慵懶的南方腔調,親切自然,似乎漫不經(jīng)心,又覺愛意環(huán)繞。
本杰明原本來自巴爾的摩,創(chuàng)作者在拍攝時調整到了新奧爾良——同樣是歷史氣息濃厚的海港城市,當?shù)氐亩愂照咭怖诳刂祁A算。
新選址同時賦予了生逢其時的設定:
影片中時刻出現(xiàn)的那場颶風,對應著真實發(fā)生在2005年襲擊新奧爾良市的卡特里娜颶風,使整體成色上多了幾分馬爾克斯筆法:魔幻現(xiàn)實主義維系著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最后風暴淹沒一切,黛西說出最后一句“晚安本杰明”,一切盡失,唯有愛與時光堅不可摧。
菲茨杰拉德對南方的偏愛讓他筆下的眾多人物都屬于這共同的精神故鄉(xiāng)。新奧爾良,本杰明與黛西的土地,那里陽光普照,那里爵士縈繞,人們擁抱祝福,由衷祈禱。?



本杰明的一生,你很難一語概之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但它無疑關于出走與歸來,始終被愛牽絆,收獲成長以至釋然。
這個“老男孩”生于一戰(zhàn)結束絢爛的焰火里,他航游世界,歷經(jīng)俄國暴雪和戰(zhàn)爭炮火;他的摯愛黛西看過紐約的繁華,在巴黎舞動身姿,獨自療愈由意外造成的傷口。
“我見過那么多的風景,最終還是選擇滿心奔向你?!彼麄兘K于還是回到了家鄉(xiāng),在人生的中點相遇,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一分不早一分不晚地恣意相戀,直至分離,直至老去。
?至此,奇事方顯韻味悠長。
奇幻造夢語境里關乎現(xiàn)實的柔美童話
你前進,我倒退,我們愛彼此一整個曾經(jīng)。
同樣講述“你一生的故事”,《本杰明·巴頓奇事》不可避免的被人與《阿甘正傳》進行比較。
后者流暢精巧,節(jié)奏更引人入勝,我們隨著阿甘跑過大半個美國,親歷一段段歷史,匠氣卻也渾然天成地傳遞社會議題和政治指涉,在主角傳奇的一生中獲得某種超凡體驗感的快樂。
而在本杰明這里,正如前文所言,時間是緩慢流動的,變化是不經(jīng)意間的,它大氣自然,極致夢幻也不失現(xiàn)實關懷。

歷史上的電影藝術開始于“火車進站”那一瞬間的超現(xiàn)實,之后開始了它漫長的造夢歷程。于是返老還童成了可能發(fā)生的事,人們能夠在影院里避世地享受幾小時的奇幻。阿甘的經(jīng)歷像寓言,而這卻是成人童話。畢竟是童話,只有你愿意相信他才會美好;
超現(xiàn)實本質上還是關乎殘酷的現(xiàn)實,美好會褪色,人們會離開,生命會消逝,你可以像瘋狗一樣吠斥其不平,但最后也得接受。真實發(fā)生在美國社會中危險的颶風和失落的股市與影片形成了巧妙的互文。15年前的2008,我們像主角在特定時刻的相戀一樣,與影片在正確的時間相遇。電影的現(xiàn)實價值放大了,給深陷絕望的人們帶來了希望。

這就是時間的魔力,電影的魅力。
主創(chuàng)們了解到菲茨杰拉德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出于幻想,也許是受馬克·吐溫那句“生命總是開始于最美好的時刻,在最糟糕的時刻結束”的啟發(fā),以倒轉生命的方式勸誡年輕人惜時而行。
電影則增添了另一層思考,本杰明的一生處處透露出平凡的偉大,這種偉大比阿甘的諸多巧合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是一種關于生命本身、可感受和延續(xù)的偉大。
感謝芬奇,以一位優(yōu)秀導演的視聽功力成功造夢,以慣常的凌厲展現(xiàn)了殘酷的那一面,又選擇用溫柔氤氳整個故事,反哺現(xiàn)實。
唯有時光,輕巧留痕
于時間的長廊上你再也不等我。
《本杰明·巴頓奇事》的核心在于時間,它打破了熒幕和生活的界限,于幕前幕后展現(xiàn)著時間的偉大。
時間提供了太多種可能,讓故事煥發(fā)光彩的可能,讓我們讀懂自己的可能。
——在重看電影的不久前,我在幾年中第一次回了一趟老家。此行最大的目的是去看望我的奶奶。長期朝夕相伴我成長的奶奶在高三開始前的那個暑假,為了不影響我緊張的學業(yè),結束了多年與我們同住的生活,選擇回鄉(xiāng)養(yǎng)老。
時光的玩笑在不久后到來。去年下旬,在我們還在討論回去探望她的計劃,哪知半個月后,她開始出現(xiàn)精神分裂癥狀,大部分的記憶消失,身體狀況極速摧垮。
當我步入老家的房間,她幾乎已認不出我,只是在聽到親戚談論我上大學的情況時,臉上少見地浮現(xiàn)驚喜的神情:
那一刻的她,也許記起了我;那一刻的我,明白自己沒能跑贏時間。
——前文提及,1992年,初露頭角、剛有機會接觸到原版劇本的大衛(wèi)·芬奇,根本無從得知他的父親會在十年后被診斷出胰腺癌,并在一年后去世。
據(jù)導演自己的回憶,父親的離開是難以形容的,那是一種比孩子降生深刻得多的經(jīng)歷:
你不想在那間病房里多待下去,卻也舍不得親人如此快的閉上眼睛。
這一切,都源自于復雜矛盾的愛,一種無法計量的情感,一種你不得不去面對的事情,一種使自己不得不變得更堅強的事情。



穿越時光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你是情難自禁還是后知后覺,得與失、來與去的一切一切,都最終歸于時光,無盡的時光。?
如此恢弘的主題,沒有敏感而成熟的心靈無法共鳴。這也解釋了年少之時的我只能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的初嘗,留不下太深的印象,只有也必須在歷經(jīng)世事之后,透過淚水朦朧的眼睛去看,如品嘗醇酒般回味。
時間的力量還在于,它改變我們于無形,以一種矛盾的方式迫使人學會成長。
芬奇總能在故事中發(fā)現(xiàn)戲謔的落腳點,他在紀錄片中像是譏諷地說著“是的,這部電影最后所有人都死了”,但長于嘲諷的他仍選擇了以歌頌愛、鼓勵堅強的上揚基調為電影收尾。

我自己一度在很長時間內輕視了此類平實但真摯的影片所帶來的精神力量,認為它們不夠跳脫,缺乏新穎,但輕狂褪去、成長之后終于被當年所忽略的東西打動。
愛、成長、生命還有你和我,在時光的改變下,戲里戲外都呈現(xiàn)著這種一體兩面的復雜感。由此我們感嘆時光的摧枯拉朽,也唯有它能夠輕巧留痕。
有些東西,是亙古不變的。
當被愛人問及每一天都更年輕一點是什么感覺時,本杰明躊躇了,
他說:“有時候我很難覺察到自己身上的變化?!?/p>
是啊,時光永遠是無聲驚雷,以作于細微且成其宏大的方式作出改變。
以一部電影去展現(xiàn)時光的驚天動地,本身是一件極富野心的事。
《本杰明·巴頓奇事》,這個在時光中發(fā)酵的作品,努力地去做到了。


于是我們感謝此片,感謝其“雕刻時光”的能力,以細節(jié)打磨描繪出恢弘變化,用最動容的方式令眾生省思。
本杰明的故事結束了,可生活還在繼續(xù)。
愿平凡如你我,在面對不可逆的時間和不可知的命運之時,坦然向前,亦可活出猶如主角光環(huán)加持下的非凡人生。

謹獻給我的奶奶,所有我愛著和愛我的人們,以及時光本身。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