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梁夏商及周朝上篇】
【架空歷史梁夏商及周朝上篇】
【前期以華夏南朝為主體視角】
【非真實歷史,典故亦然有所改編】
假設,從北太平洋吹來的對華夏季風南移大部分,會發(fā)生什么?
歷史從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與現(xiàn)實開始產(chǎn)生分化。
——————————
由于季風的大部分轉(zhuǎn)移,華北平原變成了華北稀樹草原,黃土高原幾乎變成了黃沙高原。
半坡人不再能夠如現(xiàn)實一樣便利的種植作物,從而轉(zhuǎn)化為了半牧半農(nóng)的生活方式。
南方河姆渡人濕度減少,水災之類減少,環(huán)境優(yōu)越更善農(nóng)耕。
直至到了部落氏族聯(lián)盟時期。南方轉(zhuǎn)化為炎黃部族農(nóng)耕,北方轉(zhuǎn)化為九黎部族游牧,但他們都沒有接觸到對方。(一個黃河一個長江,那個時代能碰到怕是有鬼)
又一段時間,兩族各自形成了國家,南方夏朝,北方梁朝。
南北開始接觸,但心有余力不足,只能是【知道有這么個國家】。
夏朝受外族入侵加之夏桀暴政國民不滿,天生玄鳥降而生商,而北方的梁朝依舊是部落聯(lián)盟制度。
由于商朝實行殘暴的人祭與奴隸制度,各代商王為了鞏固權勢與保證朝貢,對內(nèi)外諸部族也時常掠奪發(fā)起戰(zhàn)爭(內(nèi)外服制度),導致商朝國力愈發(fā)衰微。
商末紂王雖有建樹,然其仍未脫離商代各王的發(fā)展軌跡,天不遂人愿,此時商朝近似風中殘燭,而周王三代勵精圖治,歷經(jīng)數(shù)次大戰(zhàn)后陰陽八卦終破玄鳥。
梁朝則因為商朝開拓的南北商路所帶來的先進技術而開始政治體制改革,逐漸集權強大。
雙方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接觸,以秦嶺淮河線為界,南北朝后世傳奇的風風雨雨逐步揭開帷幕。
————————
周朝汲取了前朝野蠻教訓,建設了一套禮教孝義君臣父子的宗法制度,以德服人,創(chuàng)立了文明進步的且全部由周王給予解釋的陰陽八卦玄學制度,改【以武內(nèi)外服】為【以禮分封制】,簡單高效的解決了內(nèi)耗問題,同時親戚朋友功臣勇將等等皆大歡喜。
史載,周朝開國前后,開化蠻夷數(shù)萬名,設立學府幾百座,開疆拓土數(shù)千里,分封諸侯近千名,文治武功樣樣精通。
梁朝此時也完成了政治改革,新上任的君主依托自身部族對南北商路的壟斷以及強大武力打破了以往各個部族【君王輪流做,下個到我家】的內(nèi)耗競爭,開啟了自家獨攬大權的新局面。
其得位后出于自身對南國周朝的敬仰并沒有侵擾對方,而是向周邊的蠻族揮下屠刀,但他另一方面也很明晰南北之戰(zhàn)不可避免,因此不反對民間對南國的自發(fā)仇視。
下一任君主梁成王登基后,為了穩(wěn)妥起見并沒有直接宣布戰(zhàn)爭,而是鼓動南北邊境梁族侵擾周朝,察看對方實際情況。
周朝此時還是很強盛的,在幾年數(shù)次侵擾過后,天子周定王親率八百路諸侯與天子親衛(wèi)北上,表示只想找梁王要個說法不會干別的事情。
梁成王為測試周軍實力,派一小股精銳軍隊作高傲姿態(tài)要求對方也派出同樣數(shù)量的人進行對等決斗。沒想到周軍聽聞后竟然平常的答應了,甚至還覺得梁軍這一說法多此一舉,因為“本來戰(zhàn)爭就應該是這樣打的啊”。
梁成王聽聞后十分訝異,認為周朝很是文明,但也暗暗對周軍禮儀之師的實力表示懷疑。
然而不過幾日,從陣前傳來的消息就讓梁成王大驚失色——梁軍敗了!
據(jù)信,雙方的確是光明正大不用戰(zhàn)車之類器具,純憑士兵實力與武器進行的數(shù)量對等的戰(zhàn)斗,而這樣的情況下梁軍居然敗了!
梁成王深感大事不妙,自都城中京(今濟南)火速前往陣前,親自恭迎周師大駕,并以好酒好菜招待,表明不犯周朝之心。
周天子見事成,班師回朝,空留一位被嚇到背滲冷汗的梁王與嚇得不輕的滿朝梁臣。
〔北梁敗,梁成王謁見定王周天子,定王光從驂乘,成王內(nèi)嚴憚之,汗如針滲,若有芒刺在背?!场赌蠂の髦懿摺?br/>————————
此役之后,梁確實履行了承諾,百余年不犯周朝與其諸侯,但這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梁成王自那之后奮發(fā)圖強勵精圖治,功績甚至不亞于他的父親。
他進一步開辟商路,以高于南國標準物價的價格優(yōu)先購進周朝器具與相關技術。
他學習周朝兵制,給軍隊更換了武器并配備了戰(zhàn)車器具。
他仿照周朝體制,也適當?shù)姆址饬艘恍┯H信諸侯,而他們的地盤也用南國諸侯國的名字命名。(齊,魯,秦之類,即現(xiàn)實位面所說地域)
(南國的諸侯國地域肯定跟現(xiàn)實不一樣,但之后會進行統(tǒng)一)
他甚至想向周天子朝貢作為一支諸侯國而存在,不過在群臣力諫之下,梁成王恢復了理智,并沒有這么做。
————————
歷經(jīng)二百年,梁成王后九代君主厚積薄發(fā),終究破除了南北科技差距構造出的壁壘,戰(zhàn)車數(shù)量萬乘有余。
南北商路歷代開辟鼎盛至極,周朝的一切都隨著商路走私暴露無遺。
而周朝卻大不如從前,百越東夷西蠻頻擾國疆,國人暴動揭露了井田制的弊端與極限,奴隸制危機爆發(fā)使得天子權威一年不復一年。至此,周天子土地“不籍千畝”。
天災人禍接踵而至,這似乎揭曉了周朝國祚將終,時任天子的幽王更加重了這一悲劇。
梁定王,正如當年周定王平北,用玩味的眼神看著墻上走私來的周朝地圖,驟然從衣襟間抽出三根骨針撇向其上。只聽幾聲脆響,骨針精準無誤地刺在周朝三都——鎬京,成周,犬丘。
“傳令,兵分三路!”
————————
周幽王在鎬京像平日一樣游樂,正如那些諸侯所料想的一樣。但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他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
他從前也是一位有雄心有理想有能力的君王,但幽王曾在不經(jīng)意間窺探到了上神的世界。那是一片繁華到無法想象的人間樂土,而那次經(jīng)歷也讓幽王徹底喪失了對現(xiàn)世一切追求的動力。
就算他再怎么窮奢極欲,也遠遠不及上界哪怕千分之一的樂趣。甚至說他如此奢華,也僅僅只是為了讓自己有活下去的欲望而已。
就在幽王獨自一人站在城墻上惆悵的望向遠方之時,突然間,他發(fā)覺了什么異樣。
遠方一角塵土翻揚,煙霧漫漫,若有千軍萬馬。
幽王揉揉眼再次瞧視,卻什么都沒看到,他失笑一聲,以為自己又出了幻覺。
但轉(zhuǎn)眼間,他回身卻看到了城墻失陷,鎬京一片火海的模樣。
幽王自覺怪異,認為這是有上神顯靈,急忙點起烽火臺。
一天后,遠方果然出現(xiàn)了千軍萬馬,可卻沒有一個諸侯前來護駕。
幽王這才想起,他之前烽火戲諸侯時,那些諸侯失望與不屑的神情。
“此真天心人意也?!?br/>幽王搖搖頭,但他常年虛無的心卻逐漸有了活力。
“君自當衛(wèi)國,寡人有大錯,是當命抵。”
幽王換上甲胄,號令鎬京全軍堅守城墻。
————————
先后數(shù)月的圍城戰(zhàn),周朝三京相繼被攻陷,其中財物等物無不被梁軍洗劫一空,隨后被其縱火將其付之一炬。
鎬京是第一座被圍城的京城,卻是最后一座被攻陷的京城。而且梁三軍中攻打鎬京的那支傷亡比其他兩支多出一倍有余。
據(jù)信,這都是幽王的功勞,他的指揮能力超出任何人的預想。
可惜的是,幽王在城破之后便選擇自刎,梁定王沒能見他一面。
————————
史載,周幽王之死促使周朝諸侯群龍無首,這也讓原本就低下的天子權威一落千丈。
位于北方邊境地區(qū)的諸侯們首當其沖,受梁軍劫掠自顧不暇,而南方諸侯們則因為第一家挑戰(zhàn)天子權威的諸侯國挑起的連鎖反應而互相征伐兼并,整個南國岌岌可危。
但在眾多諸侯國中,有一個諸侯國機緣巧合之下幸運的獨善其身。
這個諸侯國,便是齊國。
史載,齊襄公暴政頻仍,天怨人憤,致使齊國衰微,其長子公子無知聯(lián)合大臣刺殺了齊襄公,可隨后自己也被刺殺。齊國內(nèi)戰(zhàn)由此爆發(fā),而其境內(nèi)能繼承大統(tǒng)者在齊國內(nèi)戰(zhàn)中卻相繼死亡。
這時,從前為了躲避齊襄公暴政周游列國的公子小白和統(tǒng)治魯國的公子糾,反倒成了唯二能當大任的繼承人。
朝中大臣很快站隊,親近公子小白的大臣們火速傳信給小白,讓他及早回身即位,不然就完了。而公子糾這邊也收到了相同的信息,雙方急忙啟程。
但公子糾所在地魯國比公子小白離齊國更近,血統(tǒng)上比小白年長,所以公子糾從一開始就占據(jù)了極大的優(yōu)勢。
不過為了以防萬一,公子糾秘派一千精兵急行軍,埋伏在小白回齊的路上,待小白抵達便放箭射殺。
然而公子小白命不該絕,他在出走前把自己的服飾與侍人交換過,這讓他躲掉了大量火力,只是堪堪輕傷。
公子糾軍師管仲見那穿著公子服飾的侍人已然被扎的千瘡百孔,以為小白身死,放心而去,而這消息也讓公子糾不再緊張,行軍速度大大減慢。
公子小白這邊則是加快了步伐,晝夜急行軍,最后竟是比公子糾領先兩天到達齊國國都建康。
一通權力操作,公子糾被殺,管仲則在群臣力薦之下為公子小白服務。
齊桓公即位。
————————
做好權力交接后,齊桓公展望南國局勢,驚異的發(fā)覺如今大周群龍無首,而北梁蠻夷侵擾,南朝竟有亡朝之象。
他有了個大膽的想法。
翌日,齊國派使團去往宋、陳、蔡等等小諸侯國,以利誘之,佐以軍隊逼迫,促成了北杏會盟。
藏于宋國境內(nèi)的周幽王之子也被宋國交與齊國。
齊桓公大喜過望,挾周幽王之子回建康,擁簇其繼承周朝大統(tǒng),稱周平王。
同年,周平王繼承大統(tǒng),賜建康名曰“南京”,宣布避梁之亂南遷南京,并給予齊桓公極大的封賞,可“代行天子事”。
之后周平王賞賜齊桓公一幅天子親筆,上書四個大字——【尊王攘夷】。
史載,齊桓公“無以言表,感激涕零,三拜九叩,受此大禮”。
————————
自此,齊桓公便有了號領群諸侯的權力,齊國也一躍成為了東周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授予管仲相邦職位,委任其全權總理齊國政經(jīng)大事,而他自己則假天子發(fā)布號令宴請?zhí)煜轮T侯前往南京共商大事。
〔桓公托仲大任,仲莫不往之,案牘一日卷宗不若千,而仲龐然自若,桓公于旁無聲側(cè)目,贊之,于是授仲相邦,望其訴振齊國,不負伯主之位。仲頷首閉目,片晌定然而許之?!场洞呵铩R國史》
————————
鑒于齊桓公有天子允許,而且諸侯們無論愿意不愿意,都得給個面子,所以大家也都表示愿意前往。
幾個月后,各位諸侯于南京齊聚一堂,周平王居上座,齊桓公次之。
盡管按照周禮,天子在場眾諸侯皆不得坐,但此時此刻不同于往日,天子還是不得罪諸侯為妙。況且,齊桓公也是諸侯,他不會允許自己這樣沒面子的。
周平王照舊例說了一些套話,各諸侯也互相奉承了幾下。在齊桓公的引導下,宴會很快談到了正題。
————————
齊桓公表明,此次宴請諸侯,主要是想組建會盟,抵御梁朝襲擊。
齊桓公從政治,軍事,文化與經(jīng)濟四個方面開陳利害,勸導大家停止內(nèi)戰(zhàn)共同對外。
政治方面,一盤散沙的諸侯們自然難以抵御梁朝的入侵,而長此以往下去,南國危矣。
軍事方面,周人引以為傲的戰(zhàn)車科技被梁人竊取許久,如今所有諸侯國戰(zhàn)車數(shù)加起來可能都沒有梁朝戰(zhàn)車多,而北蠻善戰(zhàn),周人難以抵御,若不團結便是死路一條。
文化方面,南北文化截然不同,諸侯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絕不能與周梁戰(zhàn)爭相比,倘若南國被梁人拿下,那么周人就將要滅族,這可比一切之一切都嚴重。
經(jīng)濟方面,就算各諸侯都堅決對外,但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統(tǒng)一構架,那么每個諸侯國的經(jīng)濟都無法支持這樣的長期戰(zhàn)爭,最終還是會被逐個擊破,只有組建聯(lián)盟,共同調(diào)配物資,才能成功。
為了做出表率,齊桓公決定做出表率,率先讓利,降低齊國出口物價并贈送一些戰(zhàn)略物資。他認為齊國的商業(yè)足以應對這樣的讓步。
各諸侯權衡利弊,自覺桓公說的有理,也認為自己得到了不少利益,于是紛紛表示贊同。
商議之后,眾諸侯推舉周平王做盟主,而齊桓公則無可非議成為了副盟主。周朝被齊桓公暫時的整合在了一起。
史稱這次會盟為【建康會盟】。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场R桓公
————————
宴會的最后,諸侯們各自喜笑顏開,交杯碰盞,或稱兄道弟,或討論政要大事。
只有周平王一人,面無表情的坐在主座上,一言不發(fā)。
事實上,除了開場說的那些客套話以外,這次宴會周平王就再沒說過哪怕一句話。
諸侯們或有意或無意的,都無視了周平王。
周邊喧鬧聲不絕于耳,但周平王卻什么都聽不到。
別人眼里活力四射的宴會,在周平王看來卻死寂的不可思議。
主上座,本來是最中央最顯眼的位置,可此刻卻比任何一處地方都偏遠。
沒人在乎他。
平王抬頭望向?qū)m殿穹頂,但他的眼神仿佛透過穹頂直擊天外。
我大周天下,何至于此——!
其他史官在記錄完后也都開始喝酒,只有周朝史官沒有。
史官看著平王,同樣一言不發(fā)。
他和平王感受到了同樣的悲傷。
良久,他長嘆一口氣,拿出隨身攜帶的史書副本,隨便翻開了一頁。
是周定王北擊梁朝的片段。
史官愣在原地足有半晌之久,心中只覺無窮的傷感與諷刺。
他拿出了自己負責記錄的史書,在今天記錄的最后又加了一段話。
〔想文王之禮教,可笑,可笑;憶武王之分封,可悲,可悲。
愿千百載春秋之后,我大周重復輝煌,不負今日平王之辱矣!〕——《春秋·周》
【平王之辱】也自此逐漸轉(zhuǎn)變?yōu)槿A夏的一個成語,意在形容那些傀儡君主,后引申出褒義與貶義等等許多意思。
但這一切都是后話了。
————————
幾日后,齊桓公應許承諾,決定向外贈送一些物資,并降低出售物價。
這會危害到商人的利益,也考驗了齊國的商業(yè)能力。
所幸,齊國臨海臨長江,這讓齊國擁有雄厚的商業(yè)底蘊,而管仲的商業(yè)化改革也頗有成效,提煉海水鹽的技術也比其他諸侯國高了一個檔次。
商人能獲得的利潤極大的增加,而這點流失的利潤他們也不在乎了。
就算有的商人寸利不讓,但一方面為了大局,一方面經(jīng)過考慮也不想違背國家的政策,所以也就忍了。
不同于農(nóng)業(yè)等領域,商業(yè)是一個既需要體力,也需要腦力的領域。商業(yè)氣息越濃厚的國家,他的國民整體智力水平就越高。
齊國正是這樣國家的典范。因此,不僅是政治家,還是一位杰出商人的管仲敏銳的察覺到了齊桓公這種送物資降物價的舉措如若應用妥當,會導致怎樣的暴利。
就拿鹽這種人必需的戰(zhàn)略物資來比喻,齊國臨海臨江,且歷經(jīng)技術升級,齊鹽無論從質(zhì)量還是一次性制出量都比其他國家高得多。
即使降低一些價格,商人與國家也不會有太大的利益損失,反而能薄利多銷。齊鹽的價格居然比本地鹽商賣的更便宜,長此以往下去其他國家的本地鹽便會被齊鹽擠壓到?jīng)]有生存空間與市場份額,這樣齊鹽便能徹底掌控鹽的市場,并以此操縱他國!
貿(mào)易競爭力,壟斷等經(jīng)濟學術語所蘊含的意義雛形,已然被管仲領悟,而相對應的貿(mào)易保護與關稅等,卻不知要多久才能被他國知曉。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看,齊國對其他諸侯國而言宛若神明。
————————
自那之后,管仲向齊桓公提出進行與建康會盟體系相配合的商業(yè)改革,并于之促膝夜談,將自己領悟到的道理全數(shù)告知。
齊桓公聽后直呼“妙哉”,真正授予了管仲對經(jīng)濟方面的全權管轄,并上書周平王請愿授管仲紀國地封侯爵,且設正副相邦,管仲兼任正副相邦,管仲后代世襲副相邦之職。周平王應允。
盡管這會導致中央集權的分散,但齊桓公不在乎這些,況且在分封制盛行的周朝,這樣的舉措也算平常。
————————
后日,齊桓公將管仲的改革文書公開,但對其真實細節(jié)避而不談。幸得其他國家的商業(yè)水平都不怎么樣,以至于沒有一個諸侯提出異議。
齊桓公原本料想會有諸侯正面揭穿,或者暗自來分一杯羹,但現(xiàn)在看來卻是他多慮了。
自此,實際由齊國完全主導的建康會盟商業(yè)體系形成,而這個體系也使齊國完全立于不敗之地。
此后其余春秋霸主,但凡想要做大的就必然要打破建康會盟,否則就算齊國軍事再費拉不堪,只要建康會盟一息尚在,那么商業(yè)制裁就能把這些挑戰(zhàn)秩序的國家制裁到崩潰。
————————
梁定王在秦嶺淮河—長江一段率軍燒殺搶掠許久,但始終未得跨越長江天險。
他敏銳的察覺到,南方的周諸侯被什么聯(lián)合了起來,越拖下去梁朝越不利。
梁定王決定散西路軍于長江北岸各地拉動當?shù)孛癖娦藿ū疽?,中路軍由大軍師宗盛指揮渡漢水南下,而自己則親率東路軍渡淝水擊合肥。
周梁國運,在此一戰(zhàn)。
————————
齊桓公受齊國在梁軍中安插的細作通稟,得知梁軍分兩路準備渡江,其借烽火臺召集各路諸侯迅速勤王。
經(jīng)過商議,齊國爭取到了守淝水合肥的權力,畢竟合肥乃南京衛(wèi)戊之城,江淮要沖,齊國守合肥無可厚非。
漢水方面齊建議諸侯們共同推舉一位諸侯作為中路盟主,齊自己則棄權中立。
史載,晉國,時任君主晉文公,位居江南中部,江城本就是其重鎮(zhèn),且晉文公與其他諸侯私交頗好,所以晉文公成為中路盟主也算是順理成章。
其他諸侯對此都沒什么意見。
————————
梁定王率軍駐守在淝水北岸。
他多次散播斥候,而每次帶回來的消息都不容樂觀。
對岸的周軍由齊諸侯國統(tǒng)領,斥候稱其兵甲眾多秩序井然,從描述上梁定王便覺此軍不可小視。
據(jù)小道消息,周朝的團結也是在這個齊國君主的號領下建立的,這足以證明對方的雄才大略。
梁定王第一次感覺有些棘手。
“愿先祖在天之靈佑我大梁所向披靡,戰(zhàn)無不勝?!彼钗豢跉?,用凝重的語氣說道。
————————
現(xiàn)兼任梁中路軍統(tǒng)領的梁朝大軍師宗盛,已經(jīng)對著地形沙盤圖看了兩個時辰,但他卻依然愁眉不展。
這倒不是說他能力不足,梁朝的大軍師與周的相邦類似,沒有出眾的軍事謀略根本就走不上這個位子。
他思索了這么久,主要是因為——
他從來沒見過這么多的水。
是的,水。
北方地形多平原,間夾幾座貫穿東西或貫穿南北的山脈,降雨量稀少。生長于北國的謀略家大都將多數(shù)河水視為可有可無的存在,北國策謀也多適應于把守城池關隘以及平原作戰(zhàn)。
但江南一帶江河湖海遍布,且水量之大遠非北方河水能比,這讓軍師一時竟然不知道該怎么布陣,大戰(zhàn)略如何。
猶豫良久,他舉起軍旗,插向江城周邊。
————————
合肥城中,齊桓公親率諸侯聯(lián)軍抵御梁軍。
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前無古人的政治家,但誰都不知道齊桓公的軍事才能如何。
但在幾日前的軍事演習中,齊桓公領導的齊國親軍利用詭譎多變的計謀完敗諸侯軍,令其他諸侯自嘆不如。
令人感慨,天才總是全能的。
有不少人都恥笑于齊桓公使詐的做法,認為其實屬“禮崩樂壞”,齊桓公從容不迫回諷。
自此之后,南國戰(zhàn)術才算是真正開始轉(zhuǎn)型,而一兩百年后,一位名曰孫武的軍事大家會將之融會貫通。
〔“吾大周出君之大才,真千古一幸也!有君在此,即使無梁蠻大患,吾大周亦失其禮節(jié),長此以往,我大周必將禮崩樂壞,華之將夷不久耳!”岱國君出言譏之。周諸侯應之若甘。
“然也,大周有汝等棟梁之才亦為絕無僅有,有汝等在此,我大周必將千秋萬代,一統(tǒng)天下也!”桓公還以顏色,手指北岸梁軍,齊軍大笑嘲之,諸侯面有菜色。〕——《春秋·齊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