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古文觀止臧哀伯諫納郜鼎》
魯桓公在夏天的四月,從宋國取來周國的大鼎,放進太廟,這是不符合禮義的。 臧哀伯進諫說:“做國君的人,應當發(fā)揚美德堵塞邪惡,來為百官做表率。還怕有什么過失,所以要明白的展示美德給子孫看。所以宗廟用茅屋,車輦用草席,肉里不加調味品,飯食不精加工。來顯示儉樸。禮服、禮帽、護膝、朝板,皮帶、下衣、綁腿、鞋子,發(fā)簪、紐帶等,都是表明等級的。皮做的襯玉器、刀鞘上的裝飾,束衣的玉帶,下垂的大帶,旗上懸掛的鈴鐺,馬上的絲帶,這些是表明尊卑禮數(shù)的。衣服上繡的火、龍和各種花紋,是用來表明貴賤的紋樣。用五種顏色模仿天地四方的形象,這表示器物都有本源。車馬旗幟上的鈴鐺表示聲音,畫有日月星的旗幟,表示光明。德行,是簡約而有法度的,尊卑是有禮數(shù)的,用紋樣器物來表示它,用聲音光彩來顯現(xiàn)它,把這些擺在百官面前,百官才會警惕害怕而不敢違反紀律?,F(xiàn)在舍棄德行而擺放違反禮義的物品,把賄賂的大鼎放在宗廟里,給百官看,百官有樣學樣,又如何怪罪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因為官吏的邪惡,官員的失德是因為仗著寵信明目張膽收受賄賂。現(xiàn)在郜鼎放在宗廟里,還有什么比這更明目張膽的!武王打敗商朝,把九鼎遷移到洛陽,當時的義士還覺得他做的不對。何況把象征著違德招亂的賄賂器物放在宗廟里,你打算怎么辦!” 魯桓公不聽。 周朝的史官聽了說:“臧孫達將會在魯國有后代吧!國君雖然違背了禮義德行,他卻沒有忘記勸諫的德行?!?這么多篇文章下來,都是大臣在苦口婆心地勸君王遵守禮義道德,但是根本就勸不動??梢姷滦兄辉谌诵睦铮睦餂]有了德行,再多的器物裝飾,也沒有用了。所以那個鼎在諸位國君眼中,只是一個工具罷了,什么都不代表。 作為大臣之所以還要做勸諫這種徒勞無功的事情,可能是覺得就算沒有了道德仁義,起碼國君還不敢斬殺忠臣吧。這個時候能約束國君的也就只有害怕引起臣民的議論和反叛了。 可是這種威脅又能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呢,也有昏君昏聵到連這一點都不在乎了。所以我覺得魯國滅亡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臧哀伯又何必要繼續(xù)留在魯國呢,是出于忠義吧。這個世界可以亂,但是民心所向的還是治。所以臧哀伯要堅守的是他向往的秩序,或許現(xiàn)在人微言輕不合時宜,但是早晚會有那么一天的。如果臧哀伯放棄了忠義,隨波逐流,那么在他死后,別人也只會評價他是個墻頭草罷了。 但是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人追求文死諫武死戰(zhàn),有人追求得道成仙,有人追求浪得幾日是幾日。只要堅定,都會是很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