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伊麗莎白約克的隨筆

喜愛的星星、愛心和兩位可愛們!
?
依我淺薄的認知,我認為伊麗莎白約克的故事是悲傷的、軟弱的、煎熬的和掙扎的。
在電影中,開篇就描寫了伊麗莎白約克的內(nèi)心獨白:
我的名字叫伊莎貝拉.約克
這里是我的牢籠
這里只有深閨的大小姐、侍女和女教師
四周圍繞著高墻 是座與世隔絕的女兒國
這所學(xué)院里的女學(xué)生
將來或是身份顯赫 或是嫁入豪門望族
我應(yīng)該是后者
她想去哪里都可以
閱讀著伊麗莎白約克的內(nèi)心獨白:這種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卻沒有出口方向的迷失的感覺,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浮萍無依無助絕望。
隨著電影故事的推進,伊麗莎白約克的后半生似乎在那場學(xué)院舞會上就隱約預(yù)知:繪畫在天花板上的白鳥,展開雙翅翱翔在藍天晴空之中,而這藍天和這晴空也都仍是描繪在天花板中的。
就如同獨白中所說的那樣:“這里是我的牢籠”。
有形的牢籠,無形的牢籠,在【牢籠】這個詞語創(chuàng)造之初。
在悲傷之中煎熬,在軟弱之中掙扎,如此這般,只能模糊地感受到牢籠邊界,然后再度迷失。


尼采說過: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于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yīng)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zé)任;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tài),活在當(dāng)下,享受現(xiàn)在的一切。
一切習(xí)慣之物都在我們周圍織成越來越堅固的蜘蛛網(wǎng),而我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蛛絲變成了繩索……
那些聽不見音樂的人認為那些跳舞的人瘋了。
白晝的光,如何能夠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與怪物戰(zhàn)斗的人,應(yīng)當(dāng)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dāng)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一旦選擇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訴說,以求同情,因為一個有獨特性的人,連他的痛苦都是獨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別人的同情只會解除你的痛苦的個人性,使之降低為平庸的煩惱,同時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貶值。
不能聽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