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之眼
《百年孤獨》有一句話說“我們現(xiàn)在跟教士打這場戰(zhàn)仗,就是為了讓人連親媽都能娶”,每次想起這段話都讓我深受震撼,進而驚懼——他們打這場仗真的能帶來自由嗎,甚至能顛覆現(xiàn)有價值觀? 靄理士的《性心理學》提到了人的諸多性欲癖好,某些是非常態(tài)的,它們合理地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然而,有些性癖被社會大眾所不容,所以,是要反對隨意評判他人、不予小眾自由的大眾,還是小眾私下里自行其是,在黑暗中滿足欲望?這是個問題。 古希臘悲劇中,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在得知真相后,戳瞎了自己的眼睛。我讀到的大多數(shù)分析都是他因為難以面對真相而自戳雙眼。但俄狄浦斯王是聰明到能夠回答斯芬克斯之謎(“什么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的人,即他知道什么是“人”,那么,他為什么沒能避免弒父娶母的命運?雖然“不可逃脫的命運”/“命定”是希臘悲劇的一大主題,但是,在古代,各地都有皇室內部通婚來讓血統(tǒng)更純正的故事,也有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而和兄弟姐妹甚至父母廝殺的故事,如果奪權就是血腥到超越倫常約束,那么,為什么在俄狄浦斯那里,他接受不了這件事?并且,他本不知道自己在三岔路上擊斃的人是自己父親,當上國王后娶了前國王之妻時,也不知道她是自己的母親,那么,因為不知道而犯錯能否被定性為“無過失”,進而“無罪”?罪不至死,且他還想活著,于是他通過肉體上的疼痛來懲罰自己。當他打算懲罰自己時,也有很多方式,比如剖心,或者閹割。為什么偏偏戳瞎?這可以從象征角度解讀,即雙目失明代表著他不再看到不愿意看的真相。除了這個文學手法上的分析,我一直認為,他最后搞瞎自己這一救贖措施,是因為愛,(他不愿意看到的不是“弒父娶母”的真相。而是因為母親不愿意接受該真相而自殺的這一行為拒絕甚至否定了他的愛,所以他難以面對她死亡后的人生。)他戳瞎雙眼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殉情”。 渡邊淳一寫過很多書,早期讀他我總覺得這人格調不高,情趣不雅致,后來倒是從他鍥而不舍地寫同一類主題看到了深厚的匠人精神,和欲望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不禁對其描摹人性的才華敬佩不已。但是,那些題材突破倫理和禁忌的書,在審查嚴苛的年代會被封禁,并且它們大多不被嚴肅的讀者視為經典?!堵妍愃吩洷唤?,后隨著社會開放度的增加而解禁。我一直好奇,如果亨伯特等到洛麗塔成年后再去追求她,情況會不會不一樣?但轉念一想,“成年的洛麗塔”不可能是亨伯特的“洛麗塔”,亨伯特的,從來都是未成年少女。而這類事件,當然要站在維護權力弱勢方的角度,來反對它了。(“權力弱勢方”是動態(tài)變化的,看起來無辜的獵手才最致命。) 而年長男性和年輕女性的組合,總會引起比年長女性和年輕男性的更多的臆想,比如,我從沒讀到一篇《朗讀者》的書評說女主人公漢娜犯了“猥褻青年罪”,并且,當作者在說“雖然我15歲,她36歲,但我們是真愛”這個故事時,讀者都還很感動,沒人會想去質問她(漢娜)他還是個未成年。 人有復雜的情感,愛的對象可以是親人、朋友、陌生人等等。愛讓人“有所待”,因為它是有對象的,而他者是超出自己掌控的,所以,愛讓人不自由——施受雙方都不自由,而它的目的應該是讓受者更自由,施者得解脫的。張籍說“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當給他自由,也是在減少對自己的束縛。葉芝說“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我把我的夢鋪在你的腳下,請輕踩啊,因為你走在我的夢上),所以,當收到溫柔懇切似火熱烈,也請善待他們。 李銀河在《中國女性的情感與性》中說,“無論如何,‘愛’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在我看來,它不論發(fā)生在什么樣的人之間 (無論是同性異性、年老年輕),都是美好的,都是一種不可多得因而值得珍視也是值得尊重的人類體驗。雖然當事人有時不得不為了其他的價值犧牲愛,就像《廊橋遺夢》里的女主人公為了家庭價值犧牲愛那樣,愛本身是沒有罪的。如果一樁愛情發(fā)生了,它就是發(fā)生了,它不僅不應當因為任何原因受責備,而且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它肯定是美的?!薄皻w根到底…,人的幸福和快樂才是目的?!?如果歷時性地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醫(yī)學的發(fā)展去病化了一些行為,倫理學的發(fā)展去罪化了一些行為,人類學的觀察理性化了很多現(xiàn)代人看來不合理的行為,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了很多在一個地區(qū)可以被接受但在另一個地區(qū)被反對的行為,簡言之,時代在發(fā)展,人類活動的多樣性讓它充滿了例外和非常,而人的非常態(tài)的愛欲和性癖,總可能在某時代的某地區(qū)是合法的,雖然有些人生不逢時/逢地,我們只是時間長河中的一粒沙,但是,趁活著,盡情滾動,帶著力求自我克制的文明態(tài)度,及時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