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盾龜簡介
中文名稱:大頭盾龜
拉丁名稱:Peltocephalus dumeriliana
英語名稱:Big-headed Amazon River Turtle
別稱:亞馬孫大頭側頸龜、亞馬孫龜
原產地:哥倫比亞東部、巴西北部、厄瓜多爾東部、秘魯東北部、委內瑞拉境內的亞馬孫河和奧里諾科河水系。

形態(tài)特征:背甲橢圓形,顏色從暗黃色、灰色、褐色至黑色不等,背甲上部隆起呈圓頂狀,長度可超過60厘米。腹甲的顏色是褐色或黃褐色,間喉盾將喉盾完全隔開,后緣有缺刻。頭部呈三角形,成體的頭部可能達到10厘米寬,有1-2根下頜須。頭部、四肢和尾巴的顏色有灰色、暗黃色、暗褐色不等。吻部突出,上下頜呈鉤狀。耳膜周圍和喉嚨、四肢基部為灰色或黃褐色。指、趾間有發(fā)達的蹼。幼年和亞成體的龜背甲正中有一道弱龍骨,且背甲上的生長紋較為凸顯,但隨著龜逐漸成年,背甲會逐漸趨于光滑。通常雄龜?shù)捏w型和頭部均大于雌龜,喙部也較長一些。


生活習性:大頭盾龜是側頸龜亞目、南美側頸龜科、盾龜屬(亞馬孫側頸龜屬)下的單種屬水棲龜。它們主要生活在河流、河川及周圍的河跡湖、潟(xì)湖、洪泛區(qū)和濕地等區(qū)域。作為雜食性龜類,它們主食魚類、甲殼類動物、無脊椎動物、昆蟲、腐肉、水果、種子、水生植物和藻類等。未成年的亞馬遜大頭側頸龜會偏向葷食以補充身體成長過程中所需的蛋白質營養(yǎng),成體者逐步偏向于素食。其繁殖期于原棲息地的枯水季節(jié)開始(各產地的時間可能不同),雌龜會在泛洪區(qū)的灌木叢中挖出12-24厘米寬,70厘米深的燒瓶型洞穴,并產下7-25枚卵,而雌龜?shù)捏w型越大,龜卵的尺寸也就越大個兒。孵化期需要90-110天,其性別不受孵化溫度的影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