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從毀滅大唐的“光明之子”到阿塞拜疆的民族英雄

2020-10-06 04:03 作者:海天明月  | 我要投稿

在中國歷史上,“安史之亂”是讓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王朝之一大唐帝國從全盛轉(zhuǎn)向衰落的轉(zhuǎn)折點,中國人最自豪的“大唐盛世”自“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就此毀滅,相信很多國人每念及此,都會對“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懷有咬牙切齒的仇恨。但是,安祿山區(qū)區(qū)一介胡人武夫,他是憑什么能毀滅煌煌盛唐,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到底又有什么與眾不同的本事呢?



首先,安祿山不是漢人,他自稱“雜胡”,其實他是混血兒,是不同胡族通婚的后代。安祿山名祿山,“祿山”又名“軋犖山”,搜索“軋犖山”我們會得到一個常見的說法,即軋犖山是“古突厥圣山”,代表“突厥戰(zhàn)神”,這是一個想當然的錯誤。史載“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為覡,居突厥中。禱子于軋犖山,虜所謂斗戰(zhàn)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廬------母以神所命,遂字軋犖山。”,這里“軋犖山”指的“虜所謂斗戰(zhàn)神者”,顯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位神的音譯。其實,這里的“虜”也不是“突厥”,而應該是“粟特”。在中國的粟特人當時稱為“昭武九姓”,他們是以“康國”、“安國”、“史國”、“米國”等在中亞河中地區(qū)的城邦國家本籍為姓,將虜歸于突厥是一個不知所謂的低級錯誤。而“祿山”(軋犖山)這個名字其實就是“Rokhshan”,在栗特語和波斯語中,它都是“光明”的意思。



安祿山“及生,有光照穹廬”,是傳說安祿山出生時紅光普照,有妖星落在了其母親的帳篷上,汗,這一段讀來怎么有東鄰神主金二世降生的感覺呢?這個傳說顯然就是粟特人版本的“高祖斬白蛇”!雖然只是傳說,但這個傳說在當時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因為其時中亞和旅居唐朝的粟特人普遍信仰波斯拜火教(又稱“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而且信仰很虔誠。



粟特人原來生活的地方,史書上稱之為“河中”,即現(xiàn)在的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兩河中間的沙漠綠洲。從南北朝時代起,生活在河中地區(qū)且早已信奉拜火教的粟特人不斷移民中國,并逐漸發(fā)展成為“昭武九姓”,他們以“康國”、“安國”等在中亞的城邦國家本籍為自己的漢語姓氏,即:康姓、安姓、米姓、曹姓、史姓、何姓、石姓等等。



在歷史上,中國和伊朗兩個東西亞文明古國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公元7世紀中葉,伊朗薩珊帝國遭受阿拉伯人入侵,薩珊王子卑路斯流亡唐朝,最終在大唐的保護下在長安定居并終老,其時薩珊帝國的國教就是“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但早在公元三、四世紀時,拜火教就已經(jīng)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中國,它被稱為“祆教”、“火祆教”,并設有“火廟”供信眾禮拜。混亂的南北朝中,同為粟特人的“后趙”暴君石勒父子的主力部隊中就有許多拜火教徒,而“小憐玉體橫陳夜”中,北齊一代妖姬馮小憐的老公、北齊末代皇帝高緯據(jù)說也對來自波斯的祆教著迷,也不知高緯和馮小憐這夫妻倆是否一道拜火雙修。



拜火教的創(chuàng)立者為瑣羅亞斯德,他是古波斯(今伊朗、阿塞拜疆和伊拉克等中亞和高加索地區(qū))的一位偉大先知,據(jù)說生于公元前11世紀(學術(shù)界對確切時間并無定論),他得到“光明世界的主宰”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Ahura是“神”,Mazda是“偉大”)的神啟,在古代雅利安人多神教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一神教“瑣羅亞斯德教”。其基本教義是善惡二元神論,奉《阿維斯塔》(即《波斯古經(jīng)》)為經(jīng)典?,嵙_亞斯德教教徒必須恪守的“三善原則”——“善思、善言和善行”,只有恪守“三善原則”,才能“戰(zhàn)勝邪惡和黑暗”。



瑣羅亞斯德教教徒相信,阿胡拉.馬茲達創(chuàng)造了七大善物,分別是:天空、大地、水、植物、動物、人和火?;饘Μ嵙_亞斯德教來說是神圣的,代表“光明”和“生命”,正因如此,瑣羅亞斯德教才被人們通稱為“拜火教”,盡管這一說法并不嚴謹。據(jù)出土文物證明,拜火教至少在公元前1100年就已在西亞的兩河流域(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今伊拉克)和今伊朗高原以及高加索的阿塞拜疆等地區(qū)流行,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時期,成為波斯帝國的國教,并在薩珊王朝時期(公元224-651年)臻于全盛,還遠傳至中亞廣大地區(qū)甚至中國。



拜火教崇拜圣火,也崇拜太陽和光明,而安祿山用“祿山”(Rokhshan,即“光明”)作為自己的名字,可見他如烈焰燃燒般的勃勃野心。事實上,在安史叛軍中,很多人都認為安祿山就是“光明之子”,就是“光明的使者”,所以才跟著他一道扯旗造反出生入死。



“安史之亂”的另一元兇是安祿山的著名部將史思明,史思明和安祿山同為粟特人,也同為拜火教徒,“思明”顯然是更漢化的名字,這名字一看就是“思慕光明”之意。



以上種種清楚表明,在唐代,身居中國的粟特人已經(jīng)以拜火教信仰為核心組建了自己的政治和軍事集團,而這就是安史叛軍的核心力量。



雖然在中國正史中,安祿山史思明是叛軍,是逆賊,但在安史之亂被平定的很多年之后,安祿山在北方的范陽地區(qū)(今河北、北京附近)的影響依然強勁。一直到唐朝末年,范陽當?shù)氐木用襁€把安祿山和史思明并稱“二圣”,建廟祭拜,地方官員發(fā)現(xiàn)之后,打算搗毀安祿山的廟,還引發(fā)當?shù)厥勘呐褋y,也許這些士兵中還有不少粟特血統(tǒng)者或者依然是虔誠的拜火教徒,他們內(nèi)心深處也許還在深信安祿山就是“光明之子”吧。



再說一點有趣的事,今天,福建廈門市有一個“思明區(qū)”,思明區(qū)之名所謂何來?思明區(qū)乃鄭成功設立的“思明州”之沿襲?!八济鳌憋@然是“反清復明”之意,但大明帝國之“明”又從何而來?乃從“明教”而來。



明教即摩尼教,摩尼教與拜火教一樣,同樣曾在唐朝興盛一時。上面的分析之所以說拜火教是“波斯拜火教”,是因為當時粟特人的主流信仰應該是瑣羅亞斯德教/祆教(即“拜火教”),但其時在波斯,又誕生了一個新的宗教教主摩尼,他將傳統(tǒng)的瑣羅亞斯德教與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加以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建了同樣崇拜光明卻更具普世性的一個新宗教——摩尼教,而且在唐武則天元載二年,摩尼教也沿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由于拜火教和摩尼教都源自波斯,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崇拜日月光明、身穿白衣等),所以中國民間常常把拜火教和摩尼教混為一壇,從古至今都有人將兩教統(tǒng)稱為“拜火教”,連武俠大師金庸在他的名著《倚天屠龍記》中對“明教”(摩尼教)的描寫中也明顯有不少拜火教的儀式。



在唐代,中國摩尼教勢力背后最大的支持者是奉摩尼教為國教的回鶻帝國。唐末,回鶻帝國受吉爾吉斯人襲擊崩潰以后,大唐就開始打擊祆教和摩尼教。公元845年,唐武宗滅佛,同時查禁祆教、景教和摩尼教,武宗下詔勒令“大秦穆護祆”3000多人還俗,拜火教至此在中國衰亡,而與祆教同樣崇拜“光明”的摩尼教則從此轉(zhuǎn)入中國民間江湖,此后宋元之際的“明教”就是其本土傳承教派。



而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亞洲東方的大唐帝國和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帝國幾乎是同時崛起和擴張的,公元751年,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兩強最終在中亞相遇,發(fā)生了改變世界史的怛羅斯之戰(zhàn),阿拔斯王朝名將阿布.呼羅珊尼亞率領阿拉伯帝國大軍擊敗了高仙芝率領的大唐帝國大軍,大唐的敗北使中國從此永遠失去了對“河中地區(qū)”(中亞)的控制權(quán),中亞至此一步步走向清真。有意思的是擊敗唐朝大軍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名將呼羅珊尼亞卻不是一個純粹的阿拉伯人,他的母親原本是一個有波斯血統(tǒng)的奴隸,呼羅珊尼亞將軍本人無疑也有伊朗血統(tǒng)。由于功勛卓著又有伊朗血統(tǒng),所以作為穆-斯-林的呼羅珊尼亞將軍在當時波斯的所有宗教信徒(包括拜火教徒)中都受到廣泛尊重,聲望極高。俗語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無論古今東西,大致盡皆如此,正因呼羅珊尼亞將軍聲望極高,終遭阿拔斯王朝哈里發(fā)所忌,哈里發(fā)最終設計將功高震主的呼羅珊尼亞將軍殺害,以除后患。



誰曾想到,呼羅珊尼亞將軍的被害,點燃了伊朗和阿塞拜疆當?shù)胤前⒗傩盏呐?,于是在伊朗、呼羅珊和阿塞拜疆,許多當?shù)匕傩占姺菹破鹆艘徊úǚ纯拱嗡雇醭⒗私y(tǒng)治的大起義,而大多數(shù)起義者都是依然堅守襖教信仰的拜火教徒。在這些起義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一個思想源自拜火教-異-端的“馬玆達克教派”運動,“馬玆達克教派”的思想明顯帶有濃重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色彩,來自波斯的一個年輕人保巴克.霍拉姆丁加入了“馬茲達克運動”,并在戰(zhàn)斗中遂漸成長成為起義軍最杰出的領袖。




在保巴克的率領和指揮下,“馬茲達克起義軍”越戰(zhàn)戰(zhàn)勇,影響越來越大,在馬茲達克起義鼎盛時期,在中東和高加索大地上,從伊斯法罕到拉馬丹再到呼羅珊,乃至到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到處是響應保巴克的波斯人,拜火教起義軍人數(shù)高達數(shù)十萬人。




但與龐然大物阿拉伯阿拔斯帝國相比,如火如荼的馬茲達克起義依然是雞蛋碰石頭,在巴格達的哈里發(fā)調(diào)集的大軍的強力鎮(zhèn)-壓下,拜火教起義軍最終一敗涂地,保巴克在波斯已沒有立足之地,他唯有離開伊朗去投奔拜占庭帝國,不幸的是,保巴克在逃亡途中被一個背叛的亞美尼亞貴族出賣,這個叛徒將保巴克送給了巴格達的哈里發(fā),保巴克與妻子最終都被哈里發(fā)處以極刑。隨著英雄保巴克的犧牲,拜火教從此在中東徹底衰落,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除了飄洋過海遠去印度的一支,只在伊朗和阿塞拜疆遺留下了區(qū)區(qū)幾萬的信徒。




但世事難料,進入20世紀以后,被當?shù)厝诉z忘的拜火教英雄保巴克竟又在阿塞拜疆重獲輝煌了!事情的由來是這樣,沙俄滅亡后,阿塞拜疆趁機獨立,之后俄國爆發(fā)十月革命,革命后蘇聯(lián)紅軍進入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阿塞拜疆加入蘇聯(lián),成為蘇聯(lián)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在信仰馬-列-主-義的蘇共眼中,拜火教-異-端-馬茲達克教派的思想有濃重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色彩,毫無疑問屬于古代的先進思想文化,而拜火教英雄保巴克因為他的信仰被蘇聯(lián)人寫入歷史教科書,大書特書,大樹特樹。由于保巴克歷史上活動的主要地區(qū),位于今天的阿塞拜疆人聚居區(qū)內(nèi),在歷史教科書不斷的教育下,阿塞拜疆人形成和鞏固了自己的民族認同,并開始把歷史上反抗阿拉伯統(tǒng)治的拜火教英雄保巴克當做了自己民族的民族英雄。




就這樣,滄海桑田,斗轉(zhuǎn)星移,拜火教英雄保巴克超越了不同宗教的藩籬,在現(xiàn)代阿塞拜疆重生,成了這個“火之國”的民族英雄。1991年,蘇聯(lián)解體,阿塞拜疆重新獨立,獨立后的阿塞拜疆也再次將往昔拜火教的標志圣火,繪制在了這個現(xiàn)代伊-斯-蘭國家的新國徽上!


從毀滅大唐的“光明之子”到阿塞拜疆的民族英雄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同心县| 桂林市| 五家渠市| 九龙坡区| 平乐县| 潼关县| 弥勒县| 隆子县| 格尔木市| 安乡县| 布尔津县| 河源市| 雅安市| 定州市| 公安县| 武冈市| 安龙县| 榕江县| 旅游| 青铜峡市| 大埔县| 靖西县| 玉溪市| 扶绥县| 芒康县| 湛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佛坪县| 横山县| 句容市| 鄂尔多斯市| 饶平县| 青岛市| 通辽市| 区。| 中阳县| 晋宁县| 鄂温| 崇州市| 汕尾市|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