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中神格的基本變遷——應龍
可考的原生態(tài)資料:
1.?????? 口傳神話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應龍?zhí)幠蠘O,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
2.?????? 口傳神話的合集,年代待考《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p>
3.?????? 成書于西漢,收錄戰(zhàn)國時期屈原的辭賦,《楚辭·天問》:“河海應龍,何畫何歷?鮌何所營?禹河所存?”

?
次生態(tài)的轉(zhuǎn)變
1.?????? 西漢,《淮南子.覽冥訓》:(女媧)乘雷車,服應龍。
2.?????? 西漢,《淮南子·墬形訓》:“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于庶獸?!?/p>
3.?????? 東漢,《漢書·敘傳》“應龍潛于潢污,魚黿媟之,不睹其能奮靈德,合風云,超忽荒,而躆顥蒼也。故夫泥蟠而天飛者,應龍之神也?!?/p>
4.?????? 三國時期,《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p>
5.?????? 西晉,《三國志·吳書》:夫應龍以屈伸為神,鳳皇以嘉鳴為貴。
6.?????? 西晉,《帝王世紀》:“又征諸侯,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于兇黎之丘”
7.?????? 南朝,《述異記》: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8.?????? 宋代,《太平御覽·卷五十七》:“枯澤非應龍之泉,平林非鸞鳳之窟?!?/p>
9.?????? 北宋,《太平廣記》:“禹治水,應龍以尾畫地,導決水之所出?!?/p>
?

轉(zhuǎn)變中涉及的因素
“應龍”在“龍”為圖騰的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中流傳甚廣,其神格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且在這一流傳的流程中,應龍的“神格”逐步被抬升。
?
第一階段:在此階段,應龍的“神格”十分明確,即與“水”有關(guān)。而且應龍幫助“大神黃帝”殺了“蚩尤”,這可謂大功一件,這也始得“應龍”這一名號,在“黃帝”的光芒下變得“光芒萬丈”。而且應龍的神話,也屬于在早在先秦典籍記載以前,就流傳甚廣的原型之一。因為應龍的神話在錄入《山海經(jīng)》時,已經(jīng)有“不得復上”一說,這就為應龍的神話增添了一份“寓言性質(zhì)”,這在神話形成的初級階段是不具備的。結(jié)合神話演變的歷史背景,“司云氣與雨水”的神明總是能在氏族文化中,獲得較高的地位,因為無論是游牧文明還是農(nóng)業(yè)文明,都與“雨水”息息相關(guān)(結(jié)合朱大可老師《華夏上古神系》,與袁珂老師相關(guān)觀點,分析得出)。所以,“應龍”這一神明,在多種“光環(huán)”的加持下,順利的進入了第二階段的演化。
?
第二階段:在此階段,應龍神話依照神話變遷趨勢中,“越來越完整、越來越系統(tǒng)”的特點去演變。應龍在這一階段有了“族譜”,甚至還有了“等級劃分”(如《淮南子》中說記載)。接下來,應龍還被賦予了高尚的“社會人格”(如《三國志》中所述)。應龍的神話得以在這一階段不停完善,而且還分支出了“黃龍曳尾”的神話,將“黃龍”與“應龍”的形象雜糅在一起,從而幫助大禹疏通河道。簡而言之,應龍的“神格”也在這一階段得到更高的提升,應龍神話故事也變更“貼近人類社會”(結(jié)合資料,與李炳海老師學說觀點分析得出)。
?

第三階段:現(xiàn)代的學術(shù)研究中,多以研究“龍文化”為主,“應龍”則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被多次引用,但也都沒有走出上述兩個階段的形象。另外,文物中還存在這大量的“應龍紋”,這也是目前學術(shù)界研究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