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華為智選車 江淮是否會成為下一個賽力斯?
近日,中建集團官網的一條消息將華為和江淮的合作推向了前臺。按照中建集團顯示的消息,旗下中建六局聯(lián)合體中標,已經以15.44億元中標了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yè)園EPC項目。

該項目建成后,將用于華為和江淮汽車共同開發(fā)新一代高端智能電動汽車。這也是繼賽力斯之后,華為智選車模式再度在國內落地生根。
賽力斯之外華為為什么還找上江淮?

所謂華為的智選車模式,即華為深度參與合作車企造車的過程,從產品設計到渠道銷售,直接對產品的成功負責。
之前,華為就是和賽力斯合作,打造了問界品牌。從2022年的銷量來看,問界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基本站穩(wěn)了腳跟。
對于華為來說,通過和賽力斯合作,初步驗證了華為智選車模式的成功。因此華為對于在國內推廣這種模式信心滿滿。按照華為的規(guī)劃,其和江淮汽車合作打造的品牌和車型,在定位上將高于和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品牌。

同時,通過和江淮的合作,也將分散一部分華為和賽力斯合作帶來的壓力。畢竟,有了兩個或者更多客戶,華為可以選擇在哪個客戶上投放最先進的技術,華為的話語權將陡然增加不少。
畢竟,如果華為堅持不下場造車,那智選車模式是華為可以較深地介入造車的最好途徑。放眼國內,相對強勢的車企并不愿意接受華為的智選車模式,相反只愿意引入華為的自動駕駛或者智能座艙。

這種模式下華為對于整車廠并沒有任何的主導權。所以,引入更多愿意接受智選車模式的整車廠,將幫助華為更好地去熟悉整車制造環(huán)節(jié),同時也避免華為沒有退路。
汽車代工的路注定會越走越窄
華為智選車模式,本質上來說就是為華為代工。華為主導了研發(fā)和后期的銷售,甚至在問界的品牌推廣和車型發(fā)布上,賽力斯都退居幕后,而由華為站在前臺。所以對于整車企業(yè)來說,代工本質上只能賺取一定的代工費用。

不過從賽力斯的財務數(shù)據來看,由于引入華為的技術,使用華為的銷售渠道,賽力斯雖然自己無需在研發(fā)上投入過多的資金,但是需要向華為支付不菲的費用。因此,賽力斯在問界品牌上還未能實現(xiàn)盈利。
江淮為何與華為聯(lián)手?
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下,江淮汽車也四面出擊,碩果累累,但是在江淮汽車自己的品牌業(yè)務方面,卻收效甚微。

在之前與大眾建立的合資公司中,由于大眾并不滿足于在和江淮合資公司中50%的股比,借著國內政策放松,其將股比提升至75%,成為一家完全由大眾把控的車企。
江淮汽車除了賣出了一個工廠,并能夠享受將來25%的分紅外,在品牌建設上就再沒有取得其他的進展。

至于蔚來至今依然選擇由江淮代工,沒有和小鵬、理想一樣自己造車,更多還是因為江淮汽車背后的合肥國資委在蔚來最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手,幫助蔚來避免走向破產的局面。
蔚來汽車投桃報李,將代工業(yè)務以及該業(yè)務背后的GDP貢獻、就業(yè)崗位和稅收留在江淮也就順理成章,江淮汽車并不會因為和蔚來的合作而取得更多的進展。

此番引入華為的智選車模式,對于江淮汽車來說,將比大眾及蔚來的合作模式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畢竟將來兩者打造的新品牌雖然由華為賦能,但大概率和問界品牌一樣,會由江淮汽車來掌控。
江淮和華為的牽手,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一筆不錯的買賣。華為可以在賽力斯之外,找到第二家車企可以全程把控,打造一個比問界更為高端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也有助于華為進一步提升汽車板塊的業(yè)務及銷量。
從江淮的角度來說,引入華為智選車模式,無疑能夠讓自己的銷量或者產能利用率得到提升,為自己賺取更多的“真金白銀”。但是值得江淮關注的是,智選車模式同樣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核心技術。

要想以后真正在國內汽車市場立足,通過智選車模式積累的資金用來反哺自己的造車業(yè)務,構建起自己底層核心技術研發(fā)體系才是重中之重。
華為在新能源汽車的野心已經展露無遺。通過和車企合作,導入華為的研發(fā)成果,并憑借華為的品牌優(yōu)勢來和國內主流車企抗衡,已經成為華為比較青睞,而且會在將來持續(xù)加碼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