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童謠與歷史
? ? ? ? ?歷代童謠,民謠是各方關注民情,了解民心或者說了解社會共識的一種渠道。三代詩經如此,兩周采風之官如此,漢樂府如此,自漢儒天人感應之后讖緯之學 興起以后還是若此。所謂下情上達之一渠道。 這種童謠,民謠往往反映一地之民心民情,社會共識或者社會潛意識,在秦之后,往往是朝廷與士大夫觀察社會東西之重要工具。有時是民間各勢力對于官員之風評,有時是對社會現實表達不滿。到了后來此種童謠政治性越來越強,甚至發(fā)展到潛藏的勢力進行政治動員之手段。東漢光武中興如此,魏晉更是如此,隋唐易代與元明交替堪稱這種形式的經典。我想熟讀通鑒之人想必信手拈來。 所以歷代之統治者,對于這種民謠,童謠尤為重視。甚至儒家讀書人游歷四方,觀察各地民風民情第一便是看看各地民謠,童謠。 所以《叫魂》以今解古實際上是有點缺陷的,因為并沒有完全站在古人之心態(tài),古人世界圖景中去認識這種事件。 對于民間流言,謠言,乾隆帝第一反應是恐懼,因為讀出了那種儒家社會中的不安因素,他的第一反應這就是讖緯范疇,在滿人以小臨大的態(tài)勢下,這位君主的敏感并不是小題大作。 他可能從中讀出了某種游離在儒家社會之外的力量,例如明清之際不斷壯大的邪—教因素。讀出了一種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一種社會治理的癱瘓,一種儒家社會倫理道德秩序的衰敗。 恐懼之后才是憤怒,那種憤怒是典型歷代皇帝所共有的,心態(tài)就好像我讓你們高官厚祿,你們卻尸位素餐,而且和光同塵把地方搞成了這樣,還大事化小試圖糊弄。這種事件和隋煬帝聽到那么童謠反應是一樣的,這一點去看通鑒非常有意思。 ? ? 而且《叫魂》事件之后乾隆時代剛好是白蓮教興起之時代。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玄學。 ? ? 所以《叫魂》事件要從這樣儒家文明的視角去看待,而不是去看什么運動治理,如果說是運動治理,那么《叫魂》歷代都有,而且影響未必比乾隆《叫魂》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