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富二代”接班,最怕資本意識過強、實業(yè)意識太弱
海歸“富二代”接班,最怕資本意識過強、實業(yè)意識太弱
近年來,很多A股民營上市公司都呈現(xiàn)子承父業(yè)的普遍現(xiàn)象,且接班人日趨年輕化。如深南股份周海燕、金浦鈦業(yè)郭彥君、喬治白池也、金富科技陳珊珊、三圣股份潘呈恭,以及剛剛就任的藍光發(fā)展楊武正,等等。

按照同花順iFind提供的數(shù)據(jù),目前,A股市場上有30位上市公司董事長是“90后”,絕大部分是創(chuàng)始人的子女,最小的為1995年出生,最大的為1990年出生。而接位的“富二代”,大多具有海外留學經歷。而這些“富二代”海歸,海外留學主攻的大多也是金融。也就是說,這些海歸最熟悉的就是金融,而在金融業(yè)務中,他們最喜歡的則是資本,即如何通過資本市場讓財富產生裂變效應。
事實也是,這些“富二代”在海外留學過程中,不可能不對變幻莫測、變化無窮、眼花繚亂的資本市場給予關注,也不可能不在腦海中打下資本烙印,不可能不對資本市場充滿好奇和興趣。因此,接手企業(yè)后,最有可能嘗試的,就是資本市場,就會比父輩們更加喜歡用資本手段來加快財富的積聚。
而這,顯然是與“創(chuàng)一代”的理念存在較大差異的。縱然已經進入資本市場的“創(chuàng)一代”,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資本意識,也已經嘗到了資本帶來的快速積聚財富的快感。但是,與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富二代”相比,仍然是有很大差距的。就算“創(chuàng)一代”中,不乏在房地產市場獲得暴利者,也不乏獲得各種投機收益者,而與“富二代”的資本貪婪性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也就是說,企業(yè)到了“富二代”手中,只要“創(chuàng)一代”不加以干預,“富二代”們很有可能就會把父輩創(chuàng)造的這些財富,全部投入到資本市場,并試圖通過資本市場讓這些財富產生倍增效應。因為,他們是不會甘心于“創(chuàng)一代”那樣的慢慢積累財富、逐步增長財力的,他們大多希望能夠一口吃一個大胖子,最好一夜成為世界首富。因此,留下的風險,也就不言而喻了。

“富二代”的海外留學經歷,確實讓他們學到了很多金融、特別是資本方面的知識,也了解到了海外資本市場的一些情況。但是,能否與中國實際、與“創(chuàng)一代”的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很重要。也不難看出,“創(chuàng)一代”在放權的同時,并沒有完全放手,而是在扶著“富二代”,那么,“富二代”要像李兆會那樣亂來,還是不行的,需要慢慢來。
我們說,金融業(yè)高度發(fā)展、資本市場也不斷完善的今天,企業(yè)不與資本打交道、不與資本市場保持聯(lián)系,是很難的。即便像華為、娃哈哈、老干媽等不愿意上市的企業(yè),也不能說與資本市場沒有任何關系。關鍵就在于,如何把握好發(fā)展實業(yè)與利用資本的關系,處理好實業(yè)為基礎和資本為輔助的關系,而不是像李兆會那樣,為了進入資本市場,放棄實業(yè),只想撈快錢、撈不該撈的錢,而不想踏踏實實做實業(yè)。如果這樣,早晚會被資本咬得遍體鱗傷、皮開肉綻,甚至丟失生命。
要知道,“創(chuàng)一代”的財富積累,確實比較慢、也比較累,甚至比較艱辛。但是,只要不發(fā)生特殊情況,他們的財富都是在不斷增多的,是實實在在的。即便進入資本市場,他們的財富也是與實體產業(yè)相對應的。只是因為資本市場的虛擬作用,讓他們的財富出現(xiàn)了一些泡沫和水分,或者說幻影。從總體上講,沒有脫離實體本質。只是,“富二代”們不一樣,他們更喜歡國外資本市場那種純幻影式的資本模式,他們可以不要實體,而只想置身于資本、想將資本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中。自然,也就把自己投入到風險之中了。
市場不相信眼淚,資本不相信鮮血,即便已經鮮血淋漓,資本張開的鋒利牙齒,也不會有半點同情憐憫之心,仍然會不顧一切地撕咬。在這樣的情況下,剛剛涉世的“富二代”,是沒有多少應對能力的。切不要以為自己書本上已經學了不少東西,那些沒多大用處。真正的經驗,是在實戰(zhàn)中形成的。而實戰(zhàn)是容不得把“創(chuàng)一代”的基業(yè)來賭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富二代”會不會冒險進入資本市場,“創(chuàng)一代”是把“富二代”從盲目冒險中拉回來,讓他們務實、踏實一些,還是任憑他們冒險,是一道難題。

“富二代”的海外留學經歷,確實讓他們學到了很多金融、特別是資本方面的知識,也了解到了海外資本市場的一些情況。但是,能否與中國實際、與“創(chuàng)一代”的經驗緊密結合起來,很重要。也不難看出,“創(chuàng)一代”在放權的同時,并沒有完全放手,而是在扶著“富二代”,那么,“富二代”要像李兆會那樣亂來,還是不行的,需要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