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開始與哲學的定性
子衡認為,哲學起點是人類第一次對道的構擬,也就是約兩千五百年前,老子《道德經》的出世
在這個時點之前,當然有一些被現代口語能稱作哲學的內容。而且那個階段有這樣的特點:人類文明的成長,主要是依靠人口的增長,處于一個被動感知天道的過程,因為認識水平的低下,他們只能看到結果。被動而且結果導向,與哲學的內涵不符,哲學是主動研究道,研究世界最根本的原因,然后拓展到各方面的學問
隨著人類對資源的積累、傳承、內化,合道的進程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完全被動感知世界,繼續(xù)低認識水平的行動,無法取得好的結果了。原因和認識的重要性凸顯,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間,世界各原生文明來到了軸心時代。軸心時代形成了很多新的社會分工,幾近原因與認識之極的哲學誕生了
-----------------------------------------------------------------
認識論和方法論有著這樣的內涵:在運動的必然性前提下,人與外界必然交互,外界的任何東西以信息的形式向人輸入,這個過程促使人必然有認識論,人的任何東西向外輸出,這個過程促使人必然有行動論(子衡哲學稱方法論為行動論)。在認識論領域,重視自身的內因,諸如喜好、實感、道德等等,子衡取代數“I”表示這種認識論;重視自身的結果,僅有財富、地位、健康三項,取“E”表示。在行動論領域,重視外物的內因,諸如外物自身的性質、狀態(tài),取“P”表示;重視外物的結果,比如能不能用、有沒有效果,取“J”表示
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必然潛移默化地為人提供認識論方法論的導向,如前所述,它在這方面的性質,顯然是“IP”性質的?!癐P”性代表著哲學這門學問運動方面的性質
哲學物質本原方面的性質,子衡認同各位哲學大拿的闡述,簡單講哲學就是研究道的學問。無論是形而上學,辯證唯物,還是唯心主義,乃至科學哲學,都是研究者所采取的不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