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本出現(xiàn)“吳亦凡拼音”?你可能不知道,課本里藏著多少騙局

01.小學課本中出現(xiàn)“吳亦凡拼音”?
在8月3日的時候,有一條讓人目瞪口呆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

有網(wǎng)友提出,在自家孩子的小學課本上發(fā)現(xiàn)了“Wu Yifan”的拼音,也因最近吳亦凡被刑拘的風波,讓家長們產(chǎn)生了擔憂和質疑,擔心教材會教壞小朋友。


對此,人教社的工作人員回應稱:“Wu Yifan"早在01年的教材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那時還不知道吳亦凡在哪里呢。
而事實上這個拼音對應的也不是“吳亦凡”,而是“吳一凡”,是一個擁有健康積極形象的小男孩---

對于家長們的質疑,人教社表示還沒有收到修改通知,涉及工程量和影響很大,但在下次教改的時候可能會考慮。

想當年,在EXO風靡、行星飯和TF女孩可以大戰(zhàn)八百回合的年代,擁有和吳亦凡一樣拼音的“Wu Yifan”可謂是在一群John、Mike中脫穎而出,受到眾多小行星飯們的追捧。

沒想到時間過去將近10年,當年受到追捧Wu Yifan卻變成了家長們口誅筆伐的對象,“Wu Yifan"本fan表示自己很冤。

對于家長們的質疑,我認為在使用“Wu Yifan”時可能會聯(lián)想到吳亦凡,但如果要特地因此改名,卻好像顯得有點多此一舉---畢竟成年人干的齷齪事不要去打擾小朋友的世界,更不要摻進教育事業(yè)。


不過“Wu yifan”拼音也只是小學課本的小插曲,或者說這只是娛樂圈頂流翻車后的輿論過激反應,而在真實的小學課本中,我們確實看到過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要不是長大后回看,我還真不知道原來當年我們都被“欺騙”了。

02.達芬奇畫雞蛋三年是假的
小學課本里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在他小時候,老師要求他畫雞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當他畫得不耐煩時,老師說:畫雞蛋并不容易,每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形狀也不一樣,一千個雞蛋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訓練你畫雞蛋是要訓練你的眼力和畫技。

小達芬奇聽從老師的話,畫雞蛋畫了三年,后來達芬奇無論畫什么都能畫得又快又好。
這篇雞湯聽起來很勵志,但卻讓我吃了不少苦。當媽媽看到這篇課文,她很認同達芬奇老師的觀點,所以她要求學畫畫的我每天放學回家一直要畫雞蛋,可惜畫了一個月,水平并沒有任何提升。

作為小學生的我,真是苦不堪言,誰懂......

而現(xiàn)在看來,這樣的繪畫方法并不算科學。
不可否認,畫雞蛋可以訓練基礎幾何形狀和基礎素描的明暗關系。但學畫雞蛋并不能進階了解人類肌肉,不能提升對復雜幾何體的認識,更不能培養(yǎng)色感。

換句話說,達芬奇如果只是畫雞蛋,根本不可能成為達芬奇。
而把神童達芬奇塑造成一個14歲還畫不好雞蛋的普通人,僅僅只是為了告訴孩子們,努力也可以讓你變成達芬奇。但事實上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而且小學生們真的去做,只會發(fā)現(xiàn),達芬奇畫了三年雞蛋,就會從普通人變成“達芬奇”,而普通人畫了三年雞蛋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另外,這篇課文的作者對達芬奇的經(jīng)歷可以說是不太了解,14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韋羅齊奧工作室學習繪畫的達芬奇,畫了雞蛋3年到了17歲,而18歲他就能畫出《基督受洗》這樣的作品了。

簡直和某些繪畫速成班廣告一樣讓人哭笑不得---

03.愛迪生反光鏡救媽媽,闌尾手術竟穿越
課本里,愛迪生的媽媽因為闌尾炎急需手術,但家中燈光昏暗無法進行手術,愛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利用鏡子聚光的方法,使得手術可以正常進行,因此媽媽也得以獲救。

這本身是一個展現(xiàn)小愛迪生智慧的故事,但這里有個bug。
1847年出生的愛迪生7歲時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是1886年,這就意味著,課本里講述的場景根本沒辦法實現(xiàn),除非穿越了。
針對網(wǎng)絡上的爭議,教育部表示從2016年9月開始會替換原有的教材,而舊版教材將不再使用。

而這也就意味著,《愛迪生救媽媽》將不會再出現(xiàn)在小學生的課本中,而愛迪生與媽媽的故事也將不再成為學生們的童年回憶。

04.牛頓和伽利略的故事都只是童話
同樣是舉世知名的大科學家,在大多數(shù)小伙伴的印象中一定不會缺失這兩個事跡:1.牛頓被蘋果砸到腦袋并頓悟到萬有引力;2.伽利略登上比薩斜塔并給世人展示了物體的加速度和重量無關的實驗,并自此提出自由落體定律。

但事實上直到牛頓寫出第一版《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他還只是認為引力是天體之間的作用力,并沒有將其推廣到地球上的各種物體之間;
而伽利略也并沒登上比薩斜塔,他是在實驗室通過自制的斜面滑道來測量不同重量小球的下滑時間的---

另外,《斑羚飛度》中羚羊父母避免種群被獵人滅絕,于是用自己的身軀給后代搭橋的故事;還有將啄木鳥描繪成森林醫(yī)生,贊揚它們每天幫成百上棵樹木治病消滅害蟲的故事等等......

這些課文與其說是對生物的真實刻畫,還不如說是將它們擬人化改編,按照一定的“戲劇”套路為每一個行動賦予動機和意義,并借此來闡述道理和感動讀者。
但大自然的真實往往又是極其乏味的,斑羚是一種獨居生物不可能有群體意識,更談不上什么種族大義。而啄木鳥的“治病”也只是為了滿足口舌之福,它們才不會去分辨究竟哪棵樹有病哪棵樹是健康的,甚至有時候會為了吸引蟲子的到來,還會在健康樹木上啄孔,利用新鮮汁液吸引蟲子的到來。

05.“真實的力量”已經(jīng)足夠強悍了
“Wu Yifan”的爭議有些無厘頭,但上面提到的其它課本里的細節(jié)是不是就確實有些讓人哭笑不得呢?
其實,對于小學生的教育,其實沒必要用這種硬凹的雞湯去進行,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可以讓孩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意象中的月之美,可以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感受跨越山海的濃濃情誼;

在《爸爸的花兒落了》里,一句: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里感受最質樸的話語中的復雜感情,在文章中感受百態(tài)人生;

如果要了解外國文學,《昆蟲記》讓孩子欣賞奇妙的自然......

至于前文說到的伽利略斜面實驗,雖然表面看似沒有登上比薩斜塔來得更具戲劇性以及更能彰顯“舉世矚目”的震撼力。
但這也只是“外行人”的膚淺感受,事實上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在物理學界被稱作為“現(xiàn)代物理學的真正開端”---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抽象實驗,伽利略為了營造理想化的實驗場景盡可能的將斜面拋光并抹上了油,讓摩擦力降到最低,也讓“數(shù)學定量測量”有了可靠的意義。

真實的影響往往才是深遠且深刻的,而虛構的雞湯往往只能在初嘗的那陣子帶來一絲甜意,而待到回頭瞭望,往往又會落得個膩到發(fā)齁的結局。
如果說小學的時候讓孩子看雞湯,那初中的時候是不是應該看郭敬明,并學會“45度仰望天空眼淚才不會掉下來”呢?


不過,《愛迪生救媽媽》即將消失在小學生記憶里的新聞也確實讓我產(chǎn)生“時光不再”的淡淡哀傷.......
等等,這種淡淡哀傷是不是從郭敬明那里學來的?讓我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