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結構建筑如何防蟲、防腐
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是木結構建筑,以其獨特的取材、巧妙的結構和別具風格的造型藝術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歷經千年風霜,飽經歲月侵襲,其中對于木結構古建筑防火防水防蟲防腐的保護,尤為重要。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木結構建筑如何防蟲、防腐?
晉代以前人們就注意到選取耐腐的木材。從民間流傳“水浸千年松,擱起百年杉”的俗語,可知古代工匠很早即已懂得不同的木材有著不同的防腐性能。
通過長期的實踐他們知道杉木暴露在空氣中是不易腐朽的,而柳木、柏木、紅松埋在水土之中是較難腐朽的。根據各種構件位置,性能的異同,選擇性能不同的木材。
在建筑施工中,古代工匠還采取了一些相應的防腐措施。我國古建筑為防止雨水淋濕版筑墻,很早以來屋頂上就采用了較大的出檐。
對于木材本身的防腐處理,創(chuàng)造了藥劑法、浸漬法、涂刷和油漆法、煙熏和焦灸表皮法等。
①藥劑法:明周履在《群物奇制》中提出“活濕松木段柱頂上鑿一窩洞,以桐油注入,擱起一夜則水自下流,干又不生白蟻”。此法現代科學已得證實。
②浸漬法:公元四世紀(晉)葛洪所著的《抱樸子》中有“銅青涂木,入水不腐”的記載,現代科學證明把材料泡在銅青(醋酸銅)溶液中處理,確有良好的防腐效果。南方一-些地區(qū)還有采用石灰水、海水、鹽水、明礬水來浸漬防腐要求高的木材,這些實質上都是滅菌處理。
③涂刷和油漆法:在殷商時期就有采用礦物顏料涂飾木材表面和使用漆器了,其中礦物顏料有一定的覆蓋力和殺菌性,而油漆則有一定的隔絕空氣和水分的性能。
④煙熏和焦灸表皮法:煙熏房間客觀上即起控制木材表面菌蟲繁殖生長的作用。
古代諸多行之有效的防腐保護措施使得許多木結構建筑得以留存至今。現如今又有哪些古代木結構建筑防蟲、防腐的具體措施呢?
為防止古建筑木結構受潮腐朽或遭受蟲蛀,維修時應采取下列措施:
一、從構造上改善通風防潮條件,使木結構經常保持干燥。
二、對易受潮腐朽或遭蟲蛀的木結構用防腐防蟲藥劑進行處理。
防腐防蟲藥劑要求
一、應能防腐,又能殺蟲,或對害蟲有驅避作用,且藥效高而持久;
二、對人畜無害,不污染環(huán)境;
三、對木材無助燃、起霜或腐蝕作用,
四、無色或淺色,并對油漆、彩畫無影響。
重點部位防腐、防蟲處理
一、不落架工程的局部處理
1.柱腳表層腐朽處理:剔除朽木后,用高含量水溶性漿膏敷于柱腳周邊,并圍以繃帶密封,使藥劑向內滲透擴散。
2.柱腳心腐處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施藥時,柱腳周邊須密封,藥劑應能達柱腳的中心部位。一次施藥,其藥效可保持3~5年,需要時可定期換藥;
3.柱頭及其卯口處的處理;可將濃縮的藥液用注射法注入柱頭和卯口部位,讓其自然滲透擴散。
二、落架大修或遷建工程中的木柱處理
不論繼續(xù)使用舊柱或更換新柱,均宜采用浸注法進行處理一次處理的有效期,應按50年考慮。
古建筑中檁、椽和斗的防腐或防蟲,宜在重新油漆或彩畫前,采用全面噴涂方法進行處理。對于梁枋的榫頭和埋入墻內的構件端部,尚應用刺孔壓注法進行局部處理。
三、屋面木基層的防腐和防蟲,應以木材與灰背接觸的部位和易受雨水浸濕的構件為重點,并按下列方法進行處理:
1、對望板、扶脊木、角梁及由戧等的上表面,宜用噴涂法處理;
2、對角梁、檐椽和封檐板等構件,宜用壓注法處理;
3、不得采用含氟化鈉和五氯酚鈉的藥劑處理灰青屋頂。
四、古建筑中小木作部分的防腐或防蟲,應采用速效、無害、無臭、無刺激性的藥劑。處理時可采用下列方法:
1、門窗:可采用針注法重點處理其榫頭部位。必要時,還可用噴涂法處理其余部位。新配門窗材,若為易蟲腐的樹種,可采用壓注法處理。
2、天花、藻井:其下表面易受粉蠹危害,宜采用熏蒸法處理;其上表面易受菌腐,宜采用壓注噴霧法處理。
3、對其他做工精致的小木作,宜用菊酯或加有防腐香料的微量藥劑以針注或噴涂的方法進行處理。
古建筑木結構易因潮濕等原因而逐漸腐蝕損壞,需要人為進行保護與修復才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古建筑的修繕有多種方法,應根據損壞狀況采取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