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一個讓朱棣都為之“神魂顛倒”,臨死都還念念不忘的男人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
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榆木川。
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正無限接近他生命的終點。
作為一名馬上治國的皇帝,生于戰(zhàn)火,死于征途,無疑是他最好的結局。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在臨死之際,卻沒有留下什么豪言壯語,更無什么語重心長的囑托,而只是在最后的關頭,說了一句十分奇怪的話:
夏元吉,還是愛我的。
朱棣認為夏原吉是“愛”他的,但他不知道,夏原吉從來沒有“愛”過他,因為夏原吉從始至終,“愛”的都是整個天下。
朱棣喊出的這個夏原吉,如果要深挖一下,是有很意思的。
夏原吉出生于元末,當時民生疲敝,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天災人禍不斷,老百姓的日子過的是舉步維艱。
當然,這個舉步維艱的人,也包括夏原吉本人。
夏原吉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是母親寥氏拉扯他長大。
他祖籍何處現(xiàn)如今已不可考,只知道夏家有過好幾次舉家搬遷,最終定居到了湖廣長沙府湘陰縣。
《湘陰縣志》:群籍靡不通,尤精《詩》、《春秋》。
夏原吉這孩子打小就聰明,不僅聰明,還十分刻苦,長大之后精通詩書,是十里八鄉(xiāng)都聞名的文化人。

十六歲,為了補貼家中生活,夏原吉選擇到鄉(xiāng)間私塾去做教諭,也就是教書先生。
讀史到此,不禁感嘆。
今人六十尚且不通事理,渾噩無知,而古時十六卻可為人之師,教書育人。
做了幾年教書先生之后,由于工作十分出色,夏原吉也評了幾次職稱,也獲得過幾次全鄉(xiāng)優(yōu)秀教師的名額,更因此被鄉(xiāng)里推薦到了朝廷的國子監(jiān)讀書。
夏原吉步入國子監(jiān),那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元朝已經(jīng)滅亡多年,明朝建立,值班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
國子監(jiān),那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和教育機構,是專門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
母弱出商賈,父強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xiāng)。
離開了小小的湘陰縣,夏原吉才知道,原來外面的世界,是很大很大的。
大到讓他迷茫,讓他困惑,讓他有些不知所措。
這很正常,夏原吉不過是一個走出鄉(xiāng)村,走出大山的年輕人,在龐大的世界面前,他難免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然而,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只要是你內(nèi)心向往的地方,哪怕你只有一雙草鞋,你也要穿著它前往。
因為,人的一生其實原本就是一場逆行,這世上哪兒有那么多一帆風順的事兒呢?
很多作家都說,苦難不值得歌頌,作者當然深表同意。
苦難當然不值得歌頌,但問題是,有些生命中出現(xiàn)的苦難,是無法避開的。
所以,盡管如夏原吉一樣向著目標出發(fā)吧,就算是只有一片蘆葦葉,也可以揚帆起航。

《明史·夏原吉傳》: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儼然。太祖诇而異之。
不過老實說,國子監(jiān)的日子,其實也是很無聊的。
那些全國各地的青年才俊被一朝被召集至此,本來一個一個都心懷理想和抱負,然而在這里待的時間越長,他們越能發(fā)現(xiàn)大明政壇就如同深不可測,深不見底的湖水,想要游上岸,那難度是很大的。
他們一開始努力工作,奮力表現(xiàn),可無論他們搞出什么花兒來,上司和領導卻往往對他們視而不見。
他們從少年變中年,中年變老年,荒廢了年華,蹉跎了歲月,直到昏眊重膇的一刻,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
從國子監(jiān)到奉天殿的距離并不如我們看上去的幾步就能抵達,為了能親自跪伏在大明天子的腳下,有些人往往要付出一生的代價。
長期郁郁不得志的國子監(jiān)學生們很快出現(xiàn)了消極不良的情緒,他們不再認真讀書,不再辛勤工作,反而是整天聚在一起插科打諢,放任自流。
而這一幕,早已經(jīng)被時常來國子監(jiān)暗暗探視的明太祖朱元璋盡收眼底。
然而,朱元璋雖然對大多數(shù)國子監(jiān)生略感失望,但他每次來,卻都能發(fā)現(xiàn)一個不受外界干擾,也從不自怨自艾,而總是在攻讀圣賢書的人。
這個人,正是夏原吉。
朱元璋如獲至寶,因為在他看來,能在一切都徹底敗壞的環(huán)境中還能保持自我的人,是難能可貴的。
當然,這句話與其說是在認可夏原吉,倒不如說是朱元璋在認可他自己。
朱元璋沒有猶豫,他立刻把夏原吉從國子監(jiān)撈了出來,升任其為戶部主事。

京師里高官如云,戶部主事只能算是比較低級的辦事官員,然而,這并不妨礙朱元璋對夏原吉的喜愛。
朝廷里有幾個同僚平時和夏原吉素來不和,所以時常跑到朱元璋的面前去羅織罪名,告夏原吉的黑狀。
我們知道,朱元璋這個人,屬于是寧錯殺不放過的類型,他本質(zhì)上就不是一個好人,更非良善之輩,不然他也不會搞出洪武四大案來,所以面對這種準備充分的誣告,朱元璋就算是不相信,也難免會對夏原吉心生芥蒂,抓過來拷打一頓總是應該的。
《明史·夏原吉傳》:原吉能佐尚書理部事,汝欲陷之耶!
但神奇的是,朱元璋聽完這些小報告,不僅積極為夏原吉辯護,表示小夏同志工作認真,作風優(yōu)良,斥責臣下胡說八道,更是直接把這倆潑臟水的大臣給處死了。
太祖朱元璋對夏原吉十分喜愛,二代皇帝明惠帝朱允炆對夏原吉也十分看重。
朱允炆在位的時候,夏原吉得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大明采訪使。
這個工作,相當于朝廷從中央安排到地方出差的特派員,官階不大,但權力極大,在地方上掌握生殺予奪的大權,并且,在數(shù)以萬計的朝廷官員中,能擔任該職務的,只有二十四人。
這已經(jīng)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這是百萬之師走鋼絲。
那么特派員夏原吉到地方的視察工作做的怎么樣呢?
《明史·夏原吉傳》所過郡邑,核吏治,咨民隱。人皆悅服...
夏原吉每到一地,必然認真考察當?shù)毓賳T的工作,同時還會下到基層去體察民情,所以他的政績那是有口皆碑的。
靖難之役結束之后,朱允炆涼了,明成祖朱棣成了大明的新主人。

作為太祖提拔的臣僚,惠帝重用的大臣,夏原吉的成分對朱棣的新朝來說,是很沒有優(yōu)勢的。
畢竟你是前朝骨干,建文舊臣,擱誰誰能放心用你?
然而朱棣不愧是中國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皇帝之一,他堅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方針,堅定不移的繼續(xù)任用了夏原吉。
并且,朱棣十分豪氣,直接一步到位,給夏原吉安排了戶部尚書的職務。
戶部,古代財政部,尚書,朝廷一等一的大員,戶部尚書,這就等于是大明王朝的財政部部長。
從這一刻開始,夏原吉正式開始掌握起了朝廷的錢袋子。
只是因為偶然在人群中看到了夏原吉一眼,皇帝從此后就再也沒能忘掉他的容顏。
朱棣和夏原吉的君臣情誼,由此結下。
做經(jīng)濟工作,那日子應該就是比較輕松的,每天在辦公室里算算賬,吹吹空調(diào),搞不好還有空暇時間能在電腦上玩兩把蜘蛛紙牌。
然而,夏原吉卻不是一個閑人。
浙西發(fā)大水,他被朱棣派去治水,夏原吉宵衣旰食,往往身穿布衣,在第一現(xiàn)場奔波,風來不加衣,雨至不打傘,隨行的官員們認為夏原吉太過辛苦,不必如此苛刻,夏原吉則說:
百姓日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哪兒有那個臉貪圖享樂?
一言一行,足見夏哥為國為民之心。
浙東鬧饑荒,夏原吉又被委派下去賑災,他盡職盡責,夙興夜寐的把朝廷提供米面糧油送到各家各戶,百姓們歡聲一片。
當年那個失去父親,被母親拉扯長大的苦孩子,窮孩子,如今正在以一種別致的方式,開始反哺這一片片養(yǎng)育過他的土地。
當然,夏原吉所以是名臣,不僅僅是因為他對百姓好,還因為他的性格色彩中有著極強的悲天憫人之心。

幫助朱棣造反成功的黑衣宰相姚廣孝曾經(jīng)評價夏原吉“古之遺愛也”,意思是說他這個人很有春秋時代古人的仁愛之心。
謂予不信,請看下文。
朱棣遷都北平,紫禁城落成后沒多久,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就因為雷擊起火,一夜之間燒了個毛也不剩。
天降大火焚燒宮室,鬧得人心惶惶,朱棣很快召開大會,要求大臣們討論這場火是怎么回事兒。
朱棣開會,目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希望大臣們可以懂點事兒,在會議上多多安慰自己,說點吉祥話,這事兒就算是過去了。
因為,敏感多疑的朱棣怕有些大臣們拿紫禁城失火說事兒,說是上天示警,而上天示警的原因不外乎一點,那就是你朱棣這個皇帝做得不到位。
那朱棣這皇帝為什么做得不到位呢?那理由可就多了去了。
什么遠征漠北耗費兵力,遷都北平耗費財力,下西洋耗費民力等等,反正只要想指責你朱棣,理由有的是。
朱棣想要聽吉祥話,但大臣們卻一點面子也不給朱棣,一幫大臣在會議上對朱棣猛烈抨擊,猛烈開炮,差點沒把朱棣的鼻子給氣歪了。
朱棣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數(shù)以百計的大臣們被下了詔獄,聽候發(fā)落,和此事本無關系的夏原吉卻毅然決然的為這些臣僚們?nèi)デ笄椤?/p>
要知道,這些下獄的大臣們,有些是夏原吉的政敵,有些還給他使過絆子,但夏原吉卻肯為了他們直言犯上,并且還真就三言兩語把朱棣勸的心平氣和,把大臣們給放了出來。

這樣的事情,并不在少數(shù)。
山東地區(qū)曾經(jīng)爆發(fā)過民變(唐賽兒起義),朝廷逮捕反賊三千,夏原吉認為這些人多是被脅迫從反,所以懇請朱棣從輕處罰。
朱棣的兄弟谷王朱穗反叛,朱棣牽連甚眾,抓了不少無辜之人,夏原吉心里不落忍,為了救下這些和自己素昧平生的人,竟然以全家百口性命做保。
這樣的一個人,他的行為和舉動,似乎已經(jīng)超越了當前的那個時代。
朱棣很器重夏原吉,在多年的工作中,皇帝和夏原吉建立起了十分復雜的感情。
于千萬人中,朱棣看到了夏原吉身上獨一無二的性格特點。
夏原吉真誠,善良,勇敢,仁愛,他不像是自己的臣下,反而更像是自己的朋友。
然而,就算是好朋友,也會有關系不愉快的時候。
夏原吉對朱棣的君王言行,一直沒有什么可挑的,他唯一稍微有些不滿的,就是朱棣總喜歡跑到漠北去打仗。
頭兩次去還很有必要,因為王朝穩(wěn)定的基礎就是國防安全,你不把韃靼瓦剌兀良哈打服了,北疆就一直不會安定。
但朱棣北征,前前后后一共去了五次,后幾次去的時候,就完全屬于是別人跑,朱棣追著打了。
在夏原吉看來,這樣的行為,很符合“窮兵黷武”四個字。

君不見漢武帝在軍事戰(zhàn)場上取得全盤勝利的同時,西漢的民生陷入了全盤的崩潰,君不見隋煬帝四處征戰(zhàn)的結果,是使得空前強大的隋朝成為了黃粱一夢。
夏原吉很擔心,而作為好朋友,他認為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朱棣不能老是這么搞,于是立刻建議朱棣不能再往出跑了,得消停一段時間。
朱棣同志的內(nèi)心,想來是很強大的。
靖難之役的時候,為了蒙騙建文朝廷,他可以在街上裝瘋賣傻,登基稱帝的時候,他可以笑著面對一群罵他是亂臣賊子的建文舊臣。
因為,朱棣不在乎。
猛獸都是單獨行動,只有牛羊才會結隊。
朱棣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一般人理解不了,他也不指望別人理解。
還因為,朱棣有朋友,有理解他,有關心他,有可以走進他內(nèi)心的朋友。
這個朋友,就是夏原吉。
可現(xiàn)在,就連夏原吉也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朱棣實在是很委屈。
朱棣堅硬骨骼下的柔軟內(nèi)心,被夏原吉割傷了。
朱棣很傷心,后果很嚴重。
他直接革去了夏原吉的所有功名,把他下了大獄,順便還把他的家給抄了。
抄家的錦衣衛(wèi)沒有抄到什么東西,這位正二品大員,主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家無余財,只有幾件破爛的衣裳和幾個瓦罐。
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朱棣抄完夏原吉的家,氣沖沖的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遠征漠北。
也許老皇帝想要等從漠北回來之后再處理夏原吉,找他談談心,找他聊一聊,但朱棣沒有想到,這將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征北——他死在了榆木川。
縱觀朱棣一生,五征漠北,六下西洋,編《永樂大典》,鑄就永樂盛世,他已經(jīng)沒有什么遺憾了。
如果非要說有遺憾,那么就是那個被他關在監(jiān)牢里的夏原吉了。
老朋友啊老朋友,我們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你說的,也許是對的。
朱棣溘然長逝的消息傳回紫禁城,夏原吉痛哭流涕,不知所言。
誠然,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不負傷而走出人生的競技場,但這對君臣之間的羈絆,卻永遠的停留在了這一刻。
成祖死仁宗立,夏原吉官復原職。
仁宗死宣宗立,夏原吉又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了五年后,終于病逝。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夏原吉經(jīng)歷了數(shù)不清的時代。
允你五朝自由身,了卻人間凡塵事。
這漫長的一生,夏原吉做到了。

江蘇省昆山市有一個千燈古鎮(zhèn),風景很好,這里是大儒顧炎武的故鄉(xiāng),也是昆曲的發(fā)源地。
千燈古鎮(zhèn)里有一條尚書浦,北到吳淞江,南連淀山湖,年輕時的夏原吉就曾經(jīng)在這里治理水災,且卓有成效,更廣受當?shù)匕傩盏膼鄞鳌?/p>
尚書浦原本叫做千燈浦,正是因為紀念夏原吉,才改了名字。
斯人已逝,夏原吉早已魂歸天外,但尚書浦清風流水,卻還仍然保持著百年前奔流不息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