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夢游仙境綜合征,把世界變成一個小人國


《愛麗絲夢游仙境》大家都不陌生:主人公愛麗絲為了追趕一只揣著懷表、會說話的白兔,她掉進了兔子洞,落入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在這里,喝一口水就能縮得如同老鼠大小;吃一塊蛋糕卻會變成巨人;同一塊蘑菇,吃右邊變矮,吃左邊則長高……
童話故事里變大變小的神奇經(jīng)歷令很多人羨慕,但是對有些人來說,這不是童話故事,他們會真實感到眼前物體或者身體的一部分突然間放大或者縮小,或是正在慢慢離自己遠去。這種疾病還有著一個美好的名字——愛麗絲夢游仙境綜合征(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AIWS)。

愛思唯爾旗下全醫(yī)學信息平臺ClinicalKey中搜索到的一篇文獻指出,愛麗絲夢游仙境綜合征最初由Lippman于1952年描述,他在文章中描述了兩名患者在偏頭痛發(fā)作期間感到身體變短變寬的感覺[1]。一位病人稱這種感覺為“Tweedledum/Tweedledee感覺”,指的是Lewis Carroll 1871年出版的《愛麗絲夢游仙境》續(xù)集中描繪的矮小、桶形的人物(圖2)。

Lippman發(fā)現(xiàn)某些偏頭痛患者會出現(xiàn)獨特的“幻覺”,這些幻覺與他們的身體形象、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的扭曲有關。他記錄了7名患者的“幻覺”,其中一些人感覺自己的身體被一分為二,剩下的一半要么縮小了,要么變得過大。例如,Lippman的第一個病人覺得她在頭痛發(fā)作期間或之前“大約只有一英尺高”;第六個病人說:“我的頭像個氣球,我需要從天花板上一直把頭往下拉,感覺十分疲憊。當然,也有一些病人不愿解釋他們奇怪的感覺,因為別人會覺得他們瘋了[2]。因此,Lippman猜測童話的作者Lewis Carroll經(jīng)歷了偏頭痛,并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愛麗絲和她的仙境[3]。

雖然Lippman?1952年首次描述了癥狀,但是命名卻是1955年由Todd命名的。John Todd是一名英國精神病學家,他在1955年首次使用“愛麗絲夢游仙境綜合征”一詞來描述一組與偏頭痛和癲癇相關但不是唯一癥狀的疾病[4]。Todd的患者感覺自己太小、太高,或者身體的某些部分正在改變形狀、大小,或者他們的身體在封閉的空間里膨脹、收縮,或者一分為二。這種綜合征有時也被稱為Todd綜合征,以認可Todd在描述這種情況方面的貢獻。
那么童話的作者Lewis Carroll到底是不是患有偏頭痛?愛麗絲夢游仙境是否來源于偏頭痛的啟發(fā)?顯然,Lewis Carroll確實經(jīng)歷了偏頭痛,他將其稱為“膽汁性頭痛”,并且他確實有一些視覺幻象。在1885年的日記中,他提到“我第二次體驗到了那種奇怪的畫面,好像是移動著的城墻,接著就是頭痛?!?[5]。1888年他的日記又描述:“再次經(jīng)歷了視覺的‘移動城墻’?!痹?889年的另一篇日記中,他再次寫道:“今天我看到了‘防御工事’,但緊接著就沒有頭痛了?!?/p>
有人提出Lewis Carroll曾經(jīng)歷過右側視野旁中心虛性暗點。因為Carroll曾在繪畫中描繪缺少左手的頭部、肩膀、手腕和手的一部分的角色(圖3)[6]。

人物左頭、肩部、手腕和手的部分缺失
另一個與愛麗絲夢游仙境相似的虛構情節(jié)可以從Jonathan Swift的小說《格列佛游記》中找到[7],書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最終來到了一個小人國所在的島上。因此,愛麗絲夢游仙境綜合征中的“視物顯小癥”有時被稱為“小人國視幻覺(Lilliputian hallucination)”。
至于為何會出現(xiàn)該病癥的研究還比較缺少。Kuo等人曾使用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檢查了四名患者的大腦,均觀察到顳葉腦灌注減少的區(qū)域[8]。Hiemer等認為該綜合征是由腦灌注減少、癲癇活動或腦炎等多種原因引起的非特異性皮質功能障礙導致的[9,10]。另一理論認為,身體圖像障礙起源于頂葉。研究表明,對頂葉后皮質的電刺激會產(chǎn)生身體圖像的紊亂,包括對身體長度和大小變形的感覺[11]。
除了上述的偏頭痛、癲癇、腦部問題外,強力的致幻劑麥角酰二乙酰胺(LSD),也可引發(fā)短暫的愛麗絲夢游仙境綜合征[12]。另外,由EB病毒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已成為愛麗絲夢游仙境綜合征報道最廣泛的病因[8,13]。在一份報告中顯示,EB病毒感染導致十名兒童中的三名兒童患上了該綜合征[14]。
雖然愛麗絲夢游仙境綜合征能夠影響所有年齡段的人,但它普遍發(fā)生在幼年時期,而且大多數(shù)患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擺脫這些癥狀。但其很難診斷,因為很少會有家長因為孩子“天馬行空”的幻想而帶他去看病,或者患者本身會怕被貼上“瘋子”的標簽而不愿去描述,所以一直以來并沒有引起很大關注。
不過就像費城兒童醫(yī)院兒科神經(jīng)眼科醫(yī)生Grant T. Liu和神經(jīng)學家Owen Pickrell所認為的那樣,醫(yī)學界對它會越來越感興趣,并且極有可能是被“愛麗絲夢游仙境綜合征”這個名字吸引而來。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有沒有被吸引呢?
參考文獻
[1].?Lippman C.W.: Certain hallucinations peculiar to migraine. J Nerv Ment Dis 1952; 116: pp. 346-351.
[2].Fine E.J.: The 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2013.pp. 143-156.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3].?Martin R.: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another look at migraine. Ir Med J 2011; 104: pp. 92.
[4].?Todd J.: The syndrome of Alice in Wonderland. Can Med Assoc J 1955; 72: pp. 701-704.
[5].?Green R.L.The Diaries of Lewis Carroll.1953.Cassell & CoLondon:
[6].?Carroll L.: The Rectory Umbrella and Mischmasch.reprint ed.1971.Dover
[7].?Swift J.: DeMaria R.Gulliver's Travels.2003.Penguin Bookspp. xi.
[8].?Kuo Y.T., Chiu N.C., Shen E.Y., Ho C.S., Wu M.C.: Cerebral perfusion in children with 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 Pediatr Neurol 1998; 19: pp. 105-108.
[9].?Hiemer S., Schoettler A., Kluger G., et. al.: Gibt es das Alice-im Wunderland-Syndrom.Kohlschuetter A.Bentele KHP (1922): Aktuelle Neuropaediatrie.1998.Novartis Pharma VerlagNuernberg:pp. 425-442.
[10].?Weidenfeld A., Boursiak P.: Alice-in-Wonderland syndrome—a case base update and long term outcome of nine children. Childs Nerv Syst 2011; 27: pp. 893-896.
[11].?Gencoglu E.A., Alehan F., Erol I., Koyuncu A., Aras M.: Brain SPECT findings in a patient with 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 Clin Nucl Med 2005; 30: pp. 758-759.
[12].?Abraham H.D., Aldridge A.M.: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Addiction 1993; 88: pp. 1327-1334.
[13].?Gencoglu E.A., Alehan F., Erol I., Koyuncu A., Aras M.: Brain SPECT findings in a patient with 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 Clin Nucl Med 2005; 30: pp. 758-759.
[14].?Gencoglu E.A., Alehan F., Erol I., Koyuncu A., Aras M.: Brain SPECT findings in a patient with 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 Clin Nucl Med 2005; 30: pp. 75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