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和傳播學部分知識分享和個人經(jīng)驗總結。
? ? ? ?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tǒng)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nèi)容。信息源,按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文獻術語》定義為:個人為滿足其信息需要而獲得信息的來源。(以上為百度百科上的相關詞條信息。個人聲明,百度百科上的不都是正確信息,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人為加工。這里只是暫時采用,畢竟,如果深究每個信息內(nèi)容的真實準確性,工作量太大。)
? ? ? ?個人理解,信息和信息源是不同的概念。信息源,是信息的源頭,信息的源頭按層次分類,諸如,一級信息源,二級信息源,依序后推。很多謠言的產(chǎn)生,不算信息傳播過程當中存在的刪減加工,單單就幾個層次的信息源轉達(假設一級信息源為信息的初始源頭,信息準確度最高),一級,二級,三級,信息在這個擴散過程中走樣,謠言就產(chǎn)生了。就這樣的情況,還沒把一級信息源本身可能產(chǎn)生的誤差算入其中。一級信息源,說是信息源,其實也是經(jīng)過人為加工過的。
? ? ? ?拿歷史事實先舉一個籠統(tǒng)的例子,歷史上有某個人做了某件事,留下的記載是某某人做了某事。記載的某某人做了某事,跟實際的歷史事實其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留下的歷史記載里有說過,歷史上的某某人做過某件事。看上去意思似乎差不多,但個人認為還是有差別的。(有更專業(yè)的人士,或者有更好理解的人士歡迎指正)。越可信的歷史記載,通常是越貼近歷史本來面貌的,但是記錄歷史的畢竟是人,有所傾向和用語措辭上的“春秋筆法”,以及“勝者王侯敗者寇”的情況。粗略了解的話,可信的歷史記載理解的時候最好是跟歷史事實劃上約等號(約等號和等號的差別,不理解的自己加強下理解)。另外,可信的歷史記載是一個整體層面上的評估,不代表所有的歷史記載都是可信的或者說是準確記錄歷史的。不夠了解的可以去深入了解一下,量變質變關系和整體局部關系。
? ? ? ?信息的傳播。信息傳播是個人、組織和團體通過符號和媒介交流信息,向其他個人或團體傳遞信息、觀念、態(tài)度或情意,以期發(fā)生相應變化的活動。
? ? ? ?信息傳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傳播表現(xiàn)為傳播者、傳播渠道(媒介)、接收者等一系列傳播要素之間的傳播關系;第二,傳播過程是信息傳遞和信息接收的過程,也是傳播者與接收者信息資源共享的過程;第三,傳播者與接收者、相關人群之間,由于信息的交流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百度百科詞條——信息傳播)
? ? ? ?信息傳播涉及的要素很多,通常在中間傳播過程中當中還會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等等學科。假設一個信息產(chǎn)生,可信度較高的第一傳播者,解讀了信息。不深究的話,可以理解為第一傳播者傳播出去的信息基本可信,即假定信息本身與第一信息傳播源之間基本一致。二者可以合并理解為“第一手的”“準確的”信息(后文用原始信息指代)。較真的話,原始信息的形成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并且只是盡可能的貼近事實,而不是等于事實。比如說,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的,有兩方參與的一個事件,雙方各執(zhí)一詞。旁觀者(假設有相對中立客觀的旁觀者),旁觀者如果只是部分目擊事件,獲得的信息不夠全面的話,還真的無法分辯爭執(zhí)的雙方,哪一方是錯的(實際上,就算論對錯,還有可能雙方都有錯)。沒有梳理事件的時間線,羅列雙方相關行為,進行綜合分析,所謂的旁觀者也看不到事件(“原始信息”)的全貌。
? ? ? ?傳播渠道是傳播過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指傳播者發(fā)送信息、受傳者接受信息的途徑和方法。如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圖片傳播、畫面?zhèn)鞑?、聲音傳播等,通常指完成這些傳播形式的傳播媒介(而言),如報刊、廣播、電視等。(百度百科詞條——傳播渠道,這里有個小錯——而言——多余的詞匯)
? ? ? ?再次聲明,理解該過程的時候,請盡量秉持“約等號”的基礎觀念。以下單論“意見領袖”。
? ?? ? 意見領袖是大眾傳播和最終受眾之間的中介,扮演著過濾并傳播信息的中介,意見領袖的中介功能是多方面、多層次、很復雜的,主要體現(xiàn)在:加工與解釋的功能、擴散與傳播的功能、協(xié)調或干擾的功能、支配與引導的功能等。(詳見——「知乎知識庫」— 意見領袖和百度百科詞條——意見領袖)。
? ? ? ?原始信息,需要渠道進行傳播,渠道本身會因為各種需要對信息進行解讀和再加工、解讀;意見領袖會借助渠道,參與這個過程。到了信息“接受者”的這一個節(jié)點,原始信息不能說面目全非(面目全非應該算謠言吧??。兴冃问潜厝坏?,或者說信息失真。
? ? ? ?注意,這里的信息已經(jīng)經(jīng)過第一信息源(提取原始信息的第一經(jīng)手者,或者事件的相對中立客觀的第一旁觀者,諸如此類)和傳播渠道(媒介)的兩次加工篩選。
? ? ???加工與解釋的功能。意見領袖對信息的再加工,摻雜私貨的時候就在這里。
? ? ???擴散與傳播的功能。原始信息擴散不出去的事情多如牛毛,傳播度不足或者被其他信息覆蓋的情況,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自己稍微翻閱回憶一下自己曾經(jīng)接收過的信息。
? ? ? ?協(xié)調或干擾的功能。這里涉及意見領袖的構成,復雜的很。簡單理解的話,有所謂的五毛黨,有所謂的1450,還有所謂的境外勢力。世界上的聰明人很多,在這個關鍵點,大家都會不遺余力。普通人也許想了解事情的本來面貌,而意見領袖的協(xié)調和干擾功能,就是讓普通人了解“我們”想讓普通人了解的事情“本來”面貌。(部分為意見領袖自身的因素,部分為意見領袖背后的支持者的因素,拿錢辦事總得滿足資金提供方的要求。恰飯不寒磣,但是恰什么飯總得有個區(qū)分吧???)事情本身可能很重要,但怎么形成對事情的了解和認識對于意見領袖及后面的支持者也很重要。
? ? ? ? 支配與引導的功能。個人所謂的認識認知之類,或者形成的觀念三觀等等,都會受到這個功能的影響,差別在于影響程度。了解的,會把影響程度盡量降低,不了解的,會覺得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看法。
? ? ? ?網(wǎng)絡輿情傳播的7大效應解析——摘自網(wǎng)絡
一、首因效應
? ? ? ?首因效應即“先入為主”,在人們認識某一現(xiàn)象時,通?!暗谝挥∠蟆睂σ院蟮呐袛啻嬖谟绊?,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于相信第一次聽到的。
二、從眾效應
? ? ? ?從眾效應源于從眾心理,是一種人們害怕被孤立,向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靠攏的現(xiàn)象。這種效應的發(fā)起者常營造出“加入我們,否則就是與大家作對”的氛圍。
三、逆反效應
? ? ? ?逆反效應又稱“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是一種心理逆反現(xiàn)象。在輿論引導中,如果溝通中一方過分強調自己意見,或者以強硬方式要求或禁止另一方行為,會刺激對方產(chǎn)生不適、反感的情緒,并通過對抗行為表達。
四、陰謀論效應
? ? ???陰謀論效應是指公眾有時會陷入一種認知怪圈,認為某一個強大的團體或組織通過秘密計劃和有意的隱蔽行動,對現(xiàn)實事件進行控制的心理傾向。陰謀論效應下的信息往往缺乏證據(jù),其荒謬的邏輯是很多謠傳的基礎。
五、關聯(lián)效應
? ? ? ?關聯(lián)效應是指輿論對多個意義上密切聯(lián)系的事件進行組合,使事件效果產(chǎn)生疊加,在傳播中形成共振的效應。
? ? ???關聯(lián)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同類案件關聯(lián)類比,引發(fā)輿論爭議。第二,相似案件情緒疊加,提高案件敏感度。第三,極端個案推動相似話題井噴。
?六、搭便車效應
? ? ? ?搭便車效應即某一重大輿情聚集了大量公眾注意力,為借機尋求自身問題的解決與此地域相關的、以往不被關注的隱性問題集中爆發(fā)在公眾視野中(定義援引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相關論述)。其最大的特點是,在輿情事件中,輿論焦點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了明顯的輿情轉移。搭車的事件大多是雖然沉寂但卻一直未被打撈的“潛輿情”,包括民生問題、爛尾事件、貪腐舉報、重大公共政策議題等。
? ? ???搭便車效應多發(fā)生于重大突發(fā)輿情,公眾對事件本身的關注會擴大至地域、現(xiàn)象等宏觀范圍一些此前不被關注的話題可能因此而成為焦點?!耙蝗说玫馈㈦u犬升天”即為這類現(xiàn)象的典型描述。
七、站隊效應
? ? ? ?站隊效應是指網(wǎng)民在輿情事件中根據(jù)沖突雙方身份、地位、道德等因素選擇立場之后,不問事實經(jīng)過、不看法律規(guī)定,盲目表示支持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