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論有我的非還原物理主義(侵刪)

2022-10-01 16:32 作者: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 我要投稿

  摘要:物理主義是當代哲學解釋心靈的主流立場。在物理主義框架下處理意識問題和倫理規(guī)范問題是當代哲學的一條主要進路。一方面,物理主義者關于物理主義本身存在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非物理主義者提出了不同類型的批評。針對無我的還原物理主義,有我的非還原物理主義既拒斥物理主義內部的還原論,也拒斥反對物理主義的二元論,在非還原論的思路下發(fā)展了物理主義的系統(tǒng)觀點,拓展了物理主義的未來圖景。   關鍵詞:物理主義 意識 心理因果 有我 無我   作者:梅劍華,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太原 030006)。   如何理解心靈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是物理主義的核心工作。物理主義者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物理事物,一切事物都可以為物理科學所描述和解釋。這一主張受到了諸多批評,例如無法解釋感受質、心理因果、規(guī)范性、抽象對象這些看起來是非物理的現(xiàn)象、事物等。在關于上述問題的爭論中有兩種基本研究進路:概念分析進路和自然化進路。我們認為不管爭論雙方采取哪種解釋進路,物理主義的最大問題乃是預設了微觀物理層面作為基本存在物。如果放棄這種微觀物理主義立場轉向把日常宏觀物理對象作為基本存在物的宏觀物理主義則可以回應上述問題,從而能夠恰當定位心靈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微觀物理主義的典型代表是無我而有知的物理主義,這是當前心靈哲學研究中一種主流自然化立場。本文試圖提出一種宏觀物理主義即有我而無知的物理主義以應對意識問題的挑戰(zhàn)。   一、物理主義世界觀   如何解釋“意識從大腦中產生”是當代哲學研究和腦科學研究的重大問題,物理主義是當代關于意識問題的主流觀點,毫不夸張地說,心靈哲學的主要發(fā)展線索就是圍繞對物理主義的批評和辯護展開的。因此對物理主義觀點作一個系統(tǒng)性的批判考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物理主義有一個基本的定義:一切事物都是物理的,并且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當代物理科學所描述和解釋。當代分析哲學采用物理主義而非傳統(tǒng)唯物主義的名稱,表明物理主義和物理學之間具有緊密聯(lián)系。傳統(tǒng)唯物主義主張:一切事物在根本上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就是占據空間的材質,它具有慣性、堅硬、不可穿透和缺乏感覺等特征。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讓我們認識到有一些物理事物并不具備上述特征,比如電磁場、引力場、規(guī)范場以及微觀粒子等。使用唯物主義或者物質主義,會讓人聯(lián)想到傳統(tǒng)的唯物主義觀念。傳統(tǒng)的物質概念建立在經典物理學(尤其是機械力學)的基礎上,當代的物質(物理)概念建立在當代物理學(尤其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在對于何為物質的理解上二者存在根本不同。   物理主義認為:世界上有什么事物存在,應該由物理學來決定。如果按照層級論,世間萬物可以分為社會群體、生命體、神經元、細胞、原子、微觀粒子六個層級。物理學只承諾微觀物理事物的真實存在,據此物理主義主張世界萬事萬物最終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這種立場被統(tǒng)稱為微觀物理主義。物理主義需要解釋微觀物理層次和其他層次例如化學層次、生物層次和心理層次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我們主張所有這些層級上的事物歸根到底都是基本的物理事物,另一方面我們主張每一個層級的規(guī)律能解釋這一層級的現(xiàn)象。例如化學解釋化學現(xiàn)象,生物學可以解釋生命現(xiàn)象。因此物理主義中的物理概念不僅僅指物理學也包含化學、生物學、神經科學這些廣義的物理科學,物理主義不是物理學主義而是物理科學主義。不管是還原論還是非還原論,都把微觀物理主義作為自己的基本預設,還原論主張把意識活動還原到基本粒子層面,非還原論則反對之,但也認為意識活動依賴于微觀粒子活動。   “一切都是物理的”有溫和與極端兩種立場。溫和立場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物理科學所承諾的事物,包括微觀粒子、化學物質、生命體,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由廣義物理科學來描述和解釋。極端立場接受層級的本體還原,一切特定層級上出現(xiàn)的事物都要還原為基本粒子,一切特定層級上出現(xiàn)的事物原則上都可以由基礎物理學來描述和解釋。物理主義并不關心任意兩個層級之間的關系,而是關注物理層級和心理層級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就是大腦活動與意識活動之間的關系。因此如何定義物理概念、如何解釋規(guī)范、如何解釋抽象對象雖然也是針對物理主義的問題,但都不屬于物理主義研究的核心問題,心物(或心身)問題才是物理主義的關鍵。心身問題中最為關鍵的兩個問題是現(xiàn)象意識和心理因果。物理主義相應有極端與溫和兩個基本立場。   極端主張之一是取消論,取消論者認為意識不過是一種幻覺。人們最初認為存在獨立于身體的意識,后來科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神經元系統(tǒng)的活動導致了意識活動,就不再需要承諾意識的存在。因此常識心理學是錯誤的,該理論預設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不存在的,意識不過是幻覺,存在的只有物理事物。極端主張之二是還原論,還原論者認為意識過程就是大腦過程,和取消論略有不同,還原論者保留了常識心理學的合法地位,但主張常識心理陳述等同于基礎物理陳述:疼痛就是c神經元活動,就好比水是H2O這類科學陳述一樣。我們可以把取消論和還原論統(tǒng)稱為還原論,它們的優(yōu)點是保證和科學的一致,缺陷是違背了人類關于意識活動的直覺。溫和主張是非還原論者認為意識活動不能被還原為大腦活動但依賴于或隨附于大腦活動。非還原論的優(yōu)點是保留了人類關于意識活動的直覺,也保留了日常心理因果的獨立性。問題是無法說明意識活動如何產生,且違背了物理因果封閉原則:物理世界之中只有物理事件之間才有因果作用。   還原論和非還原論之爭屬于物理主義的內戰(zhàn)。物理主義自身還面臨二元論的挑戰(zhàn),二元論者既反對意識活動可以還原為大腦活動,也反對意識活動依賴于大腦活動,而是堅持意識活動的自主性、實在性,并因此也堅持心理因果的自主性、實在性。還原論保留了科學解釋的徹底性,二元論保留了人類日常實踐常識直覺,非還原論則希望走一條中間道路:既保留人們關于意識的基本直覺,意識過程不能還原為大腦過程;又堅持物理主義的基本原則,意識過程必然依賴于大腦過程。上述三種立場的爭論劃定了幾十年以來心靈哲學的基本版圖。   二元論者查爾莫斯在《有意識的心靈》一書中提出了可設想論證,認為心靈和身體的分離在形而上學上是可能的,以此論證物理主義是錯誤的。非還原論者斯圖加在《無知與想象》一書中區(qū)分了物理學概念和典范日常物理對象概念,從基于典范日常物理對象的物理主義角度回應了以查爾莫斯為代表的反物理主義挑戰(zhàn)。還原論者金在權在《幾乎為真的物理主義》一書中表明,根據因果排斥論證,心理因果必須被還原為物理因果。即便對于現(xiàn)象意識,也可以根據現(xiàn)象意識的外在關系異同來研究。雖然物理主義還不能探究現(xiàn)象意識的內在本質,但物理主義已經是足夠接近真理的學說。不過這也許是物理主義者的一面之詞。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物理主義與二元論之間關于意識問題的爭論就未停止,但也沒有取得實質進展。范恩甚至認為,像意識問題、自由意志問題根本就不是我們這個時代能夠解決的問題。所幸的是,最近二三十年的確產生了一些重新理解意識的契機:形而上學的一些核心概念發(fā)生了變革,從模態(tài)概念轉向了后模態(tài)概念;泛心論的復興讓我們對心物概念有新的認識;關于心理因果、因果封閉等相關概念產生了新的解釋。這些變化為一種新物理主義提供了準備。   二、解釋意識的兩種進路的缺陷   解釋意識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研究進路:概念分析進路和自然化進路。查爾莫斯和金在權等人屬于概念分析進路;丹尼特、邱奇蘭德等人屬于自然化進路。以查爾莫斯為代表的二元論者認為物理主義者不能解釋現(xiàn)象意識問題。他區(qū)分了兩種意識:一種是心理學意識,指在功能上可以被當代腦科學所解釋的意識。例如我回憶發(fā)生在過去的事情、我注意到人群中的某個人,科學原則上可以解釋這種心理性質,這是意識的容易問題。第二種是現(xiàn)象意識,主體具有作為主體視角的獨特感受,例如我看到一個物體對我呈現(xiàn)為什么狀態(tài)、我感覺到一種難以言狀的疼痛。這種特殊的感受質(qualia) 或現(xiàn)象意識是科學所難以解釋的,這就是意識的難問題。在查爾莫斯看來,科學可以解決意識的容易問題但無法解決難問題。斯圖加將類似論證總結為模態(tài)論證(知識論證、可設想論證)。模態(tài)論證的核心思想是要表明現(xiàn)象意識和大腦過程是可分離的,因此現(xiàn)象意識既不能被還原為大腦過程也不必然伴隨于大腦過程。以查爾莫斯的僵尸論證為例:他設想一種和我們在所有外在層面都一樣但缺乏內在現(xiàn)象層面(感受質)的僵尸,如果這樣的僵尸的存在是可能的,就表明現(xiàn)象性質和物理性質是形而上學上可以分離的。如果它們是形而上學上可分離的,就表明物理主義是錯誤的。圍繞現(xiàn)象意識和物理性質二者之間是否具有必然聯(lián)系的爭論是心靈哲學最為重要的爭論,是意識研究領域的基礎問題。   以金在權為代表的還原論者認為非還原論會導致心理事件在根本上缺乏因果效力而成為副現(xiàn)象,從而取消了我們日常實踐中視為當然的心理因果。我們只能成為一個二元論者似乎才能保留心理因果。金在權提出了關于因果效力的因果排斥論證。它有三個前提:(1)任何物理結果都有充分的物理原因。(物理因果閉合)(2)所有心理事件都產生物理結果。(直覺)(3)所有物理結果都不是被兩個或兩個以上原因過度決定的。從這三個前提得出的結論是心理事件本身不會對物理事件的因果產生任何影響。如果這個論證是對的,那么我們只能接受金在權的看法:要么拒斥心理因果,做一個還原論者;要么接受心理因果,做一個二元論者。金在權把能夠成功應對心理因果問題,但無法解釋現(xiàn)象意識問題的物理主義稱之為幾乎夠好的物理主義。在他看來,現(xiàn)象意識問題是物理主義之路上的最后一個堡壘。   上述對意識問題的探究都采用了區(qū)分概念、建構論證這樣典型的概念分析方法。概念分析看重弗雷格開創(chuàng)的概念研究范式,重視邏輯、直覺和思想實驗,尋求從概念上對哲學的解決之道。概念分析進路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意識問題并非完全是一個概念問題,具有重要的經驗維度。心物關系無論如何刻畫,都是脫離自然科學約束建立一種普遍必然的形而上學主張,這和我們對意識的實際認知相沖突。近一些年的研究從一般性的心身問題,轉入具體的心理現(xiàn)象,例如關于注意、內省、認知滲透的認知科學哲學研究等。第二,意識問題涉及思想實驗和論證背后的直覺。僵尸論證、沼澤人、黑白瑪麗、色譜顛倒都是一些典型的思想實驗,思想實驗的成立依賴于人們的直覺,克里普克提出:有些哲學家認為,某些事物具有直觀內容這一點對支持這個事物來說并不是有說服力的證據。而我自己卻認為直觀內容是有利于任何事物的重要證據。歸根結底,我確實不知道對于任何事情來說,究竟還能有什么比這更有說服力的證據了。   概念分析依賴于前提的直覺,但實際上人們可能具有不同的直覺。由于各自背景不同,有人具有物理主義直覺,有人具有二元論直覺。如果爭論的雙方不能就論證的前提達成一致,意識問題的爭論就會陷入僵局各說各話。實驗哲學學者對大眾的哲學直覺進行經驗調查,發(fā)現(xiàn)人們并不具有概念分析論者主張的普遍的哲學直覺,概念分析論證的思路需要重新評估。   意識研究的第二個進路是自然化進路,很多研究意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屬于這一陣營。他們提倡從神經科學、認知科學關于大腦的研究中獲得證據,利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心靈現(xiàn)象。自然主義者認為哲學應該跟隨自然科學,科學方法是最為可靠合法的探究。這些學者大都接受還原論、取消論的思路。筆者將其概括為無我有知的物理主義:意識不過就是大腦的活動,從科學角度來看自我是不存在的。丹尼特提出的多重草稿模型刻畫了人類如何不基于笛卡爾式的自我作出行動、規(guī)劃等。侯世達指出自我是個幻覺,其根源在于人類的自指模型,意識不過是極其復雜的物理模式而已。葉峰則結合佛教指出人不過是一堆物理粒子的集合體,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所謂的自我不過是人類在與周遭世界打交道時出于方便而形成的一種認知。迪肯在《不完備自然》開篇總結了這種看法:“我們當前關于萬物的理論蘊含了我們不過就是一堆原子的集合體?!本腿祟惖恼J識能力而言,他們認為對于意識問題可以原則上具有完備的知識進行解釋,甚至當前的科學就足以解釋意識問題,這就是無我有知的物理主義“有知”的含義。   自然化進路對于我們深入理解大腦中的意識活動給出了非常系統(tǒng)的說明,但存在一個根本的局限:如果意識本身是主觀的、基于第一人稱的;那么客觀的、基于第三人稱的自然科學如何解釋意識?認知實踐告訴我們意識和第一人稱不可分離,如何對第一人稱視角的意識進行還原解釋是物理主義面臨的最大問題。塞拉斯指出的科學圖景和常識圖景如何調和就是這一問題的背景。還原論者采用自然科學方法和原則,自然取消了第一人稱、取消了自我,建立了無我的世界觀。在形而上學中,追隨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論者,也會持有類似的立場。他們認為只有微觀粒子才真實存在,不僅桌子、椅子這些日常對象不存在,生命體也不存在,我也不存在。形而上學的虛無論立場和自然化的無我世界觀是一致的,都是科學圖景壓倒常識圖景的反映。一個物理主義者,無論他是采用概念分析還是自然化進路,最終在形而上學的立場上都是虛無論者?;蛘哒f在根本上都以科學原則為旨歸。   通常我們把還原論對心靈的解釋稱之為還原解釋,但關于何為還原解釋存在一個基本分歧。我們發(fā)現(xiàn)常識理解的還原解釋和心靈哲學的還原解釋有一定的差距。常識的還原解釋指科學能夠解釋我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乃至社會歷史文化方面。還原解釋本身并不直接主張這種還原。查爾莫斯的僵尸論證表明如果心理性質和物理性質是形而上學可分離的,那就不能用物理學術語來解釋心理性質,因此還原解釋原則上是失敗的。一旦心物可分離,還原解釋就是原則上不可能的,更不用提上述關于社會歷史的還原解釋。心靈哲學的還原解釋應集中于心物還原這種基礎的爭論上,而不是對宏觀的文化社會歷史個人事實進行解釋。只要心物不可分離,物理主義就建立了一個穩(wěn)固的物理解釋的基礎。我們對人類規(guī)范和抽象對象的理解,也最終都依賴于我們對人類心靈的認識,物理主義主張人類不具有與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心智性質。因此我們首先需要解釋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物理世界如何具有了這些非物理的事物。人類認知世界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人之為人的特性。   近30多年,關于感受質的爭論一直是心靈哲學中最為重要的爭論。從西方哲學傳統(tǒng)來看,查爾莫斯哲學是笛卡爾哲學的延續(xù),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把思維作為人的本質特征。查爾莫斯提出意識的難問題,把感受質作為人的本質特征。從笛卡爾到查爾莫斯,人類對思想的特征、意識的本性的理解得到大大的推進。很多在笛卡爾看來是人所獨有的思維特征,其機制都可以為科學所解釋,甚至實現(xiàn)在機器上,唯獨現(xiàn)象意識似乎是人所獨有而不能復制。如果現(xiàn)象意識最終能得到科學說明,那似乎就意味著人類將失去人之為人的獨特地位。關于現(xiàn)象意識的爭論成為當代心靈哲學中最為重要的爭論,其原因即在于此。   三、從微觀物理主義到宏觀物理主義   心靈哲學的主流本體論立場向來兩分天下:不歸于物理主義則歸于二元論。但也有學者如麥金認識到二者各自的困難,開辟了一條非主流道路,主張意識是神秘的,其存在超越了人類的認識能力。意識并不神奇(miraculous),在本體論上意識是世界的一個自然特征;但意識卻是神秘的(mysterious),在認識論上我們對意識是無知的,因此不能夠獲得關于意識的解釋。麥金的意識神秘論不是本文的重點,但他提出的對意識的無知這一觀念是本文所支持的宏觀物理主義立場的起點。這種無知的狀態(tài)就好比二維世界的生物無法認知三維空間的事物一樣。有人據此提出康德式物理主義,我們只能認識現(xiàn)象界而不能認識本體界中的事物。如果意識屬于本體世界,那么通過科學手段認識意識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物理主義者不能完全訴諸邏輯、概念論證來辯護自己的立場,而是要轉換思路承認人類處于無知狀況這一基本事實。   心智現(xiàn)象的無知論者主張:由于人類的認知能力具有局限性,人類認識不到一些存在的物理真理,而這些物理真理很可能和我們目前理解不了的心理真理有著緊密聯(lián)系。接受心靈無知論,就意味著物理主義背景下的哲學—科學核心工作不是去尋找這些認識不到的物理真理和非物理真理之間的模態(tài)聯(lián)系,而是去探索心靈現(xiàn)象的實際機制。我們接受非還原論者的立場:意識過程不能被還原為大腦過程,但大腦過程約束了意識過程。既然心靈性質不可還原為物理性質,這就表明物理科學不能告訴我們關于意識的全部真理,因此存在著我們人類不能完全認識的意識現(xiàn)象這個結論就是可以合理化的。物理主義關注人類的心智實際上如何運作即實際的心靈現(xiàn)象如何與物理現(xiàn)象相關聯(lián)。例如實際的心物關系是否就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奠基(grounding)關系,心理事實被物理事實所奠基,進一步這個奠基關系可以通過因果推理中廣泛使用的結構方程模型來刻畫。甚或我們根本不必預設心物二者是何種關系,只運用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來研究出現(xiàn)在人類生活中的各種具體的意識現(xiàn)象,例如表征、注意、認知滲透、冥想、盲視等。   要想理解這種新的物理主義立場,有必要重新思考笛卡爾所奠定的心身二元框架。無論是還原論者丹尼特還是二元論者查爾莫斯,其基本精神都是科學主義的,以測量為標準區(qū)分了容易問題和困難問題;要么意識能夠被測量被還原為物理的,要么意識不能被測量就不能被還原為物理的東西。解決心身問題的最關鍵一步是對心理概念和物理概念作出新的理解。如果我們把物理的事物和心理的事物看成關系項,那么心靈哲學中提出的同一、隨附、依賴、奠基就是關系。因此要調整心物框架,就面臨兩種可能性,要么調整關系,要么調整關系項。   第一種是對心物關系作出新的理解,用新的二元關系去替代同一或隨附,例如奠基、建造(building)。與心靈哲學遭遇困境不同,近年來,形而上學研究發(fā)生了變革,范恩(Kit Fine)、賽德爾(Ted Sider)和謝弗(Jonthan Schaffer)等邏輯學家、形而上學家引領了一場形而上學基礎領域的變革:從模態(tài)形而上學轉向后模態(tài)形而上學。這一轉向源于范恩等人對傳統(tǒng)模態(tài)形而上學框架的不滿,他們認為模態(tài)框架無法很好地處理一些具體的哲學問題。按照塞德爾的刻畫:20世紀50—60年代,形而上學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意義概念和分析概念;20世紀70—90年代,形而上學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模態(tài)概念,例如可能世界、隨附性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而上學家提出了新的分析工具,稱之為后模態(tài)概念:本質(essence) 、基本性(fundamentality)、奠基、 建造(building)、結構(structure),這種對形而上學基本框架的重新刻畫被稱為后模態(tài)形而上學。   心靈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框架都使用了隨附性模態(tài)概念。不管是物理主義者還是二元論者都把隨附性作為理解心身問題的基本框架。形而上學和心靈哲學研究者開始意識到模態(tài)框架的缺陷,有意識地運用后模態(tài)概念來討論意識問題。心理事實奠基于物理事實,物理事實是比心理事實更基本的事實。隨附性沒有凸顯出物理事物更為基本的這一本體論特征。一方面,我們可以用奠基來刻畫心物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用奠基來刻畫心物因果之間的關系。形而上學這種基本概念框架的變革,使得心靈哲學具備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和前景。新的形而上學力圖用后模態(tài)概念統(tǒng)合當前幾個不同的意識研究領域(現(xiàn)象意識、心理因果、意向性等)。   第二種是對心物關系項作出新的理解,例如泛心論把心理和物理看作同一個東西的兩面,一切事物既有心理內容也有物理內容。本文主張對物理概念作出新的理解:把宏觀物理對象納入物理概念之中。物理學理論所承諾的世界基本組分是基本粒子和場,賽德爾認為這些關于基本粒子的概念就是世界的根本概念。通常物理主義者所接受的物理概念就是物理學所給出的概念。如果我們把化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包容進來,我們可以說物理概念就是物理科學所給出的概念。這樣一種物理主義立場包容了取消論、還原論和非還原論,他們具有一個共識就是所有的事物最終都錨定在微觀物理事物之上,就是微觀物理主義;而所有的事物最終都錨定在宏觀物理事物之上,可以統(tǒng)稱為宏觀物理主義。   要把宏觀物理對象納入物理主義的概念之中,首先需要論證微觀物理主義為什么錯了,其次表明宏觀物理主義為什么可能是對的。微觀物理主義主要立場包含四個論題:第一,微觀物理決定論題,微觀部分性質的行為決定宏觀整體性質的行為。第二,微觀物理約束論題,微觀層次的規(guī)律約束宏觀物理系統(tǒng)。第三,微觀物理因果論題,基礎微觀物理因果是唯一的因果關系。這里的微觀層次就是謝弗所說的基本層次,謝弗也對微觀層次給出了一個說明,世界是一個層級結構,存在一個基本層面(微觀),基本層面的東西是由物理學給定的。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本體論結論。第四,微觀物理存在論題,存在的就是基本粒子,沒有宏觀物理事物。   第一,微觀物理主義者主張微觀物理性質決定宏觀物理性質。量子力學表明宏觀性質也可以決定微觀性質。量子力學系統(tǒng)的漢密爾頓算子由希爾伯特空間中的張量積構成。對于非糾纏的兩個粒子系統(tǒng),可以表示為Hcomp=H1+H2, 這個數(shù)學方程是對稱的。我們可以說H1+H2確定了Hcomp,也可以說Hcomp-H1確定了H2,因此量子力學規(guī)律并不會導向一種微觀物理系統(tǒng)的優(yōu)先性。相反,可以說整體和部分是互相決定的?;萏芈℉utteman)和謝弗分別提出了一種整體決定部分的觀點。自然律描述了封閉的物理系統(tǒng)如何變化,因此任何對自然律的例示都要求系統(tǒng)本身必須是封閉的。但微觀物理系統(tǒng)是非封閉的,把微觀物理系統(tǒng)從宇宙中孤立出來,它就不能例示任何自然律。實際上唯一能夠例示自然律的系統(tǒng)就是整個宇宙。這就表明微觀物理決定論題和約束論題都是不成立的。   第二,微觀物理主義者主張只存在微觀物理因果,這一主張是不合理的。羅素就指出因果概念在日常或特殊科學中可以描述非基本的事實,但因果概念在微觀物理學中不起作用:“所有學派的哲學家都把因果想象為科學的公理或公設,然而在高階科學例如引力天文學之中,從未出現(xiàn)‘原因’這一語詞……為什么物理學停止尋找因果,事實上,就沒有這樣的東西。我認為因果律……不過是過去時代的遺跡,它的存在就像君主制,僅僅因為被錯誤地設想為無害而已?!?   在涉及電子、原子或細胞時沒有因果,微觀粒子運動完全可以通過自然律來理解。因果是有方向的,原因總是先于結果,但約束萬物的自然律并不要求這種方向性,例如牛頓第二定律、薛定諤方程、狄拉克方程都是對稱的?;谶@種觀察,帕皮諾提出來因果是一種宏觀現(xiàn)象,在微觀世界中缺乏基礎。只有在宏觀層面才會有因果,因果與人類的行為不可分離,因果推斷是人類的一種基本認知能力。如果沒有微觀因果,也就失去了物理因果封閉原則,但并不會喪失封閉原則。在微觀物理層面,我們需要區(qū)分因果和力,用非因果的方式來解釋基本力,這樣得到一個力的封閉性原則:對于任意包含物理事件(無論是宏觀物理事件還是微觀物理事件)的過程,所有出現(xiàn)在過程之中影響變化的力都是基本層面上的物理的力。我們也可以根據能量守恒原則得到物理的規(guī)律充足原則:所有物理事件都完全被自然律以及先在的物理事件決定。二者表述不同,但都用非因果的概念表達了物理封閉原則。   第三,微觀物理主義者主張只存在微觀物理層面,這就意味著存在一個可以被當代科學確定的基本物理層面。這一主張是錯誤的,如果充分理解當代物理學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完全可以主張一種相反的立場,不存在基本層面,粒子可能無限可分,真正的基本存在物可能是宏觀物理事物。因此,是否存在一個由簡單粒子構成的基本層面這一問題是開放的。這一問題能否得到確切的答案應該由科學來裁決。微觀物理主義對基本層次的看法并未受到物理學的支持。一些人從微觀物理實體論轉向了結構實在論或物理系統(tǒng)論的立場,即主張事物之間的關系優(yōu)先于事物的存在,描述事物之間關系的自然律要比物理實體更為基本。但一個更為直接的想法是把宏觀物理實體作為基本存在物,在本體論地位上要優(yōu)先于微觀物理實體和自然律?;谌缟侠碛桑瑥奈⒂^物理主義轉向宏觀物理主義是一個合理的選擇。把基于物理學的物理性質擴張到涵蓋日常物理對象的物理性質,可以得到一種基于無知的宏觀物理主義立場:   第一,放棄狹窄的基于物理學性質的物理概念,把典范物理對象的物理概念包容進來,接受一種更為寬泛的物理概念。把日常物理對象視作和微觀物理對象在本體論地位上同等的事物。斯圖加區(qū)分了兩種物理概念:基于物理學理論的物理性質和基于典范對象的物理性質。物理學理論所刻畫的性質就是可溶性、導電性等?;诘浞段锢韺ο蟮奈锢硇再|,指人們日常所認知的物理對象,例如桌子、椅子、山川所具有的性質。桌子具有是一張桌子這個性質,這是一個日常物理對象之為其物理對象的性質。在斯圖加看來,我們可以認識到物理學理論的性質,但卻無法認識到典范物理對象的內在本性,而這些內在本性中就包含意識。把大腦當作一個典范的物理對象,它的微觀性質就是神經元活動展現(xiàn)的性質,它的內在特性就是和意識相關的整體特性。泛心論者蓋倫·斯特勞森也提出兩種物理性質的區(qū)分:一種是基于結構的物理性質,一種是基于內在特性的物理性質。斯特勞森認為意識就是一種基于內在特性的物理性質。我們很難通過常規(guī)的物理科學來理解意識。原則上可以知道大腦過程的細節(jié),也可以知道大腦過程和意識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但意識是一種宏觀性質,而不是微觀性質。   第二,放棄對物理內容的全知立場,接受一種人類認知是有限的無知立場。把無知立場和對兩種物理概念的區(qū)分結合起來。存在兩種無知情況,其一是對未來物理學內容的無知,其二是對第二種物理概念(典范物理對象)內在本性的無知。通常的論證主要涉及第一種無知,例如亨普爾兩難就是針對當前物理學和理想物理學之間的兩難。理想物理學是空洞的,因為我們并不知道理想物理學的具體內容。但在當代的討論中尤其是概念分析學派的理解下,關于心靈的各種論證中哲學家假設了對物理學事實的全知。假設有一個超級物理學家(上帝)知曉所有物理學的事實,追問在這個情況下超級物理學家是否可以知曉所有心靈的事實。如果我們只能依靠思辨,哲學家就總能設想:只具有外在行為而不具有內在現(xiàn)象層面的僵尸是存在的。要走出這個困境,應該轉向第二種類型的物理概念,放棄心靈性質和微觀物理學性質之間的二元對立。本文所主張的無知乃是對第二種物理概念所包含內容的無知。心理性質和微觀物理學性質之間的聯(lián)系并非必然。在第二種物理概念之下,心理性質和宏觀物理性質的聯(lián)系完全可以是必然的,認識論上的無知,不能否證本體論上的必然。   第三,我們需要對微觀物理性質、宏觀物理性質和心理性質三者之間的關系給出新的解釋。微觀物理性質決定了宏觀物理性質,如果沒有底層的基本粒子的組合就不會有日常的物理對象。這種決定是一種形而上學決定,而非因果決定。一塊石頭由它的部分構成,部分構成整體,這是形而上學構成關系。石頭的各個部分實際上如何構造成一塊石頭是一個經驗問題,可以由科學來解釋。底層的物理粒子和宏觀的物理對象之間存在兩種構成關系:部分與整體的形而上學關系,粒子與石頭的經驗構成關系。粒子構成石頭不是一種因果關系,而是受到了自然律的約束。在日常宏觀層次,石頭也可以成為因果鏈條的一環(huán)。例如一塊石頭因為一場洪水沖到某個河灘,這是一種因果作用。形而上學決定和經驗組合都是一種垂直關系,底層決定上層。因果決定是一種水平關系,同一層次的事物決定同一層次的事物。我們需要的解釋有兩種:垂直關系的解釋(形而上學解釋和微觀物理解釋),水平關系的解釋(因果解釋)。當還原論者談到疼痛是c神經元激活時,他說的是垂直關系,c神經元活動決定了心理性質。但實際上我們只能談疼痛的神經相關物,這是神經科學意識解釋的NCC進路。我們不能根據已有的神經科學來說c神經活動確定了疼痛,二者之間只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相關不蘊含因果。如果前者可以確定后者,實際上已經有了形而上學的預設:意識活動等同于神經元活動,這種預設是沒有根據的。意識活動是大腦的宏觀屬性,一方面受到微觀物理性質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大腦宏觀物理屬性的約束。意識是不能還原為微觀物理屬性的。那些形成了特定心理性質的東西只能在同一層次得到理解。例如我對牙疼的感受,只能借助不同的疼痛經驗來加以解釋,而不能下行到神經元層次獲得解釋。就如同面對一塊石頭臥在河灘,你不能借用石頭的組分來得到解釋一樣。但如果你要治療牙疼,醫(yī)生需要下行到微觀物理層面對牙疼的神經相關物進行處理。   第四,我們具有微觀世界的物理解釋或垂直解釋,也具有常識世界的物理/心理的水平解釋。哪一種解釋反映了意識解釋的真相呢?在面對行為心理學對經濟學的入侵時,經濟學家奈特認識到這一根本沖突:“但凡對人的意識機制有所認識的人都必須承認,上述兩種答案都具有真理和意義,即使它們無法協(xié)調一些形而上學的矛盾,即兩種真理和解釋的存在性。我們的興趣存在沖突,且我們無法在不考慮生活和實際思維的需求的情況下追求簡化。激勵能力遞減的原理意味著我們必須在某個地方達到平衡!”奈特接受微觀世界真理和日常世界真理兩不相害的相容論。把何者視為更基本更真實,取決于我們的解釋目的和理論要求,這是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真理觀。就意識問題而言,我們接受宏觀物理/心理解釋的框架,把宏觀物理對象視作更為基本的對象,接受宏觀的物理因果關系和解釋。在科學形而上學和日常形而上學之間,我們選擇日常形而上學立場。這種立場受到科學約束,但并非受到科學引導。   接受宏觀物理主義對理解意識問題會打開新的視角。首先,在本體論上,接受微觀物理對象和宏觀物理對象都是真實存在的事物,拒斥形而上學的虛無論立場。把日常物理對象當作一種本體論上比微觀物理對象優(yōu)先的存在物,從而堅持一種日常對象的形而上學。其次,把因果解釋放在日常宏觀層次,納入對意識的解釋之中。我們的意識活動源自日?;顒诱J知,這些都不是微觀的物理活動,而是存在于宏觀的因果空間之中,為意識解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四、從無我的物理主義到有我的物理主義   意識是構造自我的根本要素。作為一個行動主體,我們的所思所想會引起行動。無數(shù)次心中的想法化為具體的行動,強化了自我主體的存在。作為一個思考主體,我在進行規(guī)劃、構思、理解、運算、推理之時,是統(tǒng)一的主體進行這種心理活動。作為一個認知主體,我對世界的感知(五官感覺)使得主體具有一種獨特的感受。不僅如此,我在思考和行動之時也會產生類似的獨特感受,這些感受的主體就是自我。我們可以看到心理因果、意向性、功能意識、現(xiàn)象意識都在自我的塑造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還原論者取消意識的本體論地位,取消了自我。弗萊根、侯世達、葉峰等人據此提出一種無我的物理主義世界觀:人就是一個物理功能結合體,自我是一種幻覺?!啊黧w’就是作為自然事物的人,所謂感覺、意識活動是大腦的活動,是自然世界的自然事件?!边M一步取消主體和外部世界之間的區(qū)別,取消了“我執(zhí)”,代之以去中心化的無我之腦。這種解釋徹底取消了心理實在甚至心理語匯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在本體論上是節(jié)儉的,符合奧卡姆剃刀原則;在認識論上是一致的,貫徹了自然化方法。但這種無我的物理主義世界觀和我們人類的日常直覺存在劇烈沖突,其所蘊含的微觀物理主義也是錯誤的。   與無我的微觀物理主義相反,筆者希望提出一種有我的宏觀物理主義,將直覺和科學更好融合起來。在科學意義上的人不過是一個物理的功能體,沒有作為自我的“主體”存在。但科學的預設本來就不是把人作為與其他事物不同的存在來對待的,在物理科學的清單里沒有人類的主體性,也沒有自我。運用科學來理解自我,是一種對科學的誤用。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作為思考、認知、行動的主體所產生的“主體性”卻真實存在。   物理主義包容這種主體性的存在,并不意味著要將這種“主體性”解釋為“幻覺”?!盎糜X立場”是自然主義者針對心靈現(xiàn)象的主要立場。通過科學來揭示世間的真相,一旦把世間的一切事物放在測量科學之中,那么測量不到的東西就自然被歸為虛幻之物。超級物理學家知曉世間所有的測量真理,據此將不可以測量的事實歸為虛幻?;糜X論證是哲學上一種過度反思的產物。概念分析論證中對知識的懷疑、對因果關系的懷疑、對語言意義的懷疑、對規(guī)則的懷疑等都是幻覺論證的同胞。概念分析學派和自然主義學派雖然在主張和方法上各有不同,但在對真實存在之物(意識和知識)的否定上卻是一致的。概念分析建立在邏輯可能性論證上,邏輯上不能對做夢和現(xiàn)實進行區(qū)分,我們就無法拒斥懷疑論的結論。自然主義者的論證建立在實證主義方法之上,科學方法證實不了的東西就不存在。概念分析學派和自然化學派是邏輯實證主義者的后裔,前者強調邏輯,后者重視實證,二者進路有所不同,精神內核一致:哲學應該受到科學的約束甚至引導,用無我之科學方法去尋找有我之知?;糜X論證是誤用科學的后果,意識問題的根本在于有我之知(意識)是無我的科學方法所追索不到的。   近代以來,將世間萬物還原為基本粒子是科學論者的目標。他們認為意識需要在粒子層面、神經層面得到解釋??茖W的整體規(guī)劃就是要把人當作自然之物,因此受到科學影響的哲學把心還原為物作為理解心身問題的一條主線。問題在于心物范疇上就二元對立,那么這種還原注定不可能??茖W所理解的物理概念是物理學概念,粒子物理學、神經科學本身不是要為與物理事物對應的心靈事物提供解釋。在粒子層面我們看不到桌子存在,但桌子真實存在。在粒子層面我們看不到意識存在,但意識真實存在。“桌子”不是物理學理論的概念而是典范對象的物理概念。“意識”也不是物理學、神經科學概念而是典范對象的概念,它和桌子一樣實在。有人或許會問,有什么根據表明意識真實存在。我們的內省、思想活動和常識表明了意識真實存在??茖W目標是測量微觀物理對象,并不測量宏觀對象,更不測量規(guī)范對象和抽象對象。   意識過程由神經元活動組成就如同桌子由粒子活動組成一樣。意識過程由神經元活動組成,并不意味著意識過程可以完全由神經科學描述和解釋,也不意味著神經科學完全與意識無關。我們不需要從粒子層面來理解桌子,從桌子的功能及其周邊環(huán)境等出發(fā)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那里擺著一個桌子。我們不用粒子組合來談論桌子,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我們才下行到粒子層面去討論桌子。解釋意識與此類似,我們在日常層面觸及意識,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例如某人的意識發(fā)生幻覺或心理失常時會追問潛藏的生理機制。我們可以借助神經科學了解到意識的一些性質。根本上,我們只能從第一人稱視角出發(fā)去形成關于意識的認知。但我們可能并不知道意識實際上如何與腦關聯(lián),不能全知意識恰恰是我們成為人的起點。無知和有我是一個銅板的兩面,只有上帝才具有全知的視角,人類具有第一人稱視角。一方面人類受到第一人稱的局限不能獲得關于世界的全部真理,另一方面人類又在第一人稱視角中塑造自我。上帝視角是很多概念分析論證的起點,原則上我們可以知道所有物理學的事實從而成為一名超級物理學家或具有上帝視角,但這原則上也是我們的幻覺。   當我們要鑒別桌子質地的時候,我們需要看它的微觀構造;當我們要問到桌子的功能時可以用桌子的具體用途來解釋,例如用來作為餐桌或書桌等;當我們問到是什么使得桌子成為桌子可以用它的結構特性來解釋,例如四條腿和一個平面以某種方式組合而成。我們并沒有在桌子之外來為桌子尋求解釋。在根本的意義上,桌子是和它的周邊事物(椅子、書、筆、教室、學生、教師)一起獲得整體理解的。我們也只有在這個層次上才能為桌子提供一種最好的解釋。對意識的解釋也如此:我們求助于意識的神經科學解釋,例如意識的神經機制;求助于意識的認知科學解釋,例如意識的功能;求助于意識的哲學解釋,例如意識的結構特性;等等。但在根本的意義上我們的意識活動與我們的目標、計劃、想法以及賦予我們這些心理事物的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   我們對意識的認識并非有一個全或無的解釋,首先在于意識本身并不是全或無,從草履蟲到人類,意識隨著生物的復雜程度而遞增或交錯。越初級的生物,科學解釋越有效;越具有生命性的生物,科學解釋越有限。從解釋的目標來看,由于意識具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內容,因此需要程度不同、目標不同、視角不同的解釋。轉換視角是第一人稱自我的特權:我們既可以從第一人稱視角理解意識,又可以切換到第三人稱視角去理解意識。還原論者認為意識是幻覺,是因為他們不承認有視角的切換。他們只有一種視角:基于上帝/科學的視角。我們對世界的感受不是幻覺,根本是因為我們并不以上帝的眼光感受世界,我們的感受處在視角的切換之中。這種視覺切換是具有心智的人類所特有的。   伽利略說自然這部大書是用數(shù)學語言寫就的。如果形而上學家寫一本世界之書,這本書里不會包含自我。形而上學家和伽利略一樣,試圖用數(shù)學語言、物理語言刻畫世界。《世界之書》的作者是超級物理學家或上帝的視角。但是,對世界給出結構性的描述解釋會遇到一個根本性的困難:作者是否在《世界之書》之中?如果作者在《世界之書》之外就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之書》;如果作者在《世界之書》之中就不能單純用數(shù)理科學描述?!妒澜缰畷愤z失了寫書者,寫書者的意識真實存在。當我們說意識是真實的存在的時候,我們也同時承諾了自我和第一人稱的真實存在。意識、自我、第一人稱互相勾連在一起??茖W是第三人稱視角的(無我之知),生活在物理世界的我們具有不可被剝奪的第一人稱視角。我可以想象我可以占據其他人的位置,但在形而上學上是不可能的。伯納德·威廉斯認為想象力不能作為何者是可能的證據?!熬妥晕叶?,想象如此狡黠,不能為何者是邏輯上可能的理解提供可靠的道路?!辈闋柲沟慕┦撟C也是一種基于想象的論證,在威廉斯看來無助于我們認識真實的身心關系。   物理主義可以和第一人稱相容,我們人類所具有的第一人稱能力、語言能力和演算能力同樣來源于自然演化。從自稱“寶寶如何如何”到開始說出“我如何如何”這樣的句子,從第三人稱視角轉換到第一人稱視角,小孩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成長為我們意義上的人。如果說上帝和超級物理學家的視角是全知的視角,那么基于第一人稱的視角就是具有認知局限的視角,在這個意義上第一人稱與無知共在。我們不知道一些物理真理,也不知道這些物理真理和意識現(xiàn)象之間的關聯(lián)。但我們相信這些認識不到的物理真理和意識現(xiàn)象具有密切關系。蓋倫·斯特勞森提出:宇宙中每一個存在的真實而又具體的現(xiàn)象……都是物理的。如果物理主義指一切具體現(xiàn)象都是物理的,那么意識經驗現(xiàn)象就是物理的,就好比奶牛也是一種動物。   斯特勞森還認為笛卡爾所犯的錯誤就是把意識經驗和物理事物當作非常不同的事物,這就導致他們拒斥意識經驗的存在,承諾了物理學主義(physicSalism)(大寫的S表示science),但物理主義不是物理學主義。物理科學所描述的物理事物是一種物理事物,意識經驗是另外一種物理事物,真正的物理主義應該包容上述兩種物理事物。與斯特勞森不同,基于無知立場的物理主義并不把意識經驗直接稱作物理的,而是把意識經驗視作由微觀物理性質和宏觀物理性質所構成的事物。一方面意識經驗不能在微觀物理的意義上被還原,另一方面意識經驗并非宏觀物理事物而是和宏觀物理事物必然聯(lián)系的事物。我們可以把奠基關系用于意識經驗和宏觀物理事物關系的刻畫,宏觀物理性質決定了意識經驗。   重新考慮愛丁頓關于兩張桌子的說法,我們可以說在微觀層面沒有桌子只有粒子的集合,但在日常層面只有桌子沒有粒子的集合。對意識而言,在微觀物理層面存在的是意識的神經相關物,在宏觀物理層面存在的是意識活動。我們只有一張桌子,那就是日常意義上的桌子,微觀粒子只是作為桌子的組分而存在;意識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我們日常所認知的意識,大腦中的神經元活動只是作為意識的神經相關物而存在。意識、自我和第一人稱都是真實存在的,既不是非物理的也不是物理科學的,而是基于微觀物理性質和宏觀物理性質的。我們不把意識叫做“物理的”并不意味著不能堅持物理主義觀點。這種辯護并非來自科學的證據,也不來自必然性的邏輯論證,而是基于一種合理的解釋和推測。例如我們可以在日常層面展開對意識的解釋,在具體情況之下或者求助于對意識的微觀粒子解釋或者求助于內在物理真理的解釋。一部真正的《世界之書》應該包含自我。   讓我們回到二元論、微觀物理主義者和宏觀物理主義者關于意識看法的差異,并從宏觀物理主義的立場回應感受質和心理因果問題。   二元論者查爾莫斯指出研究意識問題的三個約束條件:第一,嚴肅對待意識:意識真實存在而不是一種幻覺;第二,嚴肅對待科學: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可以解釋功能意識,但原則上解釋不了現(xiàn)象意識;第三,意識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意識和物理事物一樣是世界的基本構成物,意識是一種當代自然科學解釋不了的基本存在物。   微觀物理主義(有知而無我的物理主義)的三個約束條件如下:第一,嚴肅對待意識問題:意識不是真實存在是一種幻覺;第二,嚴肅對待科學: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可以解釋意識包括現(xiàn)象意識;第三,意識是一種可以被還原到微觀物理層面的自然現(xiàn)象??茖W通過解釋意識如何被還原也就解釋了常人所理解的意識。   宏觀物理主義(無知而有我的物理主義)的三個約束條件如下:第一,嚴肅對待意識:具有第一人稱視角的個體是世界中的真實存在,這一事實是物理主義必須給予解釋的而非拒斥或取消的事實。因此和第一人稱密切聯(lián)系的意識也是一種真實存在而非幻覺,物理主義必須解釋意識而非取消意識。在這一點上,宏觀物理主義和查爾莫斯相去不遠,都拒斥還原解釋。第二,嚴肅對待科學:我們認同查爾莫斯對科學的解釋,自然科學能夠提供關于意識的部分解釋但不能完全給出對意識的解釋,我們需要各門學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來豐富對意識的解釋。但更重要的是,科學不能解釋意識的原因在于關于意識的基本事實和我們所認識不到的物理事實有密切聯(lián)系,甚至我們認識不到的物理事實決定了上述基本事實,人類的無知狀態(tài)使得我們對一些物理真理是無知的,導致無法解釋意識的困難。第三,意識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但意識既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事物,也不是和物理學事物對立的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基本事物,而是一種基于日常認知的基本存在物。宏觀物理主義中的物理不僅僅包括微觀層面的粒子(電子、質子、中子),也應該包括我們日常認知的物理對象(桌子、椅子、樹林),物理主義要包容上述兩種物理概念。   我們認為,意識以及與意識具有必然聯(lián)系的宏觀物理事物都是世界的存在物,但宏觀物理事物要比意識更為基本。在此基礎之上,才能理解微觀物理事物的存在。長期以來為心靈哲學所忽略的是:第一人稱、意識和自我都是世界中彼此聯(lián)系的基本事實,理解意識需要更多借助和意識活動同一層的其他事物得到解釋,而非僅僅依靠自然科學。讓我們重新考慮對物理主義造成根本障礙的兩個問題,現(xiàn)象意識和心理因果。   第一,感受質問題。僵尸論證的前提在于心理和物理事物是形而上學可設想為分離的,引入宏觀物理概念,就可以拒絕這個前提。心理性質和微觀物理學性質的分離是形而上學可設想的,但心理性質和宏觀物理性質的分離是形而上學不可設想的。理由在于二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實際上是預先給定的。心理性質只有奠基于、依賴于宏觀物理性質才是一個心理性質。宏觀物理性質和心理性質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桌子和桌子的形狀之間的關系。給定一個桌子,必然具有形狀。對于意識來說,任何意識經驗必須依附在一個特定的認知主體上、大腦上。認知主體必然具有意識經驗。但形狀并不是桌子,意識經驗也不是認知主體。二者之間必然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分。   如果要更深入解釋意識,需要引入兩個維度:一個是經驗科學的維度,注重意識和微觀物理性質之間的關聯(lián),利用神經科學等理解意識的機制,這方面有關于內省、注意、想象、理解等心理現(xiàn)象的大量研究;另一個是日常理解的維度,需要關注現(xiàn)象意識和宏觀物理事物是如何關聯(lián)的,不同現(xiàn)象意識之間的關系和區(qū)別,現(xiàn)象意識在我們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例如,我們可以區(qū)分五官感覺(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所產生的不同現(xiàn)象意識經驗的差異。并非所有的外部感覺都是同等的:顏色作為對象的性質要比聲音作為對象的性質更加客觀一些。氣味似乎處在內外之間。疼痛具有效用價值,而看到顏色則缺乏效用價值。以往的現(xiàn)象意識研究集中在關于視覺的思想實驗中,例如杰克遜設想的黑白瑪麗思想實驗,設想神經科學家瑪麗被囚禁在屋子里,只能通過黑白電視機來學習關于顏色的知識。布洛克的色譜顛倒,也只是涉及我們關于同種顏色具有不同現(xiàn)象意識的情形。但現(xiàn)象意識并不僅僅局限于顏色,還有很多其他感官所產生的現(xiàn)象意識經驗可以作為討論的素材。這樣可以把泛泛而論的現(xiàn)象意識落實到具體不同類型感知中的現(xiàn)象意識,從而增加討論的深度。   第二,心理因果問題。當我們把微觀物理事物作為世界的基本構造之時,我們關心的是微觀物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聯(lián)。我的大腦神經元活動A導致了我的大腦神經元活動B,這是因果封閉。一個物理事件導致另外一個物理事件,微觀世界的物理事件之間的因果不預設主體。我們已經表明微觀物理不存在因果關系,而是接受宏觀的因果關系。重新審視因果排斥論證,因果排斥論預設了微觀物理因果,放棄微觀物理因果,把因果理解為宏觀關系。宏觀的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其底層的微觀物理事件之間是能量封閉的,不存在微觀物理事件導致宏觀心理事件這個關聯(lián),也就不存在心理事件被一個宏觀物理事件和微觀物理事件過度決定了。   當我們把日常物理事物作為世界的基本構造時,我們關心的是主體和周圍世界的因果關聯(lián)。我想喝水這個欲望,導致了我想要選擇喝什么牌子的礦泉水,也可能導致我去超市買一瓶水,這是人類認知活動中的因果關系。在這里我們把自我/主體、意識作為世界的存在物,一個心理事件導致另外一個心理事件,一個心理事件導致一個宏觀的物理事件或者一個物理事件導致一個心理事件。   考慮微觀物理主義的看法,同一論者主張?zhí)弁淳褪莄神經激活,自由意志決定論者主張大腦中的神經活動使得主體作出了一個決定。這種同一或因果關系并非處在同一個層次。科學家可以通過抑制c神經激活來抑制疼痛,也可以通過控制大腦的神經活動進而改變主體的決定。這只是一種有效的干預,二者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而不具有因果關系。還原論能夠還原的前提是將心理過程切分成一個可以還原的單元,這種切分依賴于日常認知的直覺。我們可以下行去尋找心理單元的神經相關物,卻不能把神經相關物當作心理單元的物理實現(xiàn)者或者作為它的原因或結果。不存在心理和微觀物理的因果關系,只有宏觀層次上的物理因果和心理因果。因為心理性質和微觀物理性質不是處在同一個層次。接受日常的物理性質,我們就可以接受一種新的心物因果,即心理事件和日常物理事件之間的因果。因果排斥論證的錯誤在于預設了微觀物理因果,進而混淆了事物所處的不同層次,也混淆了理解世界的兩種不同圖景。宏觀物理主義通過拒斥微觀物理因果,回應了因果排斥論證。   我們接受心理和微觀物理相關,堅持了弱版本的還原論(相關進路)。我們接受日常認知的心物因果,保留了人類日常實踐關于心理因果的直覺。但是,這里還面臨一個根本問題,承認心理因果似乎直接和物理主義沖突。實際并非如此,我們在本體論上接受決定心理狀態(tài)的宏觀物理狀態(tài)作為基本存在物,例如大腦的宏觀狀態(tài)是基本存在物,在此基礎之上才有意識狀態(tài)。在想要喝水這一心理性質上,它的底層神經相關物是微觀物理性質,決定它的大腦及其相關物是宏觀物理性質。通過微觀物理性質理解心理性質,主要是找到意識活動的神經相關物,也就是找到意識的科學理論。通過宏觀物理性質理解心理性質,是要理解認知主體在日常實踐中的作用,人們則是通過轉換視角(從第三人稱到第一人稱)來理解意識,這就是有我物理主義的起點。   無我有知的物理主義站在上帝的視角將意識還原到粒子層面取消了自我,讓科學成為理解世界的唯一模式。有我無知的物理主義站在我們的視角將意識保持在日常層面保留了自我,為我們可感的生活尋求了一種更為合理的理解模式。如果說無我有知是科學家不自覺所持有的物理主義立場,那么有我無知則是哲學家所應該采取的物理主義立場。在人工智能、腦科學、基因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知道自我的位置和價值是哲學家的重要任務。我們可以通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史之學來理解我們自身,我們也需要利用常識直覺、內省反思、生活實踐來理解我們自身。無論是經驗的還是概念的方法和證據,無論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方法和證據,都可以作為理解自我的憑借。在這個意義上,無法還原的自我、意識和第一人稱正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起點,無論如何理解,它們都在時空之中,是物理主義形而上學的基礎。

論有我的非還原物理主義(侵刪)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瑞丽市| 通河县| 竹山县| 莱州市| 祁连县| 双牌县| 大理市| 文登市| 扎鲁特旗| 玉门市| 蒙山县| 兰溪市| 麦盖提县| 苏尼特左旗| 连云港市| 商南县| 淳安县| 比如县| 朝阳县| 深水埗区| 安岳县| 台南市| 望江县| 年辖:市辖区| 千阳县| 壶关县| 思茅市| 丰原市| 桦川县| 芮城县| 南充市| 彭阳县| 泰安市| 临湘市| 荆州市| 禹城市| 龙陵县| 宁国市| 滦南县| 沁水县| 高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