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麻煩,是百忍成剛還是狹路相逢?
有人說,遇事要忍,你看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就了大將軍、劉秀忍辱負(fù)重成就了帝業(yè);又有人告訴你,寧可直中取,不在屈中求,凡事不能委屈自己。你在路上與行人發(fā)生糾紛,結(jié)果這個人有腦溢血,一會倒地不起了,這時你想起了老人的囑托,凡事要忍耐;同樣,村里的人家老實實在,經(jīng)常被地痞欺負(fù),兒子實在氣不過,拿起砍刀追著惡霸滿街跑,反而惡霸以后再也不敢囂張,這家人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同樣的事,卻是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那我們應(yīng)該如何選擇呢?說到忍,就要搞清楚為何要忍,為何不能忍,就要知道忍字背后的玄機。
忍耐,有暫時的、一時的積極效果,但如果只是忍受,被動忍受,長一段時間就會有問題,很多人一味地忍,要么生病,要么最終爆發(fā)。這就是讓人納悶的地方,為何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因為好人一直在忍,反而那種不忍的人長命百歲。
忍的第一個功能就是,止錯止惡,不跟著錯誤走。例如,路人無理取鬧,罵你了,你就沒有必要懟回去,因為此刻他有多壞,你也跟著有多壞,那么你就失去了自我,止損就是遠(yuǎn)離這樣的人。如果你們是一個單位的同事或者一個村的鄉(xiāng)親,此刻你這樣做就是逃避,今天不止損,以后還會發(fā)生,就要想用什么辦法不能讓這樣的事再發(fā)生。這就是環(huán)境、場合不同,對忍有不同的決策。
第二,忍不是目的,忍住后要留出理性思考時間,還是要有行動。比如打仗而言,戰(zhàn)場上經(jīng)常講誘敵深入,以逸待勞,這里的出手講究的是時機,太早會暴露、太晚也會失去戰(zhàn)機。合理盤算后,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樣,忍和不忍才能效益最大化。
各位看官朋友們,生活中遇事你會忍一忍,看一看再決定怎么做嗎?歡迎評論區(qū)留言。